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罴
汉语词汇
熊罴,拼音xióng pí,汉语词语,熊和罴皆为猛兽,罴是熊类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因以喻勇士或雄师劲旅。有时也指帝王得贤辅或生男之兆;生男之兆;指帝王得贤辅;比喻贪残的人;舜帝之臣,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释义
1.熊和罴,皆为猛兽。因以喻勇士或雄师劲旅。
2.指生男之兆。
3.指帝王得贤辅。
4.比喻贪残的人。
5.舜帝之臣。
出处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语本《诗经·小雅·斯干》:“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毛泽东《七律·冬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尚书·牧誓》: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
《尚书·康王之诰》: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胜残去杀,上冯宗庙之威;禁暴戢奸,下藉熊罴之用。
〔元〕朱守谅《秋夜偶成》诗:暂止熊罴消大暑,秋深云合殄妖氛。
黄燮清《黄天荡怀古》诗:八千劲旅走熊罴,曾断金人十万师。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二回《黄天化潼关会父》:内班中一人言曰:“主将不可造次!黄飞虎乃勇冠三军,周纪等乃熊罴之将,寡不敌众,弱不拒强。”
三国志·魏志·高柔传》:而顷皇子连多夭逝,熊罴之祥,又未感应羣下之心,莫不悒戚。
〔唐〕李群玉《哭小女痴儿》诗:平生未省梦熊罴,稚女如花坠晓枝。
〔明〕谢谠《四喜记·大宋毕姻》:更须夸兰玉祥开,何必虑熊罴占缓。
典出《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载与俱归,立为师。”西伯,指周文王。
〔唐〕杜甫《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
〔宋〕王安石《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舟檝商巖命,熊罴渭水占。
《史记·五帝本纪》: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
〔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今海水几沸,天子拊髀思熊罴不二心之臣,安得起公(袁可立)于九原也!
〔唐〕李峤《雾》诗:倘入非熊兆,宁思玄豹情。
〔明〕陈汝元《金莲记·射策》:谁知倚马高,得遂非熊兆。
〔唐〕李白《大猎赋》:载非熊于渭滨。
〔宋〕陆游《雨中卧病有感》诗:非熊老子不复见,谁吊遗魂清渭滨。
〔明〕汤显祖《紫钗记·高宴飞书》:非熊奇貌,卧龙风调,绿鬓朱颜荣耀。
楚辞·刘向》:“麒麟奔于九皋兮,熊罴羣而逸囿。”王逸注:“熊罴,猛兽,以喻贪残也。”
尚书·舜典》: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6 02:17
目录
概述
释义
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