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耙草
菊科鬼针草属植物
狼杷草(学名:Bidens tripartita L.) 是菊科、鬼针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可达150厘米,圆柱状或具钝棱而稍呈四方形。叶对生,下部的较小,不分裂;叶片无毛或下面有极稀疏的小硬毛。头状花序单生茎端及枝端,具较长的花序梗。总苞盘状,条形或匙状倒披针形,先端钝,具缘毛,叶状,内层苞片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托片条状披针形,约与瘦果等长,背面有褐色条纹,边缘透明。无舌状花,全为筒状两性花。花药基部钝,顶端有椭圆形附器,花丝上部增宽。瘦果扁,楔形或倒卵状楔形,边缘有倒刺毛,两侧有倒刺毛。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高20-150厘米,圆柱状或具钝棱而稍呈四方形,基部直径2-7毫米,无毛,绿色或带紫色,上部分枝或有时自基部分枝。叶对生,下部的较小,不分裂,边缘具锯齿,通常于花期枯萎,中部叶具柄,柄长0.8-2.5厘米,有狭翅;叶片无毛或下面有极稀疏的小硬毛,长4-13厘米,长椭圆状披针形,不分裂(极少)或近基部浅裂成一对小裂片,通常3-5深裂,裂深几达中肋,两侧裂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3-7厘米,宽8-12毫米,顶生裂片较大,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11厘米,宽1.5-3厘米,两端渐狭,与侧生裂片边缘均具疏锯齿,上部叶较小,披针形,三裂或不分裂。
头状花序单生茎端及枝端,直径1-3厘米,高1-1.5厘米,具较长的花序梗。总苞盘状,外层苞片5-9枚,条形或匙状倒披针形,长1-3.5厘米,先端钝,具缘毛,叶状,内层苞片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9毫米,膜质,褐色,有纵条纹,具透明或淡黄色的边缘;托片条状披针形,约与瘦果等长,背面有褐色条纹,边缘透明。无舌状花,全为筒状两性花,花冠长4-5毫米,冠檐4裂。花药基部钝,顶端有椭圆形附器,花丝上部增宽。瘦果扁,楔形或倒卵状楔形,长6-11毫米,宽2-3毫米,边缘有倒刺毛,顶端芒刺通常2枚,极少3-4枚,长2-4毫米,两侧有倒刺毛。
产地生境
广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大洋洲东南部亦有少量分布。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及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均有分布。狼杷草适应性强,山坡、山谷、溪边、草丛及路旁均有野生。喜温暖潮湿环境,以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生长,但以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粘壤土为好。
生长习性
在温带地区,于5-6月出苗,一周左右即开始抽茎,7-8月开花,8-9月结实,在亚热带地区,4月下旬以后出苗,6-8月中旬分枝,8月中旬至9月孕蕾开花,9-10月结果并成熟,至11月中旬(降霜)以后枯死,其生育期为150-195天,狼杷草的种子扎殖能力较强,一株正常发育的植株可产种子数百至数千粒,瘦果千粒重约3.82克。种子体大而轻,具倒钩刺,成熟后极易脱落,能借风力、水流向外传播。也能借粘附在动物和人体上进行传播。
栽培技术
狼杷草用种子繁殖。翻地30厘米,作畦宽120厘米。结合翻地每1公顷可施人粪尿15000千克。耙细畦面表上,按行距25厘米开横沟,沟深3厘米,种子均匀撒入沟内,每1公顷用种7500克,播后覆土,轻轻镇压,7-10天出苗,出苗后视其密度间苗,以保持株距15-20厘米为宜,生长旺盛时,施稀人粪尿1-2次,并适时松土、除草。
主要价值
药用:狼杷草的全草入药,功效清热解毒。主治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肠炎、痢疾、肝炎、泌尿系感染、肺结核盗汗、闭经,外用治疖肿、湿疹、皮癣。
饲用:狼杷草在开花前,枝叶柔嫩多汁,无毛。但因稍有异味,畜禽多避而不食,经切碎、蒸煮后,猪喜食,鹅、鸭、鸡也采食,青干草或霜打后的枯草,可饲喂牛,羊、马,骆驼。加工成干草粉,可做配合饲料的原料。狼杷草的营养成分在干草中,粗蛋白质含量较高,粗纤维含量较低,其籽实含有较高的粗脂肪和丰富的粗蛋白质,无毒可作精饲料利用。
参考资料
狼杷草.中国植物信息数据库.
狼杷草.中国自然植物标本馆.
狼杷草.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1 14:4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