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石刻
西安市西汉时期文物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发谪吏穿昆明池”石刻立于昆明池畔,俗称“石爷石婆”。现牛郎像在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常家庄村北,织女像在斗门镇棉纺厂内,两者间距约3公里。
文物历史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训练水军,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一带,开凿了昆明池。池中刻制石鲸,两岸刻制牛郎、织女,以象征天河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
随着时间推移,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刻像也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石爷神”、“石婆神”。久而久之,人们对石像崇敬而迷信,开始顶礼膜拜起来,唐德宗贞元14年,修织女庙设案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
二千多年的变迁,昆明池早已变为良田,但屹立在斗门镇街东的牛郎和镇东六里常家庄村北的织女石刻却准确的标明了昆明池东西两岸。
文物特征
牛郎石刻身高2.15米,仅露上半身于地表之上,高约190厘米。底座与身宽相近,高1.25米。此像保存较好,五官清晰,头发的刀痕尚历历在目,身着交襟式衣服,腰间系带,右手曲肘上举作持鞭状,左手紧贴胸作用力握缰状。
织女像作跽坐状,身高约2.3米,底座与身宽相近,高为1.20米。此像眉头微蹙,嘴角下撇,头结髻垂于颈后,颈部有断裂痕,身着右衽交襟长衣,双手环垂于胸前。
二者均为花岗岩园雕,刀法粗犷,朴实浑厚,运用适当夸张手法,更使其形象动人,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造诣。
文物价值
这两座火成岩的石雕是我国迄今所知时代最早的大型石雕遗物,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牛郎织女石刻.西安市文物局.2013-01-16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2 20:28
目录
概述
文物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