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首(headhunting),又称猎头,中国古籍作馘首,指将人杀死后砍下并收集头颅的一种习俗。许多古代文明都曾流行过猎首的做法,有史籍记载的包括:古代中国、日本、
阿富汗、古印度和
那加兰、缅甸、
婆罗洲、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新西兰毛利人、
亚马逊平原地区、尼日利亚、欧洲的凯尔特人和赛西亚人等等。猎首的做法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在太平洋战场出现过,但到今天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绝迹了。
猎首行为讨论
在人类学界,猎首行为在
社会中的角色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热点课题。当代学者普遍认为,猎首行为是曾经在社会群体和个人的等级制度的形成、强化和维持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一种仪式。一些人类学家提出的理论认为,猎首行为源于原始信仰观念中“灵魂栖于头颅中”的看法。在人类学著作中,猎首行为出现的直接原因包括统计战功、完成某些仪式、维持星象平衡、展现阳刚、勇猛、嗜血和威信等等。
各地猎首行为
古代中国
据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代时中国便有猎首的风俗。把俘获的敌人的酋长当作人牲斩首祭祀祖先之后,用其头盖骨刻上文字以记事,作为战胜的纪念,称为“人头骨刻辞”[1]。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猎首行为在中国大规模兴起。在屈原《楚辞》中的《国殇》、《礼魂》篇中都有民间猎首习俗的记载[2]。秦汉时期,士兵的军功一律以斩获并带回的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这一规定使得军队的士气大为增强。这种计算战功的方法也一直在中国流传下来,直到冷兵器时代结束后才基本消失。著名的猎首事例有:三国蜀将关羽被
孙权俘虏并处决后,首级即送予曹操等等。
东南亚和美拉尼西亚
东南亚和美拉尼西亚的许多南岛民族中都有猎首的传统。
人类学文献中对近代菲律宾易隆高族、沙捞越的伊班族和巴拉湾族、加里曼丹岛(婆罗洲)的达雅族、美拉尼西亚的瓦纳族、苏拉威西岛西南部的马普伦多族等部族的猎首习俗有较详细的记载。在这些部族中,猎取敌方首级多数为一种宗教仪式,而非战争行为。猎首通常标志着部族成员对己方战死者哀悼的结束。参与猎首行为可作为部族男性成员成年的标志,部族首领会依据猎取首级的多少对部族成员进行奖赏。
肯尼思·乔治(Kenneth George)在对马普伦多族的考察中发现:他们的一年一度的“猎首”行为已经演化成以椰子代替真实头颅的一种纯宗教仪式,称为“pangngae”[3]。该仪式在每年水稻收获的时节举行,其目的包括展现不同部族文化间的分歧和辩论,显示男性的阳刚之美,分发公共物资,以及抵制外来文明对马普伦多族文明的同化等等。
菲律宾易隆高族的猎首传统于1930年代被当时管辖菲律宾的美国当局废止。而沙捞越地区的猎首行为则在1830年代被詹姆斯·布鲁克爵士勒令禁止。
新西兰
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在部族冲突中一般会用挖去头盖骨然后用烟熏的方式保存敌人的头颅。如今不少毛利人部族正试图追索流散于世界其他地方博物馆的他们祖先的头颅。
亚马逊地区
居住在今天
厄瓜多尔、秘鲁和
亚马逊平原地区的舒阿尔族有猎取人头后脱水作为祭品的习俗。今天舒阿尔人出售给游客的纪念品中就包括这些祭物的仿制品。而在一些边远地区的舒阿尔部落中,猎首现象仍未绝迹。
凯尔特人
古代欧洲凯尔特人的猎首行为也与宗教相关,但具体目的至今不明。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均有关于凯尔特人将私敌的首级用钉子钉于自家墙上或悬挂于马脖子下的的习俗[4]。苏格兰的盖尔人将这一习俗延续了很长的时间,可能在皈依基督教后才被摈弃。在日耳曼人和伊比利亚人部族中亦有猎首习俗,但原因至今仍未能查明。
电影猎首
基本资料
猎首 The Hunter
导演: 王凯旋
主演: 苏慧敏 / 娄淇 /
地区: 中国大陆/马来西亚
语言: 英语/中文
上映日期: 2012-12-31
片长: 90分钟
类型: 悬疑/惊悚
剧情介绍
《猎首》的故事讲述的是一支纪录片的制作队伍在砂拉越森林内所碰到到神秘事件,制作小组在探索一间布满网传说的废置古屋时,队员逐一遭遇怪事……以布满神秘色彩的婆罗洲热带雨林设定为故事背景,以东南亚特有的巫妖文化为基调,导演王凯旋运用自己最熟知的文化元素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氛围,并讲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