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芬困境又称“特里芬两难”(Triffin Dilemma),由美国
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提出的理论。
二战结束前夕,1944年在美国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制订了《国际
货币基金协定》,
确立了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同美元挂钩的
平价(
固定汇率)制度,以美元作为
国际储备和
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和
支撑,作为
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这一架构对于恢复战后经济、缓解国际
黄金储备和清偿能力的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对
布雷顿森林体系研究后指出,如果没有别的
储备货币来补充/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
平价体系必将崩溃,因为在这一体系中,美元同时承担了相互矛盾的双重职能,即(1)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发展提供清偿能力;(2)维持美元的币信,保持美元同黄金的
汇兑比例。为了满足各国对美元储备的需要,美国只能通过对外负债形式提供美元,即
国际收支持续
逆差,而长期的
国际收支逆差将导致
国际清偿力过剩、美元贬值(“美元灾”),无法维系对黄金的官价;如果要保证美元
币值稳定,美国就必须保持
国际收支顺差,这又将导致美元供应不足、国际清偿手段匮乏(“
美元荒”)。美元在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这种两难处境,就是著名的“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其后的历史发展证明了特里芬教授的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