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信
中国地质学家
熊秉信,地质学家、地质勘查专家。对个旧锡矿的成矿规律、矿山地质和采矿方法均有较深研究和重大贡献,是我国锡工业发展的先驱;促进和加快了滇中砂岩铜矿、东川和易门前寒武系铜、铁矿的找矿工作,并取得很大进展;对云南第四纪冰川、地貌和矿产也很有研究。为我国的地质矿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人物生平
熊秉信,云南省弥勒县朋普镇息宰村人,出生于1913年9月27日,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之长子。20世纪初,辛亥革命伊始,受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励精图治振兴中华的影响,熊庆来经云南省考取并公派赴比利时学习矿学,为开发云南丰富矿产资源的首批留学生。抵欧1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又辗转法国,因染肺病而改习数学,为实现开办云南矿业的夙愿,遂由其子熊秉信秉承。熊秉信不负父望,牢记家乡父老嘱托;仅念祖国危亡,云南尤殆。当励志向学,勿浪掷分寸光阴,务以造就有用之学,将来报效祖国。他从小学习刻苦,1931年高三时因功课好,尚未毕业就提前考取北京燕京大学地理系,1年后,又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在校期间,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爱好广泛,擅长绘画、摄影,喜爱体育并积极投身文艺和社会活动,曾当选为清华大学首届“美社”社长,担任过该校理学院学生会干事,参加过1935年北京“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他经常说: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他认为,救国要靠科学,靠实业。中国地大物博,矿产丰富,只要实业上去了,国家就会富强起来,而地质勘探是寻找地下宝藏的一门科学,依靠科学救国是很重要的。他年轻时的这些活动和思想,为日后从事艰苦细致的地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1936 年毕业时,因为学习成绩好,作为优秀毕业生留校任研究助理、助教。“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于1937年10月回到云南,开始为云南地质矿业的发展而努力拼搏。
技术成就
从1938年起,熊秉信先后出任云南省建设厅地质调查员,云南大学矿冶系助教和讲师。1940年带领毕业生到个旧实习期间,他对个旧锡矿的地质矿业颇有见地,深受当时个旧锡业公司总经理的赏识,遂邀熊秉信到个旧锡矿工作,熊秉信当场应允,并征求其父熊庆来的意见,其父很快就同意了,于是他便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和云南最高学府的讲师工作,来到了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的个旧。1年后,他的新婚妻子袁孟仁(系云南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大学生),出于对熊秉信及其工作的关爱,亦来到该矿化验室工作,双双为个旧锡矿的发展奉献青春。熊秉信对个旧锡矿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1944年编写了《个旧锡矿地质》,1945 年被编入云南锡业公司出版的《云锡纪实》中,为以后个旧锡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45年,熊秉信经考试选拔,公派赴美学习考查采矿方法。在美国,他没有时间去游览观光,而是认真考察学习,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习考查和矿井中度过。他先后在亚利桑那州莫伦西铜矿等4个矿山实习,并参观了8个矿点,记下了厚厚的几本笔记。回国后,熊秉信把学习到的新技术和先进的采矿方法与个旧锡矿的特点相结合,根据个旧原生锡矿的矿体产状、形态特点、产出规律,首先应用并推广了“方框法”、“崩落法”采矿;并在尹家硐地表砂矿开采中,首先设计应用了水力冲采法。还进行了井下溜矿道坡度试验和改进了溜槽安装,改进并首先在个旧使用了竖井罐笼活动安全推门及其自动收脚架,这些创新,不仅大大提高了个旧锡矿的采矿效率、矿石回采率,还减轻了矿工的劳动强度,保证了采矿安全。其后,在矿区各矿山均得到推广应用。
熊秉信根据矿区地质工作需要,先后从美国引进5台钻机(100型手摇钻、100型金刚石电钻和盐矿钻机)使矿区增加新的探矿手段。他对个旧锡矿从基础地质到矿床成因、分布规律和成矿预测都做了认真的探索和总结,他认为个旧是以锡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区,具有矿种多,矿床类型多,矿体产状形态复杂且变化大的特点,和同行们共同总结出对不规矿体采用上下“先进探”追索;对长条状矿体采用“截拦排”追索;对透镜状或似层状矿体采用“十字排”布置钻探工程控制的方法,在实际找矿中极有效果。1959年底,在他的指导下,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三○八队系统总结编写了《个旧矿区找矿勘探工程经验汇编》一书。
熊秉信不仅精于地质学,谙熟采矿工程学,而且对个旧锡矿的选矿还有许多建树,提出许多好建议。并在改进选矿设备的同时,解决了一些选矿难题,他提出的选矿池特殊设计——回水池和沉淀沟阻砂条,当时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尔后,著名的个旧锡矿漆面摇床,就是采用了沉淀沟阻砂条的原理进行改进和设计而成的,个旧锡矿的漆面摇床现被该矿和其他锡矿山生产广泛采用。其设备和技术还出口到国外的一些主要产锡国家,深受欢迎。回水池和沉淀沟阻砂条这种选矿原理和设施由于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直到现在,人们还能目睹到一些小型锡矿山进行土法生产时仍利用该原理和设施的场景。此外,他还推广砖槽喷水莲篷及采矿小扒的应用。
对现在来说,尽管熊秉信的这些生产知识和技术算不上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但是,毫无疑问,对经济、文化和技术落后的过去,先驱者的不懈努力和创新,不仅对云南锡业的发展功不可没,而且对全国的锡矿生产和其他矿床勘探生产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只是人们在利用这些知识和成果的时候,没有追根寻源而已,让我们记住云南锡业发展的先驱者熊秉信。
熊秉信除对个旧锡矿地质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很多成果外,对云南砂岩铜矿的研究也颇有建树,他亲自踏勘,克服交通和生活困难,深入矿点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热液成矿理论比较盛行的当时,他把《同生说》理论,也就是铜矿物和沉积物同时生成的成因理论运用于滇中砂岩铜矿的找矿,虽然这个理论有许多不完善和难以解释的地方,但是,仍然促使滇中砂岩型铜矿找矿取得了较大进展,后来总结为滇中砂岩铜矿找矿的“三板斧”,即:矿体沿一定地层分布,分布在靠紫色砂岩一侧的浅色砂岩中,还有矿物分带现象。在这个理论和已有地质规律的指导下,他在该地区探矿工程摆布上不仅采用了个旧矿区曾经使用过的“截拦排”和“十字排”的布置钻孔方法,还和同事们一起独创性地提出了与“大间距”(沿矿体走向方向拉开距离进行勘查)相结合的布置钻孔方法,用较少的工程,加快了找矿评价速度,使勘探公司在滇中的找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探明两座大中型矿山,为云南大姚铜矿、牟定铜矿的建设奠定了资源基础,同时,使该地区成为我国砂岩铜矿勘探成果最显著、研究程度最深的地区。他对东川、易门型铜矿也颇有研究,并有独到见解。他极力提倡并大胆推广20世纪50年代即有人提出的沉积变质观点,对扩大东川、易门铜矿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评价
熊秉信常年工作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穷乡僻壤的深山老林,生活艰苦,条件恶劣,但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乐观的精神面对现实,克服困难。他深入实际,作风踏实,工作认真,经常深入到矿山,下坑道,钻土硐,观察仔细,一点一滴地收集实际资料,他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影响和带动了周围的人,常常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早在1938年就和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环滇池考察昆明周围的地质和植物,积累了大量实际资料和标本。同年,他还与著名地质学家丁道衡一起去个旧,对蒙自—金平的矿产进行调查,写出《云南省蒙自—金平一带地质矿产报告》。对所在矿产的调查工作他兢兢业业,敢于大胆探索,重视总结、借鉴外国经验与实际相结合,对云南的许多地质问题进行了探索预测。他最早预测了滇西锡矿与东南亚锡矿带的关系;较早地研究了云南的冰川地质问题,提出云南存在第四纪冰川,间冰期及其期次,分布标高、产出特点等。并研究了冰期与锰结核矿产形成的关系,从宏观上探索了云南地势的演化、第四纪地貌特点和有关矿产。
熊秉信读书认真,喜欢在书中做记号、画线,记入卡片。他孜孜不倦地坚持业务学习,学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实践经验丰富,不仅精通英语、法语,掌握俄语,还懂德语、日语和越南语。在与外国专家交流学术、切磋技术时运用自如,显得那样的潇洒和博学多才。
受原冶金工业部派遣,他曾援助越南,参加过不少铬矿地质勘探的矿床研究,由于他工作努力,成绩斐然,荣获胡志明金质奖章和奖状。
熊秉信为人谦和、正直,平易近人,热爱生活,热爱家庭,勤俭朴素。其妻年轻时因矿山生活艰苦,医疗条件差,生孩子时大出血,爱子夭折受刺激,导致患精神分裂症,但熊秉信对她仍然挚爱如初,除了忘我工作外,他几十年如一日,一边照顾病妻,一边还要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和教育子女的重担。在单位他耐心帮助青年技术人员,热情传授科学技术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1953 年),由于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迫切需要,矿区开展大规模的找矿勘探工作需要大批地质技术人员,他在军队转业人员中选拔有文化的青年进行培养,制定教学计划,边干边学讲授地质专业课,带领学员翻山越岭进行野外实习,培养了大批找矿勘探生力军,经过实际工作锻炼成了地质技术骨干。他深受同事和家人的尊重和爱戴,堪称地质工作者的楷模。
熊秉信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地质事业,即使受到委屈和不公正待遇时,他也毫无怨言,决不影响工作和情绪。当科学的春天即将到来之际,他满腔热情地表示:要大干一番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时熊秉信虽年过六旬但仍然攀山越岭,深入到野外进行调查研究,直到患病前,他还在收集资料,分析对比,潜心研究制定滇西南找矿规划。可惜,他因患脑溢血而被误诊为感冒,耽误了及时治疗,不幸于1974年3月27日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熊秉信毕生从事地质矿产工作,不畏艰辛,执著追求,为我国地质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是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的地学先驱功臣
简历
1913年9月27日 出生于云南省弥勒县朋普镇息宰村。
1932~1936年 在清华大学地学系学习。
1938~1940年 任云南省建设厅地质调查员,云南大学矿冶系助教、讲师。
1941~1945年 任个旧云南锡业公司地质工程师、工务长。
1945~1946年 奉派赴美国学习采矿法。
1947~1953年 任个旧云南锡业公司采矿工程师。
1954~1956年 任地质部西南地质局501队副队长。
1956~1962年 任昆明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云锡勘探队总工程师。
1962~1964年 受冶金部派遣,作为首批地质专家援越。
1964~1974年 任云南省冶金局副总工程师、地质勘探公司总工程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4年3月27日 因病在昆明逝世。
主要论著
1 熊秉信.北京西山清水涧页岩层.地质论评,1936,(1):6
2 熊秉信.山西五台地质之探讨.地质论评,1937(2)
3 熊秉信.云南昆明震旦纪地层.新动向,1938
4 熊秉信.云南昆阳之磷灰岩.地质论评,1940,(5):122
5 熊秉信.昆明县内古生代下部地层之初步研究.地质论评,1940(5)
6 熊秉信.个旧锡矿地质讨论.地质论评,1942,(7):4~5
7 熊秉信.云南冶金地质勘探科学会议资料汇编·滇东南隆台活化带锡矿成矿规律及其找矿方向的初步意见.1958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01 11:2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