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庆来故居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熊庆来故居,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朋普镇庆来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占地1055平方米。
历史沿革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熊庆来故居由熊庆来之父熊国栋建盖。
1999年,熊庆来故居被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4年3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熊庆来故居进行现场勘察、测绘,4月,完成设计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评审获得通过。
2019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熊庆来故居进行消防系统工程建设。
2022年,熊庆来故居消防系统工程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
建筑格局
熊庆来故居由大门、中门、书房、客厅、耳房、正房、厨房、寿堂、祠堂等组成,为滇南典型四合院民居建筑,坐西朝东,整个建筑群占地1055平方米,大门朝北开,雕梁画栋,为大夫第花大门,门前置照壁,门上悬挂楚图南题写“熊庆来故居”匾。有大小5个天井,为传统四合院建筑。
主要建筑
正房
正房为重檐硬山顶楼房,通面阔12米,进深10.5米,通高8.5米,三开间、三进间,屋内陈列熊庆来部分著作及手迹等。
耳房
耳房通面阔11.3米,进深5米,三开间、二进间。客厅耳房为单檐歇山顶,通面阔12米,进深5米,南耳房原为书房,北耳房靠近祠堂,板壁上有熊国栋(熊庆来之父)书法绘画。
客厅
客厅为单檐歇山顶,通面阔6.4米,进深5米。
里院
里院天井宽4.8米,长5米,外院天井宽7.7米,长13米。 院天井置放熊庆来铜雕像一座。
寿堂
厨房之北为寿堂,重檐歇山顶楼房。
祠堂
寿堂前是祠堂,单檐歇山式建筑,通面阔14米,进深7.1米,通高6米,三开间、三进间,堂内陈列熊庆来先生生平图片展览,置放熊庆来半身玻璃钢塑像。祠堂前有天井和水井。
文物遗存
熊庆来故居有楚图南题写的“熊庆来故居”匾,悬挂于故居大门上。熊庆来故居正房中保存有部分用中文与法文所撰写的著作及手迹等。熊庆来半身玻璃钢塑像,保存于祠堂内。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熊庆来
熊庆来(1893~1969年),字迪之,云南弥勒人,中国最早接触现代科学的先驱和高等数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云南高等学堂及英法文专修科肄业,后出国留学,获理科硕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昆明工业学校及路政学校。民国十年(1921年),先后受聘到南京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创办算学系。华罗庚、胡坤升等均为熊庆来的学生。民国二十年(1931年),熊庆来再度到法国巴黎,研究整函数及亚纯函数,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创中国数学学报,任编辑委员。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就任云南大学校长。1949年,到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1957年,应祖国召唤,毅然归国,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继续从事研究工作,有创造性论文60余篇,书籍讲义10余种。熊庆来的研究领域是函数论,最负盛名的博士论文——《无穷级亚纯函数》的一级理论,在国际上被誉为熊氏无穷级。另一有影响的成就是发展了在数学上有重要作用的孟德耳(Montel)正规族理论。
后世纪念
弥勒人民为纪念熊庆来,用其姓名“熊庆来”命名公园、道路、学校等,并将其故乡息宰村改名为“庆来村”,修缮其故居列匾“熊庆来故居”。
文物价值
熊庆来故居保存完整,布局紧凑,建筑结构复杂,功能分区明确,是研究滇南民族地区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又是展现熊庆来科学成就,纪念和发扬其科学精神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在建筑布局、选料上独具匠心,充分体现儒、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修养。
保护措施
1983年,熊庆来故居被弥勒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熊庆来故居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熊庆来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熊庆来故居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朋普镇庆来村。
交通出行
自驾:自弥勒市人民政府出发距离熊庆来故居约50.3千米,驾车约一小时到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30 03:1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