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为较少见的
牙源性肿瘤,以往认为是
成釉细胞瘤或牙瘤的一型,但其肿瘤细胞与
成釉细胞不相似,肿瘤内的钙化物质与牙齿硬组织和骨组织也不相同。1958年pindborg首先将该肿瘤描述为独立病理类型的牙源性肿瘤。因此,又称为pindborg瘤。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极少见,占
牙源性肿瘤的1%~2%。中年人多见,无性别差异,下颌骨前磨牙区及磨牙区多发,占2/3。病变区常含有埋伏牙,一般无自觉症状,颌骨膨胀明显时可见面部畸形,少数可发生于颌骨以外的黏膜中,如下颌牙龈区及颌下区等。
肉眼见肿瘤为实质性,无包膜,切面有肉芽样组织和散在的黄色斑块,可浸润骨组织。可见到微小囊腔及钙化颗粒,也可全部为黏液样物质所充满,呈白色半透明状,小部分呈灰白色或淡红色。镜下见肿瘤由多边形的
上皮细胞组成,呈片状或条索状排列。上皮细胞界限清楚,大小一致,胞浆嗜伊红,核小,圆,有清楚的核仁,常有细胞间桥,有时可见多核瘤巨细胞,但核分裂极少见。瘤细胞团块内可见嗜伊红均质物质,存在于细胞内或细胞间,被认为是类淀粉样物,为肿瘤性上皮细胞的变性产物,在此基础上出现钙化,有的钙化物呈同心圆沉积,并可融合成大的片状钙化物。
对于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手术切除不彻底易复发。应根据肿瘤的范围,较小者作方块切除,范围较大者,主张作颌骨部分或半侧
下颌骨全切除术和植骨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