焦念志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海洋学家
焦念志,1962年12月出生于山东潍坊,生物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中央常委、民盟福建省委副主委。
人物经历
1979年,焦念志进入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学习。
1983年,焦念志从山东海洋学院本科毕业,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
1985年,焦念志考取青岛海洋大学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博士学位(1991年)。
1991年,焦念志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3年,焦念志前往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4年,焦念志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至2000年)。
1996年,焦念志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至1997年)。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7年,焦念志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
1998年,焦念志被聘为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的日本科技厅聘研究员(至2000年)。同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1年,焦念志进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工作,担任教授。
2005年,焦念志担任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副主任。
2011年12月,焦念志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7月,焦念志当选民盟福建省副主任委员。
2013年2月,焦念志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4年,焦念志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7年6月23日,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焦念志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同年12月10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8年1月,焦念志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2022年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焦念志开拓了海洋新生产力、原绿球藻、AAPB、PR等新领域的研究;发现原绿球藻在西太平洋宽陆架海大量存在,并确定了在中国海区的分布边界和生态地位;创建了TIREM方法,揭开了长期存在的误区,查明了AAPB在全球海洋尺度上的分布规律;揭示了不产氧光合作用对于维持海洋碳汇至关重要;提出了海洋储碳新机制“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论。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设立MCP科学工作组,MCP被Science评论为“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
Jiao N, Herndl G J , Hansell D A , et al.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recalcitrant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long-term carbon storage in the global ocean[J]. Nature Review Microbiology, 2010, 8(8):593-599.
Jiao N,et al. Significant roles of bacteriochlorophylla supplemental to chlorophylla in the ocean[J]. Isme Journal, 2010, 4(4):595.
Jiao N, Zhang R, Zheng Q. Coexistence of Two Different Photosynthetic Operons in Citromicrobium bathyomarinum JL354 As Revealed by Whole-Genome Sequencing[J].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2010, 192(4):1169-1170.
Jiao N, Zhang Y, Chen Y. Time series observation based InfraRed 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TIREM) approach for accurate enumeration of bacteriochlorophyll-containing microbes in marine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06, 65(3):442-452.
Jiao N, Zhao Y, Luo T, et al.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orcing on the dynamics of virioplankt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J]. Journal of the 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 of the UK, 2006, 86(03):543.
Jiao N, Feng F, Wei B. Proteorhodopsin—A new path for biological utilization of light energy in the sea[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51(8):889-896.
Jiao N, Yang Y, Hong N, et al. Dynamics of autotrophic picoplankton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n the East China Sea[J].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5, 25(10):0-1279.
Jiao N, Sieracki M E, Zhang Y, et al. Aerobic anoxygenic phototrophic bacteria and their roles in marine ecosystems[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 48(11):1064-1068.
Jiao N, Yang Y. Ecological studies onProchlorococcusin China seas[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2, 47(15):1243-1250.
Jiao N, Yang Y.Mann, et al. Winter presence of Prochlorococcus in the East China Sea[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8, 43(10):877-878.
Jiao N, Ni I H. Spatial variations of size-fractionated Chlorophyll, Cyanobacteria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cific[J]. Hydrobiologia, 1997, 352(1-3):219-230.
Jiao N, Wang R. Size structures of microplankton biomass and production in Jiaozhou Bay, China[J].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 1994, 16(12):1609-1625.
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设立了以焦念志为主席的MCP科学工作组;国际海洋探索理事会(ICES)和以中、美、加、日、韩等国组成的北太平洋科学组织(PICES)联合设立了以MCP为基础的海洋碳汇科学工作组;焦念志在美国《戈登科学前沿论坛》(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s,GRC)发起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碳汇”永久论坛;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遴选为第六次特设报告的领衔作者。
人才培养
焦念志认为:科研工作者要进行科技创新,首先是制度创新,不能跟着别人跑,不能拿别人的昨天装扮我们的明天。他认为,中国的崛起,需要有几个人站出来在自己的方向上领头。“我必须在巩固自己的学术地位基础上,领导一批人,这样趋势才能形成,才能切实推动‘海洋碳汇’在我国的继续发展。”
焦念志认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即是把所研究的科学知识传播到社会上去,而并非单纯的科普。的确,科普绝不局限在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对子女、对年轻人来讲固然重要,但从科研到应用,还是需要通过政府来落实下去,从而更好地利用科研的元素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焦念志关心青年科研工作者和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即使自己有繁重的科研任务,也总是会抽出时间与青年科研工作者探讨问题、落实实验。此外,焦念志利用各类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的契机,以自身经历教导青年人如何成才,鼓励青年学生在科学研究中保持“开阔思路,严谨求证、不断进取、努力成才”的科研原则。他在国务院学位办和中国科协组织举办的全国博士学术大会上所作的“微观-宏观,质疑-挑战——科技人才成长之我见”的大会报告,不仅鼓舞了大陆学子,也被澳门基金会和澳门科技大学纳入“科技大师系列讲座”。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焦念志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的身体不止一次地受到严重打击:2004年,长期的用眼过度导致视网膜病变,即使手术治疗过后直到现在仍有后遗症,每当劳累都会导致眼底渗血,产生血斑阻碍视力;由于日常工作需要长时间保持坐姿,使他患了腰椎间盘突出,三次入院,卧病在床的他仍不肯放下工作。
人物评价
焦念志在国际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可和赞誉,他倡导的海洋碳汇研究,对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环境、发展低碳经济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评)
焦念志致力于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他运用创新性思维方法和学科交叉手段,突破以往研究瓶颈,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系统地研究,实现了一系列突破。他是海洋环境研究专家,特别是在海洋微型生物生态研究方面更是世界的权威之一,他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论,为增加海洋碳汇(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藏)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中国海峡人才市场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6 15:4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