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检查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中的病理改变的病理形态学方法。为探讨器官、组织或细胞所发生的疾病过程,可采用某种病理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检查他们所发生的病变 ,探讨病变产生的原因、发病机理、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做出
病理诊断。病理形态学的检查方法,首先观察
大体标本的病理改变,然后切取一定大小的病变组织,用
病理组织学方法制成
病理切片,用显微镜进一步检查病变。
病理检查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已经大量应用于临床工作及科学研究。在临床方面主要进行尸体病理检查及手术病理检查。手术病理检查的目的,一是为了明确诊断及验证术前的诊断,提高临床的诊断水平;二是诊断明确后,可决定下步治疗方案及估计
预后,进而提高临床的治疗水平。通过临床病理分析,也可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科研资料。
单纯
形态学观察进行
病理诊断的方法,即纯定性的方法、形态学的方法仅能进行粗略的定量估计,如根据
瘤细胞的核分裂数目,尤其是
病理性核分裂来判断
恶性肿瘤的
恶性变 。
20世纪90年代病理检查进入组化、免疫组化、
分子生物学及
癌基因检查。 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新仪器设备和技术应用到医学中来,
超微结构病理、
分子病理学、
免疫病理学、遗传病理学等方法也都应用到病理检查中。
肿瘤的
病理学检查为极其重要的肿瘤
诊断方法之一。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
肿瘤的诊断、组织来源以及性质和范围等,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包括:
2.
活体组织检查 从患者身体的病变部位取出小块组织(根据不同情况可采用钳取、切除或穿刺吸取等方法)或手术切除标本制成
病理切片,观察细胞和组织的
形态结构变化,以确定病变性质,作出
病理诊断,称为活体组织检查(
biopsy),简称活检。这是诊断
肿瘤常用的而且较为准确的方法。近年来由于各种
内窥镜(如纤维胃镜、
纤维结肠镜、
纤维支气管镜等)和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不但可以直接观察某些内肿瘤的外观形态,还可在其指引下准确地取材,进一步提高了早期诊断的阳性率。
免疫组化是最近10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
新兴技术。它已被广泛运用肿瘤研究和诊断,其原理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
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组织中的未知抗原或者抗体,主要是
肿瘤相关抗原(肿瘤
分化抗原和肿瘤
胚胎抗原),借以判断肿瘤的来源和分化程度,协助肿瘤的
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常用的染色方法有
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即PAP法(peroxidaseantiperoxidase technique)和卵白素-
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即
ABC法(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technique)。利用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已经可以对许多常规方法难以判断其来源的肿瘤加以鉴别。例如检测
细胞骨架的
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其直径平均为10nm,介于
微管和
微丝之间。中间丝有五类:即
神经原纤维、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结蛋白(desmin)、
波形蛋白(vimentin)和
角蛋白(keratin)。它们各有
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特性,并分别存在于不同类型的细胞中,故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可用来协助诊断相应的
神经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横纹肌和
平滑肌、
间叶组织和
上皮细胞来源的肿瘤。利用激素和
激素受体的
特异性结合,还可以对
乳腺癌等激素
依赖性肿瘤的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的水平进行免疫组化测定。雌激素受体阳性者对于
内分泌治疗的效果较好,预后也优于受体阴性的病人。
能用于肿瘤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抗体已不胜枚举。由于经验的积累,过去认为在诊断某些肿瘤上具有特异性的抗体也不是那样特异了。因此在判断结果时必须紧密地结合形态学和临床改变。
电子显微镜检查迄今尚未发现可据以诊断肿瘤和
恶性肿瘤的特异性的超微结构改变。因此要鉴别是否为肿瘤和肿瘤的良恶性仍主要靠光镜观察。但电镜在确定肿瘤
细胞的分化程度,鉴别肿瘤的类型和
组织发生上可起重要作用。例如鉴别分化差的癌及
肉瘤;区分各种恶性小圆细胞肿瘤,如
神经母细胞瘤、
Ewing肉瘤、胚胎性
横纹肌肉瘤、
恶性淋巴瘤及
未分化小细胞癌。
在电镜下,
癌细胞之间常见较多的
桥粒连接或桥粒样连接,因而可与肉瘤相区别。在恶性小圆细胞肿瘤中,各类肿瘤也有其超微结构特点,如
神经母细胞瘤常见大量
树状细胞突,在瘤细胞体及胞突中均可查见微管和
神经分泌颗粒;
Ewing肉瘤的瘤细胞常分化差,
胞浆内
细胞器很少,但以大量
糖原沉积为其特点: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可见由
肌原纤维和Z带构成的发育不良的
肌节;
小细胞癌常可见细胞间连接和胞浆内神经分泌颗粒;
恶性淋巴瘤除可见发育不同阶段
淋巴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外,不见
细胞连接、神经分泌颗粒、树状胞突和糖原沉积,从而可与其他小圆细胞肿瘤区别。
流式细胞术(
flow cytometry)是一种快速定量分析细胞的新技术,已广泛用于肿瘤研究,特别是应用于瘤细胞
DNA含量的检测。许多资料表明,实体
恶性肿瘤的DNA倍体大多为
非整倍体或
多倍体,所有
良性病变都是
二倍体。检测异常DNA含量不但可作为恶性肿瘤的标志之一,且可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病理形态学的观察基本上是定性的,缺乏精确而更为客观的定量标准。
图像分析技术(image analysis)的出现弥补了这个缺点。随着电子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形态定量技术已从
二维空间向
三维空间发展。在肿瘤病理方面图像分析主要应用于核形态参数的测定(区别
癌前病变和癌;区别肿瘤的良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分级及判断预后等),DNA倍体的测定,
显色反应(如
免疫组织化学)的定量等方面。
十余年来分子生物学肿瘤研究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
重组DNA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和
DNA测序等新技术在肿瘤的
基因分析和
基因诊断上已经开始应用。例如对
恶性淋巴瘤,利用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和PCR方法,可以对样本
淋巴组织中是否存在
单克隆性的增生做出判断,从而协助形态学诊断。这些技术还被用于
肿瘤的病因和
发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