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华工产生于17世纪西方殖民者东来后对中国劳力的掠夺。首先在荷属东印度地区兴起,以后在英属马来亚地区得到发展,鸦片战争后形成高潮。闽粤沿海破产平民,因家乡生活困难,多往
南洋谋生。由于资金短缺,一般采取两种方式出国:一是自发结伙出海,公推一名“客头”,垫付船资伙食,到海外以劳动所得偿还欠债,立有“公凭”为据。这种“公凭”实质上是押身抵债的集体契约。
基本概况
背景
契约华工制产生于17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
东南亚地区后,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大多数为生活所迫而签订契约到海外劳动的中国人。
契约华工是西方殖民者掠夺中国廉价劳动力、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榨取高额利润的产物,是充满血腥压迫和剥削的一种肮脏的制度,是西方列强侵华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见证。恩格斯确切地称之为“中国隐蔽的苦力奴隶制”。
产生
契约华工何时产生?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陈泽宪在《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一文提出,
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785年占据槟榔屿后,首先使用契约华工制度,并认为在此之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否使用契约华工制度尚待考察。
荷兰东印度公司一面向外招募劳工,一面以武力进行人口掠夺。根据记载可以看出,这些到巴达维亚充当劳动力的中国人有三种:第一种是被掠夺出卖的奴隶,第二种是被掠夺而来的契约工,第三种是自愿前来的赊欠旅费被典当的契约工。这三种类型,前一种是奴隶买卖,后两种是不同类型的契约工。这种契约工以欠债的身份进行劳动,成为债奴。17世纪出洋欠费的债奴本身就是契约华工的一种类型,由于欠旅费而被迫答应从事一定期限带奴役性的劳动来偿还,不论在17世纪还是19世纪出洋的华工都一样,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契约华工。
发展
1840年
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幕后,西方列强掠夺华工从以澳门、香港为据点,扩展到五口通商口岸厦门、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和汕头等地。1857—1860年英法发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朝签订《
北京条约》,条约第五款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或法民)立约凭证...毫无禁阻”。以后荷兰、美国等国也相继签订类似的条约,招募中国廉价劳动力,从19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形成契约华工出国的高潮。
种类
契约华工大致可分为南洋的“猪仔”华工、拉丁美洲的契约苦力、美国的“赊单”苦力三种类型。
地域区别
南洋的“猪仔”华工
明末清初,闽粤沿海破产平民,因家乡生活困难,多往南洋谋生。
由于资金短缺,一般采取两种方式出国:一是自发结伙出海,公推一名“客头”,垫付船资伙食,到海外以劳动所得偿还欠债,立有“公凭”为据;另一种是个体户,把自己质押给船户,到海外找到亲友或雇主,垫付所欠船资等费,约定以劳动偿还。
美国的“赊单”苦力
十九世纪中下叶,来到美国的契约华工被称为“赊单”苦力,他们对开发美国西部和修建横贯美国东西部大铁路作出了贡献。但在美国历史上,华工与华人遭到了不平等对待,深受歧视与排斥。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
排华法案》到1904年美国政府要求续订《
北京条约》,许多排华运动大都是由美国政府主导的,这不能不引起海内外中国人的愤怒与反抗。但“赊单”苦力在美国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华工为美国西部发展创造了原始资本。1877年2月27日美国第44届国会参众两院调查华人入境问题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的前言中,不得不承认“美国加州和太平洋沿岸的资源,由于华工廉价劳动力而获得更为迅速的发展,”“中国人的入境的后果是大大增进了太平洋的物质繁荣。”
华工在修建横贯美国大铁路中做出杰出贡献。1862年,美国国会投票决定拨款修建长2500英里,横贯美国中、西部的太平洋大铁路。该路段有崇山峻岭,悬崖绝壁,河谷急流,热带沙漠,地形复杂。全部工程的百分之九十是华工承担的,经常约有上万名华工筑路。
拉丁美洲的契约苦力
拉丁美洲的契约苦力主要集中在
古巴、
秘鲁等国。以秘鲁为例,一位美国历史学教授斯图尔特(Stewart,W.)著作了《秘鲁华工史》一书。介绍了1821年秘鲁独立后,采矿、鸟粪采掘,棉花和甘蔗种植需要大量劳工。当时清政府积弱,海禁废弛,人民贫穷愚昧,政府没有保护放洋华工的能力,大量刻苦耐劳的中国廉价劳工,就成为了外国资本家们猎取的目标。
1850年代,约十万的华工被劳役,随着多起的暴动,他们的苦难广为世界所知,同时,解放黑奴与农奴贸易运动,亦迫使秘鲁颁布法令制止虐待华工。一些华工完成八年契约后,终于获得自由。
1869年,有部分华工组织呈文清政府,由美国驻秘鲁公使转交,寻求清政府保护在外的国人。可惜清廷回应是“私自出洋的中国人为弃民,不值得加以保护。”直至两年后,第二份呈文才得到正面回应,清朝政府才表示:“对磨难中的苦力表示同情,劝以容忍,并可成立一个上告团体向朝廷陈述受害情况。”
形成过程
南洋华工
1786年,英国占领槟榔屿后,极力罗致华工。到1800年,槟榔屿已开始出现转卖契约华工的公开行情。立约劳动一年,售价墨西哥银30元。到19世纪20年代,便发展为以海峡殖民地为中心的“猪仔”贩卖制度。先是由雇主委派“客头”租下船只,通过同乡、同族关系,进行拐骗,运到新加坡交给雇主,立约劳动一年至三年,以工资扣还欠债。
1876年,英国扩大开发马来半岛资源,为获取廉价
劳动力,在新加坡设华民政务司,并支使华人出面,在新加坡和槟榔屿开设“猪仔”馆,专以拐贩华工谋利。在厦门、汕头、广州、澳门、香港、海口等处设有联号。名为接待“新客”的客栈,实为囚禁华工的牢房。在新加坡,“猪仔”馆以酷刑迫使华工当着华民政务司官员,承认自愿签立偿债契约,沦为债奴。
据估计,从1800年到1940年,海峡殖民地和马来联邦入境华工累计约1000万人次。他们绝大多数来自粤东潮州、惠州等地和珠江三角洲各县以及海南岛,少数来自闽南八县。华工对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各岛的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惨痛的牺牲。英属马来联邦于1916年废除“猪仔”制度,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去南洋谋生的华工又成倍增长,变相的“猪仔”制,持续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告结束。
拉丁美洲的契约苦力 19世纪初,英国先后废除了奴隶贸易和西印度殖民地的奴隶制度,以五年制的契约工接替黑人
奴隶。先是从印度招募苦力(“苦力”一词源于南印泰米尔语Koli,英文译为coolie,实为契约工的代词,所以贩卖契约工称为苦力贸易)。鸦片战争后,在拉丁美洲古巴、秘鲁、圭亚那、巴拿马等地的殖民主义者先后窜到中国沿海口岸,掠贩苦力。与南洋“猪仔”的贩卖不同,这种苦力贸易全由白人经营。一般是由各地殖民政府拨出专款,委派招工专员,或组织“移民公司”,由代理人、苦力贩子以及苦力船的船长,到中国口岸进行掳掠。苦力运到殖民地即被公开拍卖,售给种植园、矿山、铁路等处。
1845年3月7日,从厦门开出第一艘苦力船,装了200名苦力,开往法属波旁岛(即留尼汪岛)。1846年,厦门英商德记洋行包揽苦力贸易。德记洋行老板德滴身兼葡、西、荷三国驻华领事,依仗权势,无视清政府禁止贩卖人口的法令,雇有大批打手,收买拐子、人贩,到乡下掳掠苦力,送到厦门的巴拉坑(集中收容苦力的地方),待船运出。巴拉坑内,对苦力施以酷刑,强迫他们签定到外国劳动八年的卖身契约,并在华工胸前烙上运往目的地的标记。 契约华工
1847~1853年,从厦门一带出口的苦力船共40艘,其中34艘是英国船,共运出1.1万余人,内有10艘是从汕头运出的。1855年,汕头还只有12艘苦力船,1857年猛增到120艘。另据估计,1852~1858年,汕头运出苦力4万人,有8000人在未开船前即被虐死,多弃尸海滩。1860年以前,在华南其他口岸,掠运华工的情况与此类似。
1860年中国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其中第五款规定允许民人出洋承工,由中英双方会订招工章程,在
条约口岸设立招工馆。这种“合法化招工”,实际上仍是用“人头钱”向人贩收买,仍是拐骗、掳掠华工。葡萄牙因非签约国,不能在条约口岸设馆招工,乃转到澳门,同当地人贩立约收购苦力。英、美则以香港为据点,同澳门争夺。香港港务设施占有优势,苦力船均须在港改建船舱,备办远航所需物料。最后,迫使葡方于1873年底宣布停闭澳门的苦力贸易。
据估计,1847~1874年,从中国掠往拉美的契约苦力达50万人,其中,从澳门运出约30万人,以运往古巴和秘鲁的占大多数。
到拉美的苦力
受到极端残酷的虐待,古巴的苦力劳动寿命平均只有五年,死亡率达75%。1860年运往秘鲁钦查岛挖鸟粪的4000名苦力,几乎全遭惨死。
美国的“赊单”苦力
到美国西部从事开发苦役的“赊单”苦力(“赊单”是粤语,赊欠船票之意),脱胎于“猪仔”制,但自有特点。他们主要来自珠江三角洲各县,几乎全从香港出国。香港当局硬说他们是“自由移民”,实为押身抵债的契约劳工。1849年,上海英商祥盛洋行租英国船“亚玛三”号运 200名苦力到旧金山。苦力都签了偿债契约,每人欠船资、伙食、安家等费125元。这是最早去美的赊单苦力。
1850~1880年,在美国西部的开发中,筑铁路、开矿、大面积整治洼涝地等重大工程都大量利用廉价华工。美国资本家同旧金山中国会馆的“头人”签订承包工程的合同后,由“头人”派人回到内地家乡,贿通地方、族绅,以垫付船资、预付安家费以及“到金山发财”的谎言,诱骗华工约期到香港。为了冒充“自由旅客”,上船前强迫苦力当官诡称自费赴美,由美领事签证,到美后才与债主签立偿债契约,并受“头人”控制,派到工地编队劳动。以每月工资,分期扣还欠债。“头人”常借钱给苦力以诱赌、诱烟,并以高价赊售生活用品,重利盘剥华工,使其长期负债,不得脱身。
据估计,1849~1882年,赴美华工累计达30万人。他们对美国西部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长期遭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迫害、凌辱、焚掠、驱赶和屠杀,种种暴行愈演愈烈。最后,美国政府于1882年下令,严禁华工入境。
运输条件
运输工具
由于掠贩华工,利润惊人,因而即使船只不足,也将一些废置无用的破旧船只匆匆改建投入使用。一般是把货舱改建为三层统舱,由于超额滥载,苦力船舱拥挤不堪。
生存环境与反抗
日则并肩叠膝而坐,晚则交股架足而眠。每人只有一尺之地,在漫长海途中舱门紧闭。舱内空气窒息,疫病流行。船上淡水不足,华工常因渴极讨水而遭鞭打。
为了镇压船上的华工,舱口加装铁栅,甲板设有炮位,船上巡丁日夜荷枪巡守,戒备森严。船长经常无故拉出华工鞭打,意在儆戒华工闹事。难堪的凌辱和折磨,激起华工的反抗,弱者投海自杀,强者聚众抗暴。
1847~1872年苦力船抗暴和遇难事件频繁发生,苦力死亡累累。以去秘鲁的苦力船为例,海途死亡率平均在31%以上。1860年,法国苦力船“沙利斯·麻迪尔”号从澳门运出950名苦力,到达古巴时,只剩下100人。1861年又一艘法国苦力船“奥古斯丁纳”号从澳门运出350人,到达秘鲁时只剩下11人,上岸时又死去6人。因此,人们说苦力船是名副其实的“浮动地狱”。
影视作品
《
华人移民史》: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的纪录片。共制作了四辑,分别是“下南洋”、“金山客”、“渡东瀛”及“闯拉美”
《向世界出发2》︰前无线电视艺员廖伟雄走访毛里求斯,讲述当时印度人被“卖猪仔”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