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是
北宋时期
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元年:1068年 - 末年:1077年)共计10年。
熙宁(元年:1068年 - 末年:1077年)是北宋时期
宋神宗赵顼使用的一个年号,共计10年。以
王安石在此期间变法而闻名,称“
熙宁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
宋神宗正式任命王安石为
参知政事(副宰相),负责变法事宜。熙宁七年(1074年),监安上门、光州
司法参军郑侠上书宋神宗。他认为:“从去年以来,
蝗灾大作,秋冬二季均无雨干旱,致使麦苗干枯而死,粟、麻等农作物无法播种,民情汹汹,老百姓不得不四处逃亡。而官府却大肆聚敛钱财,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而
辽国却趁机落井下石,屡屡派使者要求宋朝割让领土。
这些现象都是执政大臣多行不义而造成的。”为了证明他的观点,郑侠还将民间老百姓卖儿卖女、
典当妻子、拆毁房屋、砍伐桑柘等悲惨的景象画成了一幅《
流民图》。结果,这幅真实生动的《流民图》给宋神宗极大的震动。
宋神宗的理想原是想通过变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但看到的《流民图》中却是百姓正在流离失所。宋神宗由此夜不能寐,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第二天,宋神宗就下令暂时罢免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十八项法令。尽管这些法令不久后在
吕惠卿、
邓绾等人的要求下又重新恢复,但是,宋神宗这一举动无疑表示他对新法开始犹豫,他的一度妥协也暗示他与王安石之间开始出现了裂痕。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十个月后,重新回京复职。虽然王安石还是想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将变法进行下去,然而,实际情况表明,他已无能为力了。最大的问题,王安石与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宋神宗此时已经将近而立之年,近十年的经历足以使曾经稚嫩的皇帝变得成熟,他对变法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计划,不想再事事依靠王安石。既然君臣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改革之路越走越难也是在所难免了。
熙宁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的爱子
王雱(音pang,同乓)病逝。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京城。从此,他退居金陵,潜心于研究学问,再也不过问政事。
元祐元年,王安石在江宁府的
半山园去世,宋哲宗
赵煦追赠王安石为太傅,并命中
书舍人
苏轼撰写《
王安石赠太傅王安石离开了,宋神宗失去了最有力的同盟,但他并未就此放弃变法改革的理想。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的第二年,宋神宗从幕后走到前台,亲自主持变法,并特意改年号为“
元丰”。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其实也是以
国家垄断经营的方式,来与民间争利,这与西汉
桑弘羊的思路如出一辙。王安石与宋神宗一样,都有伟大而美好的理想——那就是要富国强兵。理想是好的,实现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治理好一个庞大的帝国不是靠一个皇帝和一个宰相就能实现的。
就王安石本人来说,他是一个政治家,更精确地说,他是一个理想的
政治学家。如果是一个政治家,没有强有力的执行班子,他一定会等待更好的时机。政治学家则更在意实验他的理想,无论班子得不得力。这是
现实主义和
理想主义的区别。不幸的是,王安石凑巧就是站在理想主义的一边。
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王安石“不加赋而国用足”的
经济理论无疑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时代,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可惜的是,正因为他超出他的时代太多,新法才显得不切实际。加上他识人眼光不准,用人度量不够,不切实际的新法从一开始就走进了怪圈。
而最为关键的是,新法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在新法推行的过程中,变法派与
保守派由最初的政见不同,逐渐演变成意气之争,且愈演愈烈,从而演变成
宋朝历史上最大的
党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