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巢于幕
汉语成语
燕巢于幕(拼音:yàn cháo yú mù)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自卫如晋,将宿于戚。闻钟声焉,曰:‘异哉!吾闻之也: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何乐?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君又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燕巢于幕”。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有一个儿子,名叫季札,一称季,又名吴公子札。吴王寿梦死了以后,吴国人要拥立季札为王,他坚决不肯接受。
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季札离开吴国,到鲁、齐、晋、郑、卫等国家去游历,有时谈论诗歌、音乐、舞蹈,有时谈论政事、道德,有时同朋友谈谈友情,显得十分活跃。
有一次,季礼准备从卫国到晋国去,事先在卫国的戚地住宿。突然,传来一阵钟声,季札听了,觉得这钟声有些不对头,他说:“奇怪啊!我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与人争权夺利,却不进行道德修养,这样的人必定遭到杀戮’。演奏钟乐的人应该知道,得罪了国君,惧怕犹恐不及,还有什么可以寻欢作乐的呢?这种做法十分危险,就像燕子在帐幕上做巢一样。卫献公刚死,还没有安葬,难道就可以奏乐伉乐吗?”季札一气之下,马上离开了戚地。戚地,是卫国执政大夫孙文子的封邑。孙文子听到季札这番话以后,终身不听音乐了。
成语寓意
俗语说:“有备无患”,凡事有了事先的准备,便有条不紊,这也是为什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燕子只知道眼前这个平展的东西上可以安家,可以生儿育女,却不知幕帐随时都会撤掉的。那时,将应了一句古话:“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和人在太平时节一味作乐的后果相似,鱼儿在水锅中自由游动,高兴了还想再跃一跃。却压根就不知道这锅水将要来干什么,自己将面临怎样的危险。孟子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应该学会分析隐藏在身边的危险因素,避免身处“燕巢于幕”而不自知的情形。总而言之,只有具备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到来。
成语运用
“燕巢于幕”指燕子在帷幕上筑巢,比喻处境非常危险。主谓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戒备》:“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拒,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五:“今日行事又何其戾也,相与亡人之国,稽首伪朝,居之不疑,鱼游沸鼎,燕巢危幕,公不自思耳。”
宋·范质《乾德上尊号册文》:“燕蓟之戎,汾晋之孽,燕巢幕上,朝不谋夕。”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足下所以从贼,求富贵耳,譬如燕巢于幕,岂能久安!何如乘间取贼,转祸为福,长享富贵,不亦美乎!”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君之计,所谓燕巢于幕,不谋朝夕者也。”
清·张廷玉明史·明昇传》:“若必欲崛强一隅,假息顷刻,鱼游沸鼎,燕巢危幕,祸害将至,恬不自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5 18:45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