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府是
南京在
南唐、
北宋、
南宋初年和
清朝时期的名称,
治所在
江宁县和
上元县。
发展历史
南京的简称“宁”,出自旧称“江宁”,为沿用
西晋太康二年改
临江县为
江宁县而得名,寓意为“江外无事,宁静于此”(西晋)、“江南安宁”(清)。
江苏省的名称也是从“江宁”和“苏州”首字取自而来。如今的南京设有
江宁区。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南唐在
金陵建都,改
金陵府为江宁府。江宁府是
南唐的国都,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
上元县、
江宁县、
溧水县、
溧阳县、
句容县、
广德县、
当涂县、
芜湖县、
繁昌县、
六合县、
铜陵县、
青阳县等县。
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复升州为江宁府。江宁府是
江南东路的首府,是中国
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上元县、江宁县、句容县、溧水县、溧阳县等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复改江宁府为建康府。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清
豫亲王多铎率兵攻占南京,改
应天府(
南京)为江宁府,府治江宁县、上元县(县治均位于南京市区),为
江南省首府。
清政府在江宁府城设置
江南总督,不久,改称两江总督,治理江南省(今江苏省、
安徽省和
上海市)、
江西省
两省,总督衙署设在今
南京总统府。
清初,江宁府属县袭明制,辖八县:江宁(县治在今
南京市区西部)、上元(县治在今南京市区东部)、
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溧水(今南京市
溧水区)、高淳(今南京市
高淳区)、
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
江浦(今南京市
浦口区)、六合(今南京市
六合区)共8县。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分
江南省为江苏省(含今上海市,包括现属
浙江省的
嵊泗列岛)和安徽省,江宁府属江苏省。同年,江宁府统计有十万九千多户,居民四十八万四千多人。
清朝雍正八年,溧阳县划归
镇江,江宁府辖
上元、
江宁、
句容、
溧水、
高淳、
江浦、
六合共七县。
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统计,居民有二百零四万多人。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江南人民的统治,设立
江宁织造署,派皇帝亲信的八旗人
内务府大臣担任织造官,以监视地方官的行动和人民的反抗。康熙和
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必到江宁府。康熙五次住在
江宁织造府(今
大行宫一带),一次住在驻防城内的“江宁将军署”。乾隆六次均住在扩建的“行宫”里,他在来去途中,曾五次住过栖霞行宫。康熙在江宁,曾五次祭
明孝陵,康熙三十八年年还题写了“
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赞颂明太祖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历史功绩。后来由地方官员立碑于明孝陵。康熙、乾隆二帝在江宁,除了祭
明孝陵、阅兵、考试文人等活动外,还到处游览,并留下了诸如“
治隆唐宋”等许多题额、
题诗。
江宁府不仅是清政府统治
江南地区的政治、军事重镇,而且是经济枢纽和文化中心,特别是在
中国近代史上签订《
江宁条约》(《
南京条约》)、建立太平天国政权、成立
中华民国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于此。江宁府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清朝东南半壁江山的安危,而且直接影响着清政权的存亡。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初,英军在占据镇江之后,将八十多艘兵舰陆续开到下关江面。
侵略军在
燕子矶登陆,占领观音门外的江宁
县丞署,进抵
迈皋桥,在此架设大炮,随时准备轰城。当时在江宁的清廷钦差大臣耆英、议和代表伊里布、两江总督
牛鉴,急忙派人向英军求和。侵略军提出割地、赔款、开辟
通商口岸等无理要求。英军又强占制高点
紫金山,架上大炮,声称炮击江宁城。江宁城
危在旦夕,清朝统治者异常惊慌。道光皇帝很快就批准了
丧权辱国的《
江宁条约》(即《
南京条约》)。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29日,在下关江面英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
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南京条约》)。自此,中国开始逐步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3月,
太平军攻克江宁城。太平天国改江宁为
天京,定都于此,以两江总督衙署改建
天王府。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以天京为革命根据地,出兵西征,挥师北伐,把斗争推向全国,严重地威胁清政权的存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控制
长江和运河的交通,切断了清朝统治者赖以生存的南北相济的经济生命线,对国内外
反动派震动极大,造成“遏绝各省解京
粮道,粮道不通,京师震动,部内部外官僚送回家眷,闲员学士散归大半,京城一空”的局面。
清朝
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在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
天京被清军攻陷,
太平天国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辛亥革命时,
江浙联军攻克江宁城,曾扭转了整个革命形势。
清朝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中旬,江浙联军一万五千多人,在总司令
徐绍桢的指挥下,进攻江宁城。联军在相继攻取江宁府城附近的
乌龙山、
幕府山后,由
镇军进攻
紫金山天堡城,因山势险要,攻击失利,伤亡甚重。在
浙军、
粤军、沪军的支援下,几经血战,终于占领了天堡城,这时苏军已攻占
雨花台。清军完全失去城外制高点,处在联军的炮火之下,陷入重重包围之中。两江总督
张人骏等派人与联军谈判。趁着谈判之机,张人骏和清
江南提督张勋等先后逃走。12月2日,江浙联军光复南京。南京的攻克,加速和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展。12月29日,独立的十七省代表选举孙中山担任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经济
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是中国最主要的产粮地区,也是对外贸易的基地。清朝政府的
财政收入、粮食和各种物资,主要靠这个地区供应,而两江总督所在地的江宁府,则是这一地区的经济枢纽。
江宁的粮食生产以水稻,小麦为主。江宁南乡培育出新的水稻品种,其中以金牛洞观音釉最著名。由于
改良品种,改进
耕作技术,
粮食产量有较大的增长。另外,
姚坊门的姚枣,
栖霞山的木瓜,牛首山的
银杏,
灵谷寺的
樱桃,
孝陵卫的
西瓜,
玄武湖的菱藕,以及中药材钟
山参,茅山苍术,亦很有名。
清代江宁
手工业很发达。特别是丝织业,自康熙到
嘉庆(1662~1820年)的近一百六十年间,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乾隆年间,江宁府有官营织机六百多张,在织造局内从事丝织业生产的熟练技术工人近两干名。清政府在江宁设有织造署,派织造官管理丝织业。《红楼梦》作者
曹雪芹的
曾祖,祖父、伯父和父亲曾先后担任
江宁织造官达五十九年。江宁除官织之外,更多的是民间丝织业。
南京城南
聚宝门(今
中华门)及江宁县的
秣陵关、
陶吴镇、
横溪桥、东郊的
孝陵卫等地,都是丝织业工人集中的地方。据记载,“乾嘉(
乾隆嘉庆)间,机以三万余计。”当时的江宁拥有织机三万多台,男女工人五万多,依靠丝织业为生的居民约二十万人。丝织业的花色品种比明代增多,以
云锦和元缎最有名。
仅元缎一项的年产值就达白银一千二百万两以上。江宁的丝织业,在清代前期产生的
资本因素,到了乾隆及已经有了某些增长。清代后期,江宁的丝织业较前衰落,
同治年间尚有织机万台。清末,因
外国商品输入的冲击,
丝织品产量才大大下降。
工业
1865年(同治四年)创办的
金陵制造局,是南京第一座近代工厂,这个厂巳能生产来福炮,后膛炮,
过山炮,开花炮,连珠炮,前膛抬炮及炸弹、实心弹,铅于自来火子弹等各式枪炮子弹。
1910年开办了“金陵电灯官厂”(下关电厂前身)及“南洋
印刷官厂”等。民办工业有“胜昌机器厂”,“同泰永机器翻砂厂’,“泰记和茂工厂”等。 江宁城除了
秦淮河一带商业区外,又出现了热闹的下关商业区。
1899年,南京下关开始成为
商埠,外国商船可以从长江到下关,下关成了
外港。
1903年开始动工兴建“宁沪铁路”,1908年通车直抵下关江边,
1907~1911年,又筑成
津浦铁路。因而,
从江宁城不仅可以通过水路,还可以通过陆路,将粮食和重要物资运往都城,这样,进一步加强了江宁府
经济中心的地位。
文化
清代江宁地区的文化十分发达。清代二百六十多年间,江宁文人荟集,著作宏富。著名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从小生活在江宁,后随家迁住北京,晚年时,又曾来江宁游览,他对江宁的情况很熟悉。文学巨著《红楼梦》就是以江宁为历史背景写成的。
孔尚任游历过
明故宫、
明孝陵、
秦淮河、
栖霞山等胜迹,访问
故老,搜集了许多史料,创作了名著《
桃花扇》,在人物和背景的描写上,形象生动,影响颇大。长期寄居秦淮河畔的吴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充分暴露和讽刺了代表
封建思想的儒生和
科举制的丑恶形象和罪恶,并反映了个性解放要求的倾向,是一部具有反封建意义的文学著作。著名的戏曲有
张坚的《玉燕堂》四种和
李渔的《
笠翁十种曲》。
侨寓江宁的
兰溪人李渔是清代一位专业作家,他看到以往的戏曲,多写悲剧,他提倡写喜剧,文辞浅易,以幽默风趣见长。他还是戏曲批评家,著有《
闲情偶寄》一书,为论戏的名著,同时对戏曲创作提出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方法论。寓居过江宁钟山、朝天宫等处的
顾炎武,是一位爱国的学者,他改姓名为蒋山庸,隐居著作,对经义、考据、音韵都深有研究。
他著的《
日知录》、《
音学五书》、《
肇域志》、《
天下郡国利病书》均为名作。他关于南京的著作有《蒋山庸残稿》(孤本,藏
大阪府国立闽书馆),《蒋山庸诗选》,《
孝陵图》,《
建康古今记》等,均有重要价值。流寓江宁的黄岗人杜茶村,文学造诣颇深,著有《变雅堂文集》、《变雅堂诗集》等,文风雄浑豪健,别具风格。清代江宁编纂和研究地方志之风兴盛,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同治、
光绪等代,都编纂《
江宁府志》或属县县志。
甘熙的《
白下琐言》,
陈作霖的《
金陵物产风土志》、《
金陵通纪》、《金陵通传》,傅春官的《金陵历史建置表》,
缪荃荪的《秦淮广记》等,为我们研究南京地方史志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在
书画艺术方面,名家辈出。清初,江宁画家龚贤、
高岑、
吴宏、
叶欣、
樊圻、邹铺、胡惜、
谢荪,他们同在江宁从事绘画创作活动,多以山水画见长,以金陵景色为题材,被称为“
金陵八家”。“八家”之首的龚贤,除作画外,又善书法和写诗。所作山冰,沉郁苍莽,自谓“吾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作画诀,言近旨远,在山水画理论方面,见解卓绝,对初学者尤有裨益。上元县人高岑,自称“石城高岑”,热爱家乡山水名胜,所作《
金陵四十景图》被收刻在康熙《江宁府志》中。
牛首山堂头石溪,山水得元人胜概,多写金陵自然景色,意境奇特,设色淡雅,有云烟缭绕之妙。在自然科学,江宁亦有不少成就。例如江宁历算家(
数学家)
梅瑴成,精于历算,著有《
算法统宗》和《梅氏丛书》。谈泰得梅氏之传,亦精于历算,著有算术书三十余种。太平天国实行的“
天历”,取阳历、阴历之长,对指导
农业生产起着很好的作用。江宁著名的医学家有况烈文、徐岣、伍宏杰、司马钧等。他们都精于
医理,各有专长。
江宁讲学教育之风兴盛。有钟山、尊经、
凤池、惜阴等书院。清末又建有
江南水师学堂、
江南陆师学堂、
三江师范学堂,
农工商矿
实业学校等,还有外国传教士办的
金陵大学、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又有江南
官书局、
江南图书馆(后改
南京图书馆),对推动江南
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教育
位于
秦淮河畔的
夫子庙,始建于
东晋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根据
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才重”,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当年只有
学宫,并未建
孔庙。孔庙是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的。
因为祭奉的是
孔夫子,故又称夫子庙。在学宫的前面建孔庙,目的是在于希望士子遵循
先圣先贤之道,接受
封建礼教教化。
南宋建炎年间遭兵火焚毁;
绍兴九年(1139年)又重建,称
建康府学。
元朝改为
集庆路学。
明初为
国子学,将上元、江宁两县学并入,其后再毁再建。清初
府学迁原
国子监,便将夫子庙原府学故地改为上元、江宁两县的县学。咸丰年间再次毁于兵火;
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
明清时期以来保存至今的
文物古迹有
两江总督衙署、
瞻园(
瞻园路旁)、
朝天宫(
水西门内)、
胜棋楼(
莫愁湖公园内)、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
湖南路旁)、
江南陆师学堂(
中山北路旁)及
栖霞寺(
栖霞山内)、
灵谷寺(
钟山风景名胜区内)、
静海寺(
仪凤门外)等,还有
太平天国的十几处王府和壁画。这些文化遗存,都是江南枢要之地江宁府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
织造
自古以来,江宁府的丝织业素负盛名,早有“秣陵之民善织”的美誉。早在三国
孙权时期,丝织业就开始受到重视,皇后还亲自在
玄武湖桑养蚕,以示倡导。
东晋末年,都城
建康设立了锦署。这时,有关皇后亲自治桑的记载就更多了。
皇后的亲蚕宫就在玄武湖北岸。南朝时,建康亦设有锦署。明、清时设织造局。据记载,明朝在南京、苏州、杭州三处各置提督织造官,设厂监造丝织品。
清承明制,改称织造府。
当时,苏州产的称
罗缎,杭州产的称花缎,南京产的称玄绘。时人品评罗缎、花缎,都不如南京产的玄缎轻软坚润,故皇家指定南京只织袍缎及制帛诰彩绘之属,专供御用及内廷颁赏之需,故称“
贡缎”,俗称“京缎”。
道光、咸丰以后,工艺改良,花样翻新,除贡缎外,先后出现了闪花摹本缎、天鹅绒缎、宫绸等,此为缎业之极盛时期。这时,南京有织机3万多台,年产值在千万两白银以上,以此为生者计20万人。清
康熙年间,政治
经济状况比较稳定,宫廷对丝织品的
需要量剧增。鉴于南京丝织业的基础较好,历史悠久,工匠集中,能造出宫廷需要的高质量产品,所以南京的丝织业受到特别重视。
在南京担任
江宁织造郎中的,均是皇帝的亲信。曹雪芹的祖父、叔父和父亲,都是康熙皇帝的心腹。江宁织造府在曹家主持期间,不仅负有掌握织造的职能,实际上还是康熙派往江南地区的调查机构,在暗中搜集吏治民情、天时丰欠、税收等政治
经济情报,密呈朝廷。所以,堂堂
两江总督也得让江宁织造几分。康熙六次南巡,就有四次由曹家接驾,住在
江宁织造府内。这种宠荣和这等权势,放眼江南甚至全国也没有哪个朝廷大员能及。
雍正年间,曹雪芹的父辈们卷进了宫廷内部的政治倾轧,
最终被逮捕入狱,还被抄了家,由隋赫德继任江宁织造。
乾隆十六年(
1751年),两江总督
尹继善为迎接乾隆皇帝南巡,在江宁织造署的基础上
大兴土木,将其正式改造为
乾隆南巡的行宫。从乾隆《
南巡盛典》中的南京行宫图来看,其布局正中为
朝房,两重宫门、前殿、中殿、宫门、
寝宫、照房等七进;东侧有执事房,西侧有朝房、便殿、寝宫、
箭亭、花园等。行宫内假山座座、青溪围绕,楼榭亭阁之属众多,计有绿静榭、听瀑轩、判春室、钟中亭、
塔影楼、彩虹桥、钓鱼台等
胜景。后此
行宫毁于大火。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在其废墟上建
天王府。
天京失陷后,
曾国荃为掩盖
湘军劫掠罪行,又将天王府焚毁。清朝末年,这一带被开辟成马路,致使乾隆行宫的位置无法确指其实处。
府址
江宁府的府址在
长江路上,而江宁县的
县衙在
白下路,江宁府城在江宁县城上元县城都在城墙以内,府县同城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