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是
唐代诗人
岑参的
组诗作品。这六首诗记述
封常清率军大破播仙之战。前四首写凯旋,后两首则追叙战斗情形。全组诗歌颂了封大夫的丰功伟绩,言辞间充满着战斗豪情。每首诗独写一事,六首诗又浑然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作品原文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
其一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其二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其三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其四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其五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六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注释译文
⑴播仙:即播仙镇,指新疆且末城,故址在且末县西南。车尔臣河北岸。当时为吐藩建立的地方政权。
⑵封大夫:唐朝御史大夫封常清,时任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
创作背景
唐军破播仙镇时在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封常清的攻打播仙,从播仙的地理位置以及此诗中称“蕃军”“蕃城”看,显然是对付吐蕃的。当时唐与吐蕃之间的战争,含有自卫和扩张两重性(参见范文斓《
中国通史简编》),情况比较复杂。破播仙之时,岑参在封常清幕府供职,是年冬天,作此组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组诗由六首七言绝句组成,是岑参在封常清幕府供职时为封所作的颂歌之一。“封大夫”即封常清,他瘦瘠跛足,入伍后凭借谋略战功,迅速升迁,曾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兼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瀚海军使,天宝十三载(754年)冬,他率军大破播仙,此诗所记就是破播仙之战。《破播仙凯歌》前四首写凯旋,后两首则追叙战斗情形。“蕃军遥见汉家营”一首最具个性特色,是边塞诗中少有的慓悍之作。
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及组诗其二的“营幕傍临月窟寒”,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组诗末首的“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满谷连山遍哭声”则是夜袭时的实况:蕃兵从睡梦中惊起,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对垒句后,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而夺志比夺帅,更是兵家之大忌。唐军决胜,已唾手可得了。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二句采用放笔直干的写法,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万箭千刀一夜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目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但就整个战役而言又可谓速决,最后,是一个令人发怵的诗句:“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雨水相渗和,红成一片。但在“一夜杀”三字后,推出“流血浸空城”的“镜头”,就产生了一种怵目惊心的感觉。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在写法上,较接近盛唐人普遍的时代风貌。它采取了“正面不写写旁面”的办法,通过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主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战斗的激烈,显得含蓄蕴藉。“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名家点评
其一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七绝壮调。又云:后诗次联以俪而雄,此诗后联此散而雄,尤为难得。
《唐贤三昧集笺注》:平仄不顶,唐人往往如此,以音节力主。是拗体也,不足怪。意存规讽。钟云:“预开”“谁数”四字,何等气力!
其二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以下二章调法一律,肃肃壁垒,整整步伐,吐气如虹,不类阴房鬼火。周珽曰:凯旋之师,写得闲暇生威。
《诗源辨体》:盛唐七言绝,太白、少伯而下,高、岑、摩诘亦多入于圣矣。岑如“宫军西出”、“鸣笳叠鼓”、“日落辕门”三篇,整栗雄丽,实为唐人正宗,而《正声》不录,不可晓。
其四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整静而不哗,画出凯旋气色。
《诗薮》:自少陵绝句对结,诗家率以半律讥之;然绝句自有此体,特杜非当行耳。如岑参《凯歌》:“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冼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等句,皆雄浑高华,后世咸所取法,即半律何伤?若杜审言“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则词竭意尽,虽对犹不对也。
《唐诗笺要》:与子美“已收滴博六间戍,更夺蓬婆雪外城”同一壮丽。诗家以为半律体,然较杜冲含不尽,虽律何伤?
《唐诗观澜集》:“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壮而工。
《唐贤三昧集笺注》:边景如画,对收俊丽。
《诗法易简录》:雄劲之气,雅与题称。
《诗式》:“洗兵”、“秣马”应上“鼓角鸣”,“云迎”、“月照”应上“日落”,格律又极精细。
《诗境浅说续编》:与少陵《军城早秋》诗格调相似,皆极沉雄之致。
其六
《唐风定》:善为悲壮。他人无此骨力音节,或似而气不及。
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人,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随
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世称岑嘉州。卒于成都。其诗长于
七言歌行。所作题材广泛,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
高适齐名,并称“
高岑”,同为盛唐
边塞诗派的代表。有《
岑嘉州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