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死首丘
汉语成语
狐死首丘(拼音:hú sǐ shǒu qiū)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礼记·檀弓上》。
成语出处
礼记·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狐死首丘”。
成语典故
屈原是战国时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因遭人忌妒,谗害,得不到楚王的信任,并被放逐。他在被放逐后的困苦生活中,写下了许多热情的、反映人民愿望和现实矛盾的、表现了坚强斗志的诗篇,如《离骚》、《九歌》、《九章》等。
《九章》中有一首题为《哀郢》的诗,最末两句是:“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诗中以质问为什么老百姓会受苦于水深火热之中发难,中间以自己的不幸遭遇为线索,抒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最后将造成这种国破家亡、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状况归罪于国君昏庸、奸佞当道,锋芒直指统治阶级的最高层,表达了诗人对危亡前夕的祖国的无限眷恋,以及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个人沉沦迁谪的伤感。这首诗字里行间显示了诗人大义不屈、爱国弥坚的无畏气概,洋溢着无法遏制的愤激之情,是一首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诗中运用了鸟返故林、狐死首丘的生动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屈原恋恋不忘故土、时时怀念家乡的眷恋深情。诗句设喻巧妙,对比强烈,语意深重,充满了屈原对郢都的留恋和对祖国忠心耿耿、至死不渝的崇高感情,后人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并表明患难之中不忘本。
成语寓意
《礼记·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孔颖达疏:“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古人认为,凡是鸟兽大多有恋旧向本的倾向,其中狐死首丘现象最为突出,说明狐有强烈的故丘情结,这是狐的灵性所在,也是狐近平人情之处。儒家用仁的学说来解释狐死首压,狐于是被赋予道德品格,故丘情结提升为仁性,《白虎通》扶至解释说,天子诸侯大夫服狐裘,就是为了用狐不忘本的德性来警示自己。由此又发展为对狐的全面伦理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首丘,谓之三德。”狐毛色棕黄,黄在五色中处于中,此之调中和。小前大后,指狐的形体头小尾大,由小渐大,秩序井然,有尊部之序。狐死首丘,表明狐不忘本,有仁德。
成语运用
“狐死首丘”传说狐狸死时头必朝向其洞穴所在的山丘。后用“狐死首丘”比喻人不忘本,永远怀念故国、故乡。连动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鸟飞反乡,兔走旧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
唐·房玄龄晋书·苻登载记》:“臣兄襄从陕北渡假路求西,狐死首丘,欲暂见乡里。”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一九:“但闻越鸟南栖,狐死首丘,万里亲戚坟墓,俱在南朝,早暮思想,食不甘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09:57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