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庵集》36卷,
姚燧撰。
姚燧字端甫,号牧庵,《
元史》有传。燧之学得于
许衡,是当时的著名理学家和文章巨匠。许多名臣世勋、官宦富室之家都争相求他撰写碑铭墓志、记序之文。
泰定元年(1324),
江西行省刻其文集,未全收,今
北京图书馆所藏清抄本或即出此。至顺三年(1332),门人刘时中刊行其全集50卷,久佚。今本系清四库馆臣从《
永乐大典》中辑出,有记序59篇,碑铭墓志家传行状等88篇,及诏制诗词经义等文,约当其全集十之六七,惟其非汉语人、地名等均被改译,至不可识,需用《元文类》及抄本或其他资料比照改正,始可利用。元代
姚燧著。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人,祖籍营州柳城(今属辽宁朝阳)。三岁丧父,由伯父
姚枢抚养成人,姚枢金亡后仕蒙,后来加入忽必烈幕府,是元初著名的汉族儒臣。
姚燧18岁受学于徐衡。徐衡后来任国子祭酒,遂召
姚燧入京,至元12年(1275)推荐任
秦王(忽必烈第三子)文学,从此走上了仕途。至元十七年,
姚燧除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后三年,转任山南湖北道按察副使,元二十三年(1286)夏,朝廷以翰林直学士征召他。此后他又断断续续地任过大司农丞、翰林学士、江东廉访使和
江西行省参政,
大德十一年(1307)冬,起用
姚燧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
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主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至大四年(1311),武宗、成宗《实录》终于修成,不久,
姚燧得告南归。皇庆二年(1313)九月十六日,卒于家中,享年76岁,谥之“文”。
姚燧为元代前期代表诗人,与虞集并称。为人视野开阔,四书五经,韩柳欧苏,史传百家,他都潜心研习。刻苦的学习,广泛的阅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姚燧以散文创作著称,这些创作大致可分为序记文和
碑志文两类,总体特征是讲究文章气势的刚劲雄豪。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序记文则多数写得
变化多姿、文笔流畅、洒脱优美,更富有文学性。如《卢威仲文集序》语言古奥而简洁,气势刚劲而雄豪,确实代表了他这方面的风格。但其著名传记文《太华真隐褚君传》却写得质朴平易。《序牡丹》则写得
颇有情趣。元代著名
散曲家
张养浩称赞
姚燧散文“雄刚古邃”,尊他为“皇元”第一人。
姚燧的作品相当丰富,他的弟子刘致曾经将他的作品加以搜集、整理,编成《牧庵文集》五十卷,诗词文赋共689篇,元刊本已佚。今存《牧庵集》36卷,系清代四库馆臣从《
永乐大典》中辑出,较元刊本篇目为少。刘致还编有
姚燧年谱。
2010年国家古籍整理资助项目中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姚燧集》。
诗歌今存有147首,既有古诗也有律诗,尤以古诗成就为高。受到韩愈的影响,如《清明日陪诗僧悟柳山登落星寺》写得颇有气势;《京师病中》六首则写得感情浓郁,深挚委婉,是元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存词有47阙,词风偏于豪放。
散曲今存小令29首,套曲1首。周德清《中原音韵》曾把他的〔普天乐〕《别友》作为“定格”之例,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姚燧散曲内容主要写男女风情,风格以
风流蕴藉为主,反映着他风流洒脱的个性。可以其一组〔越调〕《凭阑人》小令为代表,语言浅白,笔致流畅,富有情趣。最为人熟悉的小令莫过于〔越调〕《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