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
喜马拉雅山脉和
青藏高原。犛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体两侧和胸、腹、尾毛长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犛牛生长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区,能耐零下30℃一40℃的严寒,而爬上6400米处的冰川则是犛牛爬高的极限。中国犛牛占世界总数的85%,其中多数生长在西藏高原。
目录
科学分类
犛牛科学分类
犛牛的起源
犛牛是中国青藏高原为起源地的特产家畜,也是“世界屋脊”著名的景观牛种。藏语叫雅客,国外通称为“yak”,即为藏语的译音。犛牛的叫声象猪鸣,所以又称它为猪声牛。《
史记·
孝武本纪》载:“
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
枣脯之属,杀一犛牛以为
俎豆牢具。”西方国家见其主产於中国青藏高原藏族地区,因而也称它为西藏牛。犛牛的尾巴如象马尾,所以也有人称它为马尾牛。
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达尔文将其物种进化的结论运用到家畜起源的问题上,认为家畜是经人驯养的野生动物而产生的。
仿古犛牛头
根据
达尔文学说,一切动物或牛种,不管是现存的,或在古代存在而现已灭绝的,彼此都有着不同远近程度的亲缘关系。如果它们的形态和内部结构等相似之处越多,生殖隔离程度越小,它们的亲缘关系就越近,或他们从一个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时间就越近。否则,它们脱离开共同祖先後,经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进化时期,有的在万年甚至百万年。
2013年的家养犛牛,在国内外的一些文献上,都说是起源於中国的西藏;2013年的野犛牛,是家养犛牛的祖先。但从中国华北、内蒙,以及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地发现的犛牛化石考证,不论现今分别在中国藏北高原昆仑山区的野犛牛,或是由野犛牛驯养而来的家犛牛,都是距今三百多万年前(更新世)生存并广为分布在欧亚大陆东北部的原始犛牛,後来,由於地壳运动、气候变迁而南移至现世界屋脊--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并能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下来的牛种。因此,可以这样说,犛牛起源於欧亚大陆的东北部;现今的家养犛牛和野生犛牛,都是同一祖先的後代,他们之间不存在先代、後代的关系。2013年的野犛牛,也不是家犛牛的始祖、始源或祖先。
另外,在我国历史上,殷周时期即开始用犛牛与普通牛、瘤牛进行杂交,现今沿青藏高原边缘还有一个广阔的接触地带,他们之间通过能育的母犏牛进行基因交流。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现存的犛牛在其起源和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普通牛及瘤牛的一些基因。
国外的犛牛
犛牛是分布於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及其毗邻的高山、亚高山地区的特有牛种。饲养犛牛的国家除了中国以外,还有蒙古、吉尔吉斯、俄罗斯、塔吉克、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
蒙古是中国以外犛牛头数最多的国家。蒙古犛牛的来源,蔡立认为是由古羌人在青藏高原驯化的犛牛,随着古羌人的游牧和迁移,越过昆仑山和经由克什米尔、帕米尔、天山南北,最後到达阿尔泰山和杭爱山脉地区的。
犛牛酥油
吉尔吉斯犛牛主要分布於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的吉尔吉斯东南部地区。蔡立认为是犛牛在我国青藏高原被驯化後,越过昆仑山脉,经由帕米尔进入吉尔吉斯的。
俄罗斯犛牛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南部与蒙古接壤地带的阿尔泰和布里亚特地区。蔡立认为中国青藏高原的犛牛翻过昆仑山脉进入阿尔泰地区後形成的。
塔吉克犛牛主要分布於塔吉克斯坦的帕米尔地区。其来源与以上吉尔吉斯犛牛、俄罗斯犛牛类同。
印度犛牛主要分布於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及克什米尔地区和东北部阿萨姆邦北部地区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区。蔡立认为,是犛牛在青藏高原驯化後,翻过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些山口,进入南坡高山草地後形成的。与中国西藏的犛牛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生活习性
犛牛能适应海拔3200~4800m,大气压68420.85~55435.28Pa,氧分压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态环境。其胸廓发达,心肺发育指数大,心指数为0.45~0.63,肺指数为0.96~1.40。 寒冷季节,犛牛胸部腹侧下、粗长毛根部着生密而厚的绒毛,借以保护胸、腹内脏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关节,以防受冻。据测定,在海拔3800m的草甸草场上日放牧9.5h,犛牛日采食鲜草27.86±1.42kg。在牧草缺乏季节,利用其长而灵活的舌,舐食灌丛、落叶、根茬以及残留在凹处的短草,极耐艰苦,并具有宜於爬山的四肢和似马蹄铁样硬质蹄壳,随处都可攀登自如。
犛牛体形防寒保暖,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表面积小;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且有软垫,善走陡坡、沼泽、雪山、激流;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
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 据1980年12月测定,成年阉犛牛(12头)平均体重力373.6±32.8kg,屠宰率53.0%,净肉率42.5%。
2.泌乳性能 据测定(不包括犊牛哺食量),初产母犛牛日平均产乳量为0.68~1kg;经产母犛牛1.38~1.70kg。泌乳期一般为150d左右,年产乳量274kg,乳脂率6.37%~7.2%。
3.产毛性能 年采毛一次,成年犛牛年产毛量为1.17~2.62kg;幼龄牛为1.30~1.35kg,其中粗毛(裙毛)和绒毛各占一半。 粗毛直径为64.8~72.9um,两型毛直径为34.8~39um,绒毛直径为16.8~20.3um;粗毛长度为18.3~34cm,绒毛长度为4.7~5.5cm。
4.役用性能 阉犛牛主要供役用,以驮为主,也供骑、挽用。一般驮货50~100kg,日行20~35km,可连续行走15天以上;最大驮重304.0±75.9kg,相当於平均体重的78.8%,高的可达115.8%。 用作骑乘,单乘日行30~40km。500m骑速1分43秒至2分50秒。跑後15~31分锺,生理状况即可恢复正常。
生长繁殖
公犛牛一岁左右即有性行为,但无成熟精子,两岁性成熟後即可参加配种;2~6岁配种能力最强,以後则逐渐减弱,个别老龄公犛牛有霸而不配的表现。自然交配时公母比例为1:30~40,此时受胎率较高,个别可达1:50~70,利用年龄在10岁左右。母犛牛一般2~3.5岁开始发情配种,个别的在1~1.5岁时有发情表现,有的3~3.5岁才发情配种。在正常年景,个别饲放管理好的母犛牛群,繁殖成活率为60%左右,差的仅30%~40%。母犛牛一年一产者在60%以上,两年一产者约30%左右,双犊率3%,繁殖利用年限一般长达15年。 母犛牛季节性发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情,7、8月份为盛期,个别可延至年底。每年4~7月份产犊,4~5月份为盛期,个别可延至10月份产犊。 发情周期平均为21.3天,个体间差异大,14~28天者占56.2%。发情持续期为41~51天。一般在发情12h以後排卵,有的在发情终止後3~36排卵。妊娠期为256.8(250~260)天。犛母牛一般泌乳期为150——180天,每头牛产奶量450—600公斤,秋後屠宰胴体重110——200公斤,屠宰率为50-60%。
经济价值
犛牛骨饰品
犛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 人们喝犛牛奶,吃犛牛肉,烧犛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角可制工艺品,骨头是药材。犛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称,它既可用於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 犛牛产品,远销中东地区。1978年以来,活牛销往香港,以肉质细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有野味风格而受到欢迎。绒毛是纺织工业的高级原料,将其漂白退成驼色,可替代驼毛织成毛衫、围巾,在大衣呢中掺入牛绒,不仅降低成本,还能使产品挺括,提高质量。现每年出口20多万斤。
犛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犛牛奶,吃犛牛肉,烧犛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犛牛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既可用於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
皮钱包
犛牛皮的概念:犛牛屠宰後剥下的鲜皮,未加工以前的牛皮、腌皮均叫“生皮”或“原料皮。原料皮未经脱毛鞣制的皮叫“裘革”,经脱毛鞣制的叫“革”。
犛牛原料皮含犊牛皮(1岁以内),小牛库,大牛皮类。犊牛生皮,可加干毛手套,毛帽、毛皮衣、毛皮鞋,大、小牛皮,加工成底革、面革、机械用革等而缝制卑箱,皮包、皮衣、皮靴、鎗套炮衣、皮带等各种日用品、工业用品。
其它产品
犛牛其它产品如内脏、骨、血等可加工成许多药品、装饰品、饲料和工业用料。犛牛产区原料较多,易於乡镇企业开拓的介绍如下:
犛牛体内培植天然牛黄强牛黄是一种名贵药材,具有强心,清热、解毒,镇静等作用,主治寒热、狂痉,瘟病,小儿抽搐、热口不开、夜啼,中风、除热止荆,清心化痰,堕胎,痘疮等病;是安宫牛黄丸、六神丸,至宝丹,牛黄散、牛黄膏等名贵中成药的重要原料。
犛牛的传染病
犛牛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病。本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夏秋温暖多雨季节和地势低洼易於积水的沼泽地带发病多。
多年来,犛牛产区有计划、有目的地预防注射炭疽芽胞苗,取得良好的效果。由过去的地方性流行转为局部地区零星散发。发生疫情时,要严格封锁,控制隔离病牛,专人管理,严格搞好排泄物的处理及消毒工作,病牛可用抗炭疽血清或青黴素、四环素等药物治疗。
犛牛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在犛布病免疫学预防方面,先後用布氏杆菌M5号菌苗、19号菌苗、S2号菌苗等进行气雾或饮水免疫;用MB32弱毒菌苗,进行皮下接种,室内、外气雾免疫,免疫期达一年以上。
犛牛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急性经过时呈败血性变化,慢性经过时则表现为皮下组织、关节、各脏器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早期发现该病除隔离、消毒和屍体深埋处理外,可用抗巴氏杆菌病血清或选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
犛牛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的一种或多种血清型的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一种疾病的总称。尤其是对幼畜危害严重。
犊犛牛大肠杆菌病
犊牛大肠杆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犊牛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剧烈腹泻、脱水、虚脱及急性败血症。犊犛牛大肠杆菌病在牧区普遍存在,多发生於生後1~4日的犊牛。
国内对犊牛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颇多。晏哲生等应用抗生素、呋喃类药物和分离的致病株自制高免血清;四川甘孜灌服三颗针液防治犊犛牛下痢,西藏昌都地区用复方黄莲治疗犊牛“拉稀病”,疗效均高。
犛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犛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牛丝菌黴形体引起的一种接触决策 慢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主要是呈现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肺炎症状。
中国1958年研制成兔化牛肺疫疫苗,试验证明安全有效,免疫期为一年半。为了适应中国广大牧区不产兔的特点,接着又研制了绵羊反应苗,在牧区推广应用,控制了犛牛牛肺疫的发生。
犛牛钩端螺镟体病
犛牛钩端螺镟体病是由致病性的钩端螺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析杆菌引起的人和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用结核菌素进行皮内变态反应是诊断犛牛(畜禽)结核病的主要方法,但由於犛牛个体不同,结核菌菌型不同等因素,2013年还不能将病犛牛全部检出,有时还可能出现非特异性反应,因此在不同情况下要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病原学诊断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2013年试用荧光抗体技术诊断结核病。
应加强定期检疫,对检出的病牛要严格隔离或淘汰。若发现为开放性结核病牛时,要进行扑杀。除检疫外,为防止传染,要做好消毒工作。犊牛出生後进行体表消毒,与病牛隔离喂养或人工喂健康母犛牛的奶,断奶时及断奶後3~6个月检疫是阴性者,并入健康牛群。
犊犛牛弯曲菌病
弯曲菌病又称弯曲菌肠炎,是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一种新的人畜共患急性腹泻病,主要危害幼儿和幼畜。临床上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要特征。
证明氯黴素、四环素、痢特灵等药物均有明显疗效,酸乳和乳清对犊犛牛弯曲菌病有防治效果。
犛牛嗜皮菌病
嗜皮菌病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皮肤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犛牛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口唇、头颈、背、胸等部的皮肤出现豌豆大至蚕豆大的结节。发病後精神、食欲无显着变化,呈慢性经过,大多可自愈。
犛牛皮黴菌病
皮黴菌病是由多种皮黴菌引起的畜禽和人的体表质化组织(皮肤、毛发、指甲、爪、蹄等)的传染病,不侵害皮下深层组织。
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用5%灰黄黴素液体石蜡油合剂涂擦,每日一次,一般7日可愈。
犛牛肉毒梭菌中毒病
肉毒梭菌中毒病简称肉毒中毒,是因吸收肉毒梭菌毒素而发生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毒病。据观察犛牛梭菌中毒病多发生於成年母犛牛,尤其是泌乳期的母犛牛。
在防治方面,青海省曾用自制高免血清治疗早期病牛。由青海省兽医生物药品厂制造的肉毒梭菌C型明胶菌苗,已列入部颁《兽医生物药品制造与检查规程》。现又试制小剂量的肉毒梭菌C型干粉苗,使用方便。
犛牛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具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犛牛极易感染口蹄疫,人也可感染发病。临床上以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疡为主要特征。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在犛牛中流行的口蹄疫病毒型为O型和A型(A型死亡率低,O型死亡率高)。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尤其能耐低温,在夏天草场上只能存活7天,而冬季可存活195天。
犛牛粘膜病
牛粘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是由披风病毒科瘟疫病毒属的粘膜病毒引起的牛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多数呈隐性感染。急性病例呈现发热、白细胞数减少、口腔及其他消化道粘膜出现糜烂或溃疡、腹泻等症状。慢性病例常有持久感染症状。
在免疫学预防研究方面,陈永等研制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Oregon C24V冻干弱毒疫苗,用来预防犛牛粘膜病有很好的免疫效果。但该疫苗2013年成本较昂,对怀孕母牛不够安全。
犛牛牛瘟
牛瘟俗称炀肠瘟、胆张瘟。是由牛瘟病毒引起的偶蹄兽尤其是牛换刀性、发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各粘膜特别是消化道粘膜的发炎、出血、糜烂和坏死。
政府组织大批兽医人员,参加牛瘟防治工作,并组织专门力量,研制适合於犛牛免疫的疫苗—绵羊适应山羊化兔化牛瘟苗(绵羊兔毒),控制了犛牛牛瘟流行,至1955年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牛瘟。
犛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犛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地方性流行性眼病。通常呈急性经过。临床特征为眼红膜和角膜眼显发炎、大量流泪、不同程度的角膜浑浊或呈乳白色。
国内用3~5%弱蛋白银溶液或氯黴素眼药水或青黴素溶液滴眼均有效。
犛牛分类
九龙犛牛
产地(或分布):四川省的九龙、康定等地。
数量:1981年存栏3万多头,其中适龄繁殖母耗牛1万馀头。
主要特性: 分为高大和多毛两个类型,多毛型产绒量比一般犛牛高5~10倍。额宽头较短,额毛丛生卷曲,公母有角,角间距大。四肢、胸前、腹侧裙毛着地,全身被毛为多(3/4)黑色,少数黑白相间。颈粗短,鬐甲稍高,有肩峰,胸极深,背腰平直,尻欠宽而略斜,尾根着生低,尾短。四肢相对较短。3.5岁公牛体高为114釐米,母牛为110釐米,公牛体重为270千克,母牛为240千克。成年阉牛屠宰率为55%,净肉率为46%,骨肉比1:5.5,眼肌面积为88.6平方釐米;公牛分别为58%、48%、1:4.8和83.7平方釐米;母牛分别为56%、49%、1:6.0和58.3平方釐米。驮载60~70千克。泌乳期5个月,产奶量约350千克,乳脂率5~7.5%。公牛产毛量为13.9千克,母牛为1.8千克,阉牛为4.3千克,绒、毛各半。母牛初配年龄为2~3岁,公牛为4~5岁,一般3年2胎,繁殖率为68%,成活率为62%。
青藏高原犛牛
产地(或分布):分布於青海省南、北部的高寒地区。
数量:1981年存栏346万头。
主要特性: 该犛牛由於混有野犛牛的遗传基因,因此带有野犛牛的特征,结构紧凑。黑褐色占72%,嘴唇、目框周围和背线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头大,角粗,母牛头长,额宽,有角。鬐甲高长而宽,前躯发达,後躯较差。乳房小,呈碗碟状,乳头短小。成年公牛体高为129釐米,母牛为111釐米,体重分别为440千克和260千克。成年阉牛屠宰率为53%,净肉率为43%。泌乳期一般150天,年产奶为274千克,日产奶1.4~1.7千克,乳脂率为6.4~7.2%。成年犛牛年产毛为1.2~2.6千克,粗毛和绒毛各半,粗毛直径65~73微米,两型毛直径38~39微米,绒毛直径17~20微米。粗毛长18.3~34釐米,绒毛长4.7~5.5釐米。驮重为50~100千克,最大驮重为304千克。公牛2岁性成熟,母牛为2~2.5岁,繁殖成活率为60%,一年一胎占60%,双犊率为3%。
天祝白犛牛
产地(或分布):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
数量:1981年存栏3万头。
主要特性: 结构紧凑,全身被毛白色,皮肤粉红色。公牛头大而额宽,额毛卷曲,角粗长,母牛头俊秀,额较窄,角细长,角向外上方或外後上方弯曲。颈粗,垂皮不发达。前躯发育良好,鬐甲显着隆起,胸深,後躯发育差,尻多呈屋脊状。四肢较短。成年公牛体高为121釐米,体重为260千克;成年母牛分别为108釐米和190千克。驮重为75千克,最高达100千克,日行30~40千米。成年公牛屠宰率为52%,净肉率为36%,骨肉比1:2.4;母牛分别为52%、40%和1:3.7;阉牛55%,41%和1:4.1。成年公牛剪毛量为3.6千克,最高为6.0千克,抓绒量0.4千克,尾毛重0.6千克;母牛分别为1.2千克、0.8千克及0.4千克;阉牛分别为1.7千克、0.5千克和0.3千克。公牛尾毛长52釐米,母牛为45釐米。年产奶400千克,日产奶最高4.0千克,乳脂率为6.8%。公牛初配年龄为3岁,母牛为2~3岁,繁殖率为56~76%。
麦洼犛牛
产地(或分布):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数量:1981年存栏60万头,产区存栏20馀万头,其中适令繁殖母牛7万馀头。
主要特性: 被毛全黑为主。头大小适中,额宽平,额毛丛生卷曲,绝大多数有角,角尖略向後、向内弯曲。颈较薄,鬐甲较低而单薄,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尻部较窄略倾斜。四肢较短,蹄较小,蹄质坚实。成年公牛体高为126釐米,体重为410千克;母牛分别为106釐米和220千克。驮重100千克,日行30千米,可连续走7~10天。成年阉牛屠宰率为55%,净肉率为43%。泌乳期6个月,泌乳量365千克,乳脂率6~7.5%,乳蛋白为4.91%,干物质为17.9%。年剪毛一次,成年公牛平均剪毛量为1.4千克,母牛为0.4千克。公牛肩毛长38釐米,股毛长47.5釐米,裙毛长37釐米,背毛长10.5釐米,尾毛长者超过60釐米。公牛初配年龄3~4岁,母牛3岁,三年两胎。繁殖成活率为44%。
西藏高山犛牛
产地(或分布):西藏西北部青藏高原和藏南三江流域
数量:1981年存栏250万头。
主要特性: 按体型外貌分山地犛牛和草原犛牛两个类群。被毛以黑色、花色为主。头稍偏重,额宽平,绝大多数有角,草原型角为抱头角,山地型角向外向上开张。胸深,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尻窄略斜,尾根低,尾短。蹄小而圆。成年公牛体重为280~300千克,体高为118~122釐米;母牛分别为190~200千克和104~106釐米。日产奶为1~1.5千克,年产酥油为9~10千克,泌乳期305~396天,年产奶量为138~230千克。成年阉牛屠宰率为53%,成年母牛为46%。驮重为50~80千克。公牛剪毛量为1.6千克,母牛为0.5千克,阉牛为1.7千克,平均产绒为0.5千克。公、母牛3岁时性成熟,公牛初配年龄3.5岁,母牛4.5岁,繁殖率为31~51%,大部分2年1胎。
木里犛牛
产地(或分布):四川省的木里藏族自治县。
数量:1995年存栏6.57万头。
主要特征:有纯黑和白花毛两种。头大额宽,耳小灵巧,公母牛都有角。公牛颈粗无垂肉,母牛颈薄。公牛肩峰高耸而圆突,母牛鬐甲低而薄,胸深宽,背腰较平直。四肢粗短,蹄质结实。平均日产奶1千克,八月产奶量最高,一个泌乳期产奶407千克。屠宰率为53%。公牛4岁可配种,使用年限为6~8年,母牛利用年限为13年。每年7~10月为母牛发情配种季节。犊牛成活率为97%。
中甸犛牛
产地(或分布):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数量:1980年存栏2.62万头。
主要特征:体格健壮结实,体型大小不一。公牛性情凶猛好斗,母牛性情比较温顺。毛色以黑色为多,其次为黑白花。公母牛均有角,角细长向外上方伸展,角尖稍向前或向後,角为黑色或灰白。额宽面凹,眼圆大稍凸,耳较小而下垂。颈细薄无肉垂,胸深大,背腰平直而稍长,臀部倾斜,尾短毛长,形如帚。四肢短。被毛长,尤以四肢及腹部裙毛甚长,长者可及地。公牛体高为113釐米,体重为230千克;母牛分别为105釐米和190千克;阉牛分别为120釐米和300千克。泌乳期一般为210~220天,在带犊哺乳的条件下,每头母牛产奶202~216千克,乳脂率为6.2%左右;不带犊的母犛牛年产奶529~575千克,乳脂率为4.9~5.3%。未经肥育的成年牛屠宰率为48%,净肉率为36%。母牛一般4岁开始配种,繁殖率为66%,成活率为93%。
帕里犛牛
产地(或分布):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
数量:1996年存栏4087头。
主要特征:以黑色为主,深灰、黄褐、花斑也常见,还有少数为纯白个体。头宽额平,角间距大,有的达50釐米。颈粗短,鬐甲高而宽厚,前胸深,背腰平直,尻部欠丰,四肢强健较短。母牛初配年龄为3.5岁,一般利用14年。公牛初配年龄4.5岁,一般利用到13岁左右。大多数两年一胎。屠宰率为52%,日产奶量为1.6千克(8月份)。平均产绒为0.6千克,年产酥油平均为12.5~15千克/头。
斯布犛牛
产地(或分布):西藏自治区的斯布山沟。
数量:1995年存栏3500头。
主要特征:体型硕大,外型近似矩形。角型向外、向上、角尖向後,角间距大。胸深宽,大多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但多数後躯股部发育欠佳。屠宰率为50%,日产奶量为1.8千克,乳脂率为5.9~10.7%。性成熟期3.5岁,初配年龄4岁,7~10月为配种季节,多为1年1胎。
娘亚犛牛
产地(或分布):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
数量:1996年存栏12万头。
主要特征:毛色较杂,纯黑约占60%。头粗重,额短宽,颜面稍凹。公牛鬐甲高、宽厚,母牛相对较低,腹大不下垂,尻斜。四肢强健。母牛一般3.5岁开始配种,两年产1犊。母牛繁殖利用年限为15岁。7、8月是配种旺季。犊牛成活率为90%,产乳高峰期为每年草质最好的7~8月份。公牛屠宰率为55%,母牛为49%~54%。
新疆犛牛
产地(或分布):分布於天山南麓。
数量: 1985年存栏5.6万头。
主要特征:毛色以黑色、褐色、灰色为主,其次为黑白花及红白花。哈密地区以全身纯黑色牛为主,其次为灰色、黑白花。头粗重,额短宽。鬐甲高耸,胸深,四肢粗短。全身披长毛,腹下长毛下垂呈裙状,尾毛呈扫帚状。成年公牛体高为123釐米,体重为290千克,母牛体高为113釐米,体重为210千克。屠宰率一般为47~59%,母牛平均日产乳量为2.6千克,平均产毛为1.3千克,产绒为0.4千克。公母牛2.5岁-3岁初配,繁殖率各地不一,约在37~97%,成活率为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