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亲衣原体的某些菌株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
性传染病,世界各国均有该疾病发生。临床可分为:流产型、关节炎型、
支气管肺炎型和肠炎型,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死产和产弱仔,新生仔猪肺炎、肠炎、胸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种公猪睾丸炎等。治疗以隔离病猪,深埋感染猪以及抗生素对症治疗。
疾病概述
猪衣原体病(Swine Chlamydiosis)是由鹦鹉热亲衣原体(旧称鹦鹉热
衣原体)的某些菌株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
性传染病,又称流行性流产、猪衣原体性流产。临诊上可表现为
妊娠母猪流产、死产和产弱仔,新生仔猪肺炎、肠炎、胸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种公猪睾丸炎等。常因菌株毒力,猪性别、年龄、生理状况和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征候群。世界各国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确认猪衣原体病,随后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了该病。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羊流产和猪繁殖障碍病料中分离出鹦鹉热亲衣原体,从而证实中国动物衣原体病的存在。
发病原因
衣原体(Chalmydiae)是一类具有滤过性、严格细胞内寄生,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类似于
立克次氏体的一类微生物,呈球状,大小为0.2~1.5微米,
革兰氏染色阴性。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只能在活细胞胞浆内繁殖,依赖于
宿主细胞的代谢,可在鸡胚、部分细胞单层及小鼠等实验动物中生长繁殖。较重要的衣原体有4种,即
沙眼衣原体、鹦鹉热亲衣原体、肺炎亲衣原体和牛羊亲衣原体。其中,鹦鹉热亲衣原体在兽医上有较重要的意义,可致畜禽肺炎、流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是猪衣原体病的病原。
衣原体具有3种抗原:一是属特异性抗原,所有衣原体均具有,在不同种之间可引起交叉反应,为细胞壁脂多糖,耐热,耐0.5%的石炭酸,对乙醚、胰酶、
木瓜蛋白酶等有抵抗力,但可被过碘酸盐灭活,具有补体结合特性;二是种特异性抗原,存在于细胞壁中,对热敏感,可被石炭酸或木瓜蛋白酶等所破坏,耐高碘酸盐;三是亚种或型的特异型抗原,是一种含量丰富的
半胱氨酸大分子。
鹦鹉热亲衣原体的致病力可分为强毒力和弱毒力菌株两大类。强毒力菌株可使动物发生急性致死性疾病,导致重要器官发生广泛充血和炎症,死亡率可达30%;弱毒力菌株引起疾病的临诊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低于5%。
鹦鹉热亲衣原体在100℃15秒,70℃5秒,56℃25秒,37℃7天,室温下10天可以失活。紫外线、γ-射线对衣原体有很强的杀灭作用。2%的来苏儿、0.1%的福尔马林、2%的苛性纳或苛性钾、1%盐酸及75%的酒精溶液可用于衣原体消毒。对四环素族、
泰乐菌素、
强力霉素、红霉素、
螺旋霉素敏感,对
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新霉素、链霉素、
磺胺嘧啶钠均不敏感。
流行病学
不同品种及年龄的猪群都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幼龄仔猪最易感。病猪和隐生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几乎所有的鸟粪都可能携带
衣原体。绵羊、牛和
啮齿动物携带病原菌都可能成为猪感染衣原体的疫源。通过粪便、尿、乳汁、胎衣、羊水等污染水源和饲料,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由飞沫和污染的尘埃经
呼吸道感染,交配也能传播本病;蝇、蜱可起到传播媒介的作用。
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常呈地方流行性。猪场可因引入病猪后暴发该病,康复猪可长期带菌。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与一些诱发因素有关。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几天,长则可达数周乃至数月。依据临诊表现,可分为流产型、肺炎型、关节炎型和肠炎型等。
怀孕母猪感染后引起
早产、
死胎、流产、
胎衣不下、不孕症及产下弱仔或木乃伊胎。初产母猪发病率高,一般可达40%~90%,早产多发生在临产前几周(妊娠100~104天)发生,妊娠中期(50~80天)的母猪也可发生流产。母猪流产前一般无任何表现,体温正常,也有的表现出体温升高(39.5~41.5℃)。产出仔猪部分或全部死亡,活仔多体弱、初生重小、拱奶无力,多数在出生后数小时至1~2日死亡,死亡率有时高达70%。公猪生殖系统感染,可出现睾丸炎、附睾炎、尿道炎等生殖道疾病,有时伴有
慢性肺炎。
仔猪还会表现出肠炎、多发性关节炎、结膜炎,断奶前后常患
支气管炎、胸膜炎和心包炎。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咳嗽、喘气、腹泻、跛生、关节肿大,有的可出现神经症状。
病理变化
鹦鹉热亲衣原体引起猪的疾病种类较多,除单一感染外,常与其他疾病发生并发感染,因而病理变化也较为复杂。
1.流产型 :母猪子宫内膜出血、水肿,并伴有1~1.5厘米的坏死灶,流产胎儿和死亡的新生仔猪的头、胸及肩胛等部位皮下结缔组织水肿,心脏和肺脏常有浆膜下点状出血,肺常有卡他性炎症。患病公猪睾丸颜色和硬度发生变化,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5~2倍,
输精管有出血性炎症,尿道上皮脱落、坏死。
2.关节炎型 :关节肿大,关节周围充血和水肿,关节腔内充满纤维素性渗出液,用针刺时流出灰黄色浑浊液体,混杂有灰黄色絮片。
3.
支气管肺炎型 :表现为肺水肿,表面有大量的小出血点和出血斑,肺门周围有分散的小黑红色斑,尖叶和心叶呈灰色,坚实僵硬,肺泡膨胀不全,并有大量渗出液,
中性粒细胞淋漫性浸润。纵隔淋巴结水肿,细支气管有大量的出血点,有时可见坏死区。
4.肠炎型 :多见于流产胎儿和新生仔猪,胃肠道有急性局灶性卡他性炎症及回肠的出血性变化。肠黏膜发炎而潮红,小肠和结膜浆膜面有灰白色浆液性纤维素性覆盖物,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脾脏有出血点,轻度肿大。肝质脆,表面有灰白色斑点。
鉴别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诊特点和病理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诊断
可采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肺脏、排泄物、关节液、流产胎儿等病料。取病变组织涂片,采用
姬姆萨染色或荧光抗体染色,能见到肝、脾、肺上有稀疏的衣原体。
膀胱和胎盘涂片有时可见到大量衣原体及包涵体。病料经无菌处理后可接种鸡胚或小鼠,剖检可观察到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2.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试验有
补体结合反应、血凝抑制试验(HI)、团集补体吸收试验、毛细血管凝集试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及免疫酶试验等。补体结合反应是国内最常用的经典方法。近年来,免疫酶联染色法、Dot-ELISA、衣原体单克隆抗体、核酸杂交与核酸探针技术等也日益受到重视。
3.鉴别诊断
该病应与一些引起繁殖障碍的疫病如猪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感染、
猪伪狂犬病、猪流感、
布鲁氏菌病、
钩端螺旋体病、
弓形虫病、
附红细胞体病以及其他病原和
霉菌毒素所致的流产和繁殖障碍进行区别,还应注意与因饲养管理不良和
营养缺乏引起的非传染性繁殖障碍进行鉴别。
发生关节炎时,应与猪丹毒丝菌、
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感染进行区别。
防治措施
(一)治疗
1.猪群发病时,应及时隔离病猪,分开饲养,清除流产死胎、胎盘及其他病料,进行深埋或火化。对猪舍和产房用
石炭酸、
福尔马林喷雾消毒消灭病原。
2.药物治疗:四环素为首选药物,也可用
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
螺旋霉素、
氧氟沙星等。对新生仔猪,可肌肉注射1%土霉素,每千克体重1毫升,每日1次,连用5天。仔猪断奶或患病时,注射含5%葡萄糖的5%土霉素溶液,每千克体重1毫升,连用5天。
在饲料中添加15%金霉素,每吨饲料3公斤,有利于控制其他细菌性
继发感染。此外,公母猪配种前1~2周及母猪产前2~3周按0.02%~0.04%的比例将
四环素类抗生素混于饲料中,可提高受胎率,增加活仔数及降低新生仔猪的病死率。
(二)预防
1.引进种猪时要严格检疫和监测,阳性种猪场应限制及禁止输出种猪。
2.搞好猪场的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3.避免健康猪与病猪、带菌猪及其他易感染的哺乳动物接触。
4.用猪衣原体灭活疫苗对母猪进行
免疫接种,初产母猪配种前免疫接种2次,间隔1个月。经产母猪配种前免疫接种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