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钩端螺旋体病
动物病害
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类微生物引起的、发生在的一种病害。该病多数呈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少数急性病例出现发热、血红蛋白尿、贫血、水肿、流产、黄疸、出血性素质、皮肤和黏膜坏死等特征。
病原特征
猪钩端螺旋体病病原为钩端螺旋体类微生物,而该病的常见病原菌为问号钩端螺旋体的波摩那型钩端螺旋体。应用显微凝集溶解试验(MAT),钩端螺旋体可分为若干血清群和血清型。全世界已发现的致病性钩体有25个血清群,至少20个不同的血清型。钩端螺旋体呈纤细的圆柱形,长6—20微米,宽0.1—0.2微米,螺旋弧度0.2—0.3微米,至少有18个弯曲细密、规则的螺旋。在暗视野检查时,常形似细长的串珠样形态,菌体一端或两端可弯曲呈钩状。其运动形式多样,能翻转和屈曲运动,也可沿其长轴旋转而快速前进。革兰染色阴性,但较难着色。镀银染色法和刚果红负染效果较好。需氧,对营养要求不高,可用含动物血清和蛋白胨的柯氏培养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不含血清的半综合培养基等,常用灭活的新鲜兔血清,能促进钩体生长并中和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抑制因子。最适pH为2—7.4,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在此温度下最快2天后即可生长,最迟者4周,通常在接种后7—14天生长最好。
该菌在酸碱度为中性的湿土和水中可存活数月之久,因此污染的水源为重要传染源。对热和偏酸偏碱环境抵抗弱,45℃30分钟,50℃10分钟,60℃10秒即可致死。4℃冰箱中可存活1—2周,-70℃可保存2年多。直射阳光和干燥均能迅速将其致死。常用浓度的各种化学消毒剂在10—30分钟内可将其灭活。对青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敏感,但对砷制剂有抗性。
为害症状
猪钩端螺旋体病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流行情况
钩端螺旋体的生存和环境条件有直接关系,湿度大、温度在25℃左右、近乎中性的土壤或地面水,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夏秋季节都适宜钩端螺旋体的生存。
处在恢复期或慢性期的病猪会排出病原体。钩端螺旋体病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就是健康猪接触被钩端螺旋体污染的土壤、水、饲料和褥草等。钩端螺旋体常常是经受伤的皮肤和眼、鼻、口腔等的黏膜进入猪体内。病猪和健康猪交配,以及被污染的人工授精用具都能造成子宫内膜感染。鼠等啮齿类动物是多数血清型病原的自然宿主,犬和猪是犬钩端螺旋体和普曼钩端螺旋体的携带者。有关资料报道,小白鼠和大白鼠是病原终身携带者。虽然该病是动物的一种传染病,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传染给人。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流行高峰期多为夏秋多雨季节,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病理变化
诊断方法
根据一般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诊断猪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的困难,故微生物学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检测常用的材料为血、尿、脏器和被污染的水源。诊断方法有镜检、培养、动物试验和血清反应:
防治措施
预防
防范该种疾病再次传播流行,重点应该做好综合预防工作。养殖场应制定严格的卫生防范措施,定期做好环境卫生清理工作,尤其是进入夏秋季节后,一定要做好养殖场的排灌工作,及时将养殖场内的积水排出,避免地面潮湿。还应注重做好养殖场环境卫生控制,及时排除猪舍内的有毒有害气体,妥善处理好流产胎儿和流产胎衣,确保饮用水安全卫生。尽量减少健康猪和患病猪接触的机会,特别是要做好养殖场啮齿类动物的消灭工作。
治疗
猪钩端螺旋体病发生后,应将养殖场的患病猪单独隔离养殖,并做好整个养殖区域受污染区域的清理和卫生消毒工作,坚持每周消毒2—3次,直到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猪钩端螺旋体病可以选择抗生素和中药联合治疗手段,抗生素以链霉素、土霉素治疗效果最好。选择使用土霉素,使用剂量为30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次/天,连续使用5天为1个疗程。对于整个猪群,每千克饲料添加1.5克,连续投喂1周,怀孕中连续投喂1月,能有效预防猪钩端螺旋体病感染引起的流产。
中药可选择使用板蓝根、丝瓜络、忍冬藤、陈皮、石膏,使用剂量分别为10克,前4种药物混合后水煎,然后冲入石膏粉,分2次混合在饲料中,上述剂量为1头猪1天的服用量,1剂/天,连续使用3剂为1个疗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6 16:01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