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病症名称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临床非常多见,常提示淋巴结周围的组织器官出现了病变,即腹股沟周围的生殖系统腹腔各器官病变,也包括全身性疾病。
病因及常见疾病
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直径不超过2~3cm,抗炎治疗后会缩小。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长期存在而无变化的扁平淋巴结,多无重要意义。
除了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外,还有发热、多汗、乏力、血沉增快等症状,多见于青壮年。常伴发肺结核淋巴结质地不均匀,有的部分较轻(干酪样变),有的部分较硬(纤维化钙化),且互相粘连,并和皮肤粘连,所以活动度差。这类患者结核菌素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
可见于任何年龄组,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常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可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一般与皮肤无粘连,在初、中期相互不融合,可活动。到了后期淋巴结可长到很大,也可融合成大块,直径达20cm以上,侵犯皮肤,破溃后经久不愈。此外,恶性淋巴瘤可侵犯纵隔、肝、脾及其他器官,包括肺、消化道、骨骼、皮肤、乳腺神经系统等。确诊需活组织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由局部组织的急慢性感染引起的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结肿大称非特异性淋巴结炎。一般急性炎症时肿大的淋巴结有疼痛及压痛,表面光滑呈严格的局限性,有时可见淋巴管炎所致的“红线”自原发病灶走向局部肿大的淋巴结。局部皮肤可有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往往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经治疗后淋巴结常可缩小。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常为相应区域的慢性炎症的结果,肿大的淋巴结硬度中等,常无局部红肿热痛的急性炎症表现。急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的特点是局部感染和相应区域的淋巴结肿大并存,如下肢及会阴部感染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最常见的部位是颌下淋巴结,多见于过去有鼻咽喉或口腔感染者,其次是腹股沟淋巴结,由下肢及生殖器官的慢性炎症所致。
特异性感染性淋巴结肿大
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种,无其他原发结核病灶可寻者为原发性淋巴结结核;在胸肺腹或生殖器等病灶之后出现者为继发性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结核最好发部位是颈淋巴结群,结核杆菌大多经扁桃体龋齿侵入形成原发性淋巴结结核,少数继发于肺或支气管结核。颈部一侧或双侧多个淋巴结肿大大小不等,初期肿硬无痛,进一步发展淋巴结与皮肤及淋巴结之间相互粘连融合成团,形成不易移动的团块,晚期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进而破溃。慢性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较严重病例可有全身结核毒性症状如低热盗汗、消瘦等。
丝虫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感染
可引起慢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临床症状根据病变部位而异最常见于腹股沟淋巴结,若并发下肢淋巴管回流受阻可引起下肢橡皮肿
性病性淋巴结肿大
软下疳乃杜克(Ducrey)
嗜血杆菌(软性下疳链杆菌)引起的生殖器疼痛性溃疡,表面覆盖绿色坏死渗出物,一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疼痛及压痛,易化脓破溃。溃疡基底脓涂片或发炎淋巴结穿刺脓液涂片中可找到大量软性下疳链杆菌。
沙眼衣原体L1L2和L3血清型所致主要病变在淋巴组织起初在外生殖器肛门直肠等处可出现无痛小丘疹或溃疡,数日后即愈。此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破溃,可出现多发瘘管。女性的淋巴结病变多在直肠周围,后期淋巴结纤维化。鉴别主要赖于病史、病理及病原学检查。
腹股沟肉芽肿
是肉芽肿杜诺凡(Dono-vania)杆菌引起的生殖器及附近部位的无痛性肉芽肿性溃疡。鉴别主要靠组织涂片找到(Dono-vania)小体。
梅毒性淋巴结肿大
感染梅毒3周左右,在外生殖器出现硬性下疳之后1周左右,常出现对称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质硬、不红不痛、不融合、不粘连,诊断主要靠病史、下疮史、皮疹血清学检查等。
艾滋病(AlDS)性淋巴结肿大
易出现致命性条件感染如卡氏肺梅子虫肺炎,病程中可并发肿瘤,如Kaposi肉瘤,有些人发展为慢性淋巴结综合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诊断主要靠病史及血清学检查。
检查
正常人体浅层的淋巴结只有米粒大小,质软,光滑可移动,无压痛,一般不易触及。特征是淋巴结光滑,边界清,活动可,质地中等或偏软。如果淋巴结出现肿大、疼痛、质地变硬、不光滑、与周围组织粘连,或变软,触及波动感,甚至破溃等,都是淋巴结病变所发出的“警报”。
治疗原则
淋巴结肿大多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可能与疲劳,下肢或会阴部的炎症所致,休息和抗生素治疗有效。可先用青霉素链霉素广谱抗生素。对青霉素、链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也可选用甲硝唑。西医治疗周期较短,见效快,能缓解症状。但慢性刺激引起的肿大,往往难以完全消退,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治愈疾病。若患有扁桃体炎、龋齿、手指感染、足癣疖痈等也应及时抗菌消炎或做适宜的治疗以控制感染。如性病引起,需进行相关治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9 18:26
目录
概述
病因及常见疾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