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在流亡中》是1981年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作者是(爱尔兰)艾捷尔·伏尼契,译者是张礽荪、顾治洲。
读完《
牛虻》后,大家总感到美中不足,不知道牛虻是怎样在南美洲度过十三年的。每当读到《牛虻》第二卷卷首“十三年之后”,人们不禁都要关切地提出这个问题。作者仿佛猜透了广大读者的心思,于《牛虻》问世十三年后的1908年,又动笔写了《中断的友情》一书,描写牛虻在南美洲的悲惨遭遇及回
巴黎后参加
意大利亚平宁山区的暴动等不平凡经历。
《牛虻》足足影响了两代人,尤其在上个世纪那些个动乱岁月里,这本书成为广大知识青年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和巩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这一信念的精神食粮。我们认识到的是牛虻的刚强无畏的精神、钢铁般的坚忍力量、对敌人的憎恨和轻蔑,以及他那坚贞不屈的人格品质 本书描述了主人公亚瑟逃出祖国后,隐姓埋名,流浪南美的故事。难忘的友情,鲜血淋漓的人生,使这部小说跌宕起伏,充满悬念…… 本书不仅回答了广大读者对牛虻在南美洲生活的关注,而且对中国广大读者也很有教益。作者告诫我们:一个革命者怎样才能达到心灵美。牛虻生活、战斗的年代虽然离我们已相当遥远,但这部书今天读起来仍会深感亲切,受到教益,获得一些可贵的启示。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an Voynich)于1864年5 月11日出生于爱尔兰的科克市。就在她出生的同一天,她的父亲乔治去世。他是一位数学家及伦理学家。这一不幸事件对她的家庭及她以后坚强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艾丽·伏尼契于1885年从柏林音乐学院毕业。1887-1889年侨居俄国彼得堡市,在一将军家庭中任家庭教师。她同情革命,因此当时俄国的一些革命团体利用她的外侨身份及刀子所在的将军家庭来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她经常为关押在监狱中的爱国志士送食,送衣,并传递秘密信件。她的丈夫米·伏尼契也是这些爱国志士之一,他在西伯利来服刑期间,从另一难友中得知她在伦敦的地址,后逃到伦敦遂与其认识,来往并产生爱情,1892年结婚定居。在此期间伏尼契曾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导师恩格斯以及俄国的革命家普列汉诺夫相识。他们在政治思想上无疑对她有很大启发和影响。此外她还结识了当时在伦敦的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和克拉甫钦斯基,他们对她在文学方面的天赋给予高度评价,并在文学领域给了她许多帮助和指导。当时的伦敦也是意大利革命流亡者们云集之地。她经常和他们来往,于是从这些革命者中汲取了丰富的政治思想营养及源源不断的文学创作素材,为以后成功地塑造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英雄形象牛虻打下了的坚实的基础。 艾·丽·伏尼契一生写了不少长篇和中篇小说,但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远不及“牛虻”成功。“牛虻”一发表很快就博得了盛誉,被译成好几国文字。在我国五、六十年代也曾广为流传,发行一百万册以上。牛虻的英雄形象曾激励和鼓舞过我国无数为革命和建设而奋斗的人,在与帝国主义分子以及与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文化侵略渗透的反动份子的斗争中,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艾·丽·伏尼契于1960年卒于美国纽约,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