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狷,汉语词汇。拼音:kuáng juàn 释义:1.形容人具有不拘一格,积极进取而又洁身自好的品性,也指具有如此品性的人。2.好高骛远的人和拘谨自守的人,亦指具有如此品性的人。今意:多在网络中使用,形容人气质豪放不羁而行为有礼。
《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
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
有所不为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恒一。”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臣
素门凡流,轮翮无取,进谢中庸,退慙狂狷。”
唐
杜牧 《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伏惟特宽狂狷,不赐诛责,生死荣幸,无任感恩攀恋惶惧汗栗之至。”
宋
朱熹 《与陈丞相书》:“然 熹 之狂獧朴愚,不堪世用,明公知之,盖有素矣。”
宋
叶适 《上西府书》:“伏念天子明圣……於是屡下直言之诏,招采山岩遁逸之士,狂狷朴野之人。”
宋
苏轼 《上富丞相书》:“昔 范公 收天下之士,不考其素,苟可用者,莫不咸在,虽其狂獧无行之徒,亦自效于下风。”
瞿秋白 《十月革命前俄罗斯文学》七:“使读者感觉他那些矫激的
愤世嫉俗的狂狷行为,确是为环境所压迫,不得不发的。”
《后汉书·李固传》:“ 固 受任之后,东南跋扈,两州数郡,千里
萧条,兆人伤损,大化陵遟,而诋疵先主,苟肆狂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