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头鳐亚目,Rhinobatoidei,
软骨鱼纲鳐目的一个亚目,有4科9属48种。吻三角形,突出或钝圆,边缘无吻齿。胸鳍扩大,向前伸延至头侧中部而至吻端,形成中大或宽大体盘,鼻孔距口远,鼻口沟无或呈原始型。
①
圆犁头鳐科,只有圆犁头鳐1种,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中国见于南海和东海。
②
尖犁头鳐科,有1属2种,产中国者有及达尖犁头鳐,为暖水性底层鱼类,见于南海和东海;摄食鱼类、贝类、虾、蟹和虾蛄等;卵胎生,每胎产6仔;个体较大,长可达2米以上,体重可达150~200千克;福建闽南渔场渔期在春夏季,产量不多,肉味鲜美。
③
犁头鳐科,有4属约40余种。犁头鳐属,广布于热带和温带各近海,有些进入淡水并在其中繁殖,中国有6种,常见有
斑纹犁头鳐;
许氏犁头鳐。栖息近岸浅海底层,或半埋沙土中;主食甲壳动物和贝类等,也食鱼类;卵胎生;胎儿具很大卵黄囊;卵黄管粗短;是其他渔业的兼捕性鱼类,广东曾进行港养;肉可食用,皮可干制成鱼皮,为名肴之一,背鳍和尾鳍可制鱼翅;吻侧的半透明结缔组织可干制为鱼骨,浸煮后膨胀,柔软可口,为珍贵食品。
④团扁鳐科约有3属5种。中国只有团扇鳐属,有2种;
林氏团扇鳐,体长约40~50厘米,为中国地方特有种,卵胎生,每胎产10余仔。分布南海和东海南部,肉味较差,除少数鲜销外,多制成干品。
仅1种,即圆犁头鳐Rhina ancylostoma。吻宽短,圆形。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腹鳍具胸鳍远。全长2.7米,体上和鳍上具白色斑点。眼上方、背部中间和肩部脊骨突出。牙细小,铺石状排列,齿面波曲,上下凹凸相承,在凸出处牙较大。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生活在暖水性海洋岸边或近海岩礁的底层。栖息深度3~90米。多以鱼类、贝类、虾、蟹等为食。卵胎生。每胎4~9仔,出生时45厘米长。尽管身体庞大,但性情温和,行动迟缓,对人类无害。
仅1属4种:非洲尖犁头Rhynchobatus luebberti
及达尖犁头鳐Rhynchobatus djiddensis、澳洲尖犁头鳐Rhynchobatus australiae、滑鼻尖犁头鳐Rhynchobatus laevis。一般体形巨大,可达3米长,吻部突出,胸鳍宽大,尾部粗大,背鳍和尾鳍发达,尾鳍分两叶,上半叶上翘,但身体扁平,鳃腹位。营底栖生活,摄食鱼类、贝类、虾、蟹和虾蛄等。及达尖犁头鳐Rhynchobatus djiddensis体平扁,略似犁头。吻长而尖突、三角形,眼椭圆形,瞬褶稍发达。眼后有较大的喷水孔。口横裂,中央波曲状。体盘背面有许多结刺。背鳍2个,大小几相等,位于尾部,第一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无臀鳍。胸鳍与头部愈合成体盘。腹鳍小,距离胸鳍基底约与第一背鳍基底长相等。尾鳍新月形,下下叶均短。体背面浅褐色,腹面白色。眼背面和眼间隔有1个黑色斑块。胸鳍基部有1个黑色圆斑,黑斑周围有白斑。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外海。摄食鱼类、贝类、虾、蟹和虾蛄等。卵胎生,每胎产6仔。个体较大,长可达2米以上,体重可达150~200千克。肉味鲜美;颅骨可制成明骨;鳍可制成鱼翅,俗称“大明翅”,为名贵食品。我国见于东海和南海。
有4属约42种:
铲吻犁头鳐属Aptychotrema、犁头鳐属Rhinobatos、南犁头鳐属Trygonorrhina、
颗粒犁头鳐属Scobatus。体平扁而延长,体盘后大前尖,呈犁头形。尾平扁而渐狭小,每侧有一皮褶。瞬膜不发达,喷水孔有大有小,前鼻瓣呈方形或人字形突出。牙齿细小而多,排列方式类似铺在地面的石块,口裂横向,鳃裂小而斜向开口,在胸鳍基部内侧。犁头鳐属Rhinobatos广布于热带和温带各近海,有些进入淡水并在其中繁殖,我国有6种,常见如
许氏犁头鳐Rhinobatos schlegeli、
斑纹犁头鳐Rhinobatos hynnicephalus。栖息近岸浅海底层,或半埋沙土中;主食甲壳动物和贝类等,也食鱼类,卵胎生,胎儿具很大卵黄囊,卵簧管粗短,是其他渔业的兼捕性鱼类;肉可食用,皮可干制成鱼皮,为名肴之一,背鳍和尾鳍可制鱼翅;吻侧的半透明结缔组织可干制为鱼骨,称“明骨”,浸煮后膨胀,柔软可口,为珍贵食品。
体平扁且宽大,状如团扇, 有2个小形背鳍,位于尾上,尾鳍狭小,上、下叶相等。体长约40~50厘米。我国产
中国团扇鳐Platyrhina sinensis和林氏团扇鳐Platyrhina limboonkengi。前者我国沿岸各海均产,后者产于福建、 广东沿海,为我国特有种。卵胎生,每胎产10余仔。肉味较差,除少数鲜销外,多制成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