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颈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tenuicollis)是由
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俗称“水铃铛”)引起的。 泡状带绦虫分布甚广,家畜常见寄生,寄生数量少时可不显症状;如被大量寄生,则可引起消瘦、衰弱等症状。
病原
成虫寄生在犬的小肠,长1.5~2m,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猪吞食虫卵后,释放出六钩蚴,六钩蚴随血流到达肠系膜和网膜、肝等处,发育为细颈囊尾蚴,犬由于食人带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而受感染。潜隐期为51天,成虫在犬体内可生活1年之久。幼虫寄生在猪、牛、羊等家畜的肠系膜、网膜和肝等处,为一似鸡蛋大小的囊泡,头节所在处呈乳白色。
临床症状
细颈囊尾蚴在猪极为常见,牧区的绵羊感染严重,牛较少见。它对仔猪及羔羊的危害严重。在肝脏中移行的幼虫数量较多时,可破坏肝实质及微血管,穿成虫道,引起出血性肝炎。此时,病畜表现不安、流涎、不食、腹泻和腹痛等症状,可能造成仔猪死亡。慢性疾病多发生在幼虫自肝脏移行出来之后,一般不显临诊症状,有时患畜出现精神不振、食欲消失、消瘦、发育不良等症状。有时幼虫移行至腹腔或胸腔可引起腹膜炎和胸膜炎,表现出体温升高等症状。
诊断鉴别
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可采用血清学方法诊断。尸体剖检或肉检时发现虫体即可确诊。细颈囊尾蚴呈乳白色,囊泡状,只有1个头节,囊壁薄而透明,大小如鸡蛋或更大,直径约8cm。在肝脏中发现细颈囊尾蚴时,应与棘球蚴相鉴别,棘球蚴囊壁厚而不透明,囊内有多个头节。
防制措施
吡喹酮和
丙硫咪唑等对细颈囊尾蚴有一定的杀灭作用。预防主要是防止犬进入猪舍内散布虫卵,污染饲料和饮水;勿用猪、羊屠宰的废弃物喂犬。对犬应进行定期驱虫,常用药物有吡喹酮,剂量为5mg/kg体重;
氯硝柳胺为100~150mg/kg体重,喂服驱虫。
相关案例
长沙县某养猪户于2005年3月30日送检一病死仔猪肝。经肉眼观察及现场发病情况了解,诊断为猪群严重感染细颈囊尾蚴,经中西药结合治疗获好转。
细颈囊尾蚴分布很广,对幼年动物有一定的危害,尤其对羔羊、仔猪危害较严重,我国各省、市、区均有报道。各地商品猪感染十分严重,感染率为15.6%~29.7%,个别地区高达50%~70%,成为猪的常见疾病。不仅使猪的生长发育受影响,且使大量脏器废弃,造成经济损失。但由于几十年来我县重视对此病的严格检疫与防治,因此病例已很少,笔者在近五六年来未见过该病。2005年3月30日,养殖户送检1个猪肝,系一头细颈囊尾蚴病急性 死亡仔猪肝。
病变观察
肝表面有出血点,布满许多米粒大的突起,弯弯曲曲,短的几毫米,长的约1厘米长,这些 病灶不同程度的陷于肝实质中,这些突起的表面质地较厚,与细颈囊尾蚴的囊壁不同。从猪肝的切面 观察,可见病灶呈大小不等的蜂窝状小坑,约占去切面积的大半,充满血液或有灰白色纤维素沉积。从肝实质中挖出的病灶是大小不等的囊壁很厚的囊体,囊内是泥状的物质,颜色有浅黄色、乳白色等。在肝脏边缘的实质里找到一个比米粒大的囊泡,其内容物是一个白色物体,略呈长形,置在玻片上有收 缩运动,缩成一团,置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一端是具有吸盘和顶突、小钩的头节。至此,可以诊断 病猪的肝脏为细颈囊尾蚴重度感染。
发病情况
长沙县农户马某在2月份前从浏阳引进仔猪55头,用的是乳猪料。早在半个月前开始改用自配饲料,慢慢发现仔猪发病,体温一般低于37℃,死后剖检可见胃、肠穿孔,胃肠壁变厚、变脆,肝脏有病变,其它脏器无明显病变,一个星期前改用 原饲料,仔猪病情继续发展,到送检时已死亡19头。 死前无明显病症,个别仔猪突然大叫后倒毙。猪群 均已用过
仔猪副伤寒苗、猪瘟、丹毒肺疫二联苗等免 疫预防。猪发病后,经使用青、链霉素、
庆大霉素及 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
诊断及疗效
由此可诊断该猪为细颈囊尾蚴严重感染导致出血性肝炎而死。
对所有病猪,采用吡喹酮治疗,按体重200 mg/kg,1次内服;肌注黄芪多糖。防继 发感染,用青、链霉素,连用3天。另外对症治疗使用葡萄糖、
复合维生素、氨基酸;对贫血严重者,肌注 右旋糖苷铁等。经一个星期观察,除刚使用吡喹酮时死亡4头,现已全部稳定,猪的精神好转,食量增加。为巩固疗效,一周后使用中草药:贯众75g,槟榔、厚朴、木通、茯苓、肉蔻、胆草、泽泻各38g,苏木50g、甘草12g,煎水一日服一次,连服3天,现已全部好转。
讨论
5.1 一般情况,大多数六钩蚴能移行出肝脏到腹腔脏器表面着生,只有少数未能移行出肝脏即在实质内生长,肝内大量感染较为罕见,此次的仔猪属严重感染该病而致死。
5.2 该病发生的原因分析:一是现在农村养犬普遍,且管理不严,任其游走,不定期驱虫造成犬到处散布虫卵,污染草地和水源;二是广大养猪户缺乏对 本病的认识,猪宰后将感染内脏喂狗,形成感染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