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
定州市博物馆馆藏的玉器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是东汉时期的玉器,1969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北陵头村43号汉墓,现收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文物历史
1969年,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北陵头村43号汉墓(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
现收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文物特征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高16.9厘米,长15.6厘米,宽6.5厘米,由4件乳黄色和褐色玉雕琢而成,由两侧支架座及中间上下两层雕刻玉片组成。中间上下两层玉片两端的榫部插入两侧支架的孔隙之内,使其浑然一体,容易装卸。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两侧支架实为加长了的座托,长15厘米,宽6.5厘米。两个相连的圆璧内各透雕一龙,缠绕于圆璧正中的长方形孔中。上层玉屏片正中透雕神话“东王公”的形象,盘膝高坐。左右两边透雕一个跪着的一女子,周围透雕凤、鸟、麒麟、鸭、兽等形象。下层玉片正中透雕一妇人形象应是“西王母”,头部两侧日月相照,似乎象征着西王母与日月同存,两侧各跪一妇人,四周透雕龟、蛇、熊等形象。
创作技巧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使用新疆和田玉雕制,采用了透雕、镂刻等多种琢玉技艺,人物、动物还加饰了浅刻线。
文物鉴赏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全屏雕神话故事,正与汉画像艺术的题材相似,形象组合不受时空、环境的制约,手法颇为自由。整个画面神采飞动,超世脱俗,表现为一种特有的浪漫主义遗风。
文物价值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玉座屏。屏风至迟是在西汉时期出现,玉屏风和座屏也常见于记载,但出土的仅此一件。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上的图案,虽属神话内容,但它是玉器中将人物、景物、动物组合在一起的最早实物,也是塑造最早的群像,这可能受到东汉石刻的影响,在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美术史上也有一定的价值。
文化寓意
玉座屏是汉代中晚期盛行的陈设器,既是显示奢华尊荣的礼品,又是祈祝求福的室内装饰品。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上的“西王母”最早在《山海经》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在《汉武帝内传》中记载,她将三年一熟的蟠桃送给武帝,吃后可长寿不老;在《神异记》里,将她塑造成艳丽绝世的美女,并与东王公配偶,她住在西昆仑之巅,上有玉殿金宫,阆苑仙桃,左有瑶池,右环翠水,真是洞天府地。反映了当时人们死后所想要达到的那种享乐、舒适的仙境世界的一种幻想。另外东王公、西王母图案,具有繁衍滋生人类、孕育天地万物的象征意义,有明显的男女相对会合之意。在古代人类社会生活中,除了生时的享受,死后幻想升仙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便是种族后代的繁衍。因此在汉代艺术中,表现这类题材,是与其社会和人们对生命的要求,以及对死后的精神寄托有着密切的关系。
出土环境
河北定县43号汉墓(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位于定县(现定州市)城南北陵头村西约200米处,封土高12米,直径约40米。墓为砖室结构,规模宏大,由基道、东耳室、西耳室、前室、中室、东后室、西后室等部分组成。基室南北全长27米多,东西最宽处13.8米。墓道位于室南部,呈斜坡状,上宽下窄,底宽1.6米,因基道上部有麦田,未全部清理,长度不明。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在西后室发现,发现时因中间两层玉片两侧的榫部断残,四片玉片散乱在地上。
保护措施
1993年9月23日,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杨伯达、杜遒松、王海文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参考资料
藏品分类-玉器.定州市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9 17:40
目录
概述
文物历史
文物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