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叶病又名玉米花叶条纹病、黄绿条纹病,是由玉米矮花叶病病毒引起的、发生在玉米上的一种病害。玉米矮花叶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受害较重。植株初时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色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然后叶色变黄,有的甚至直接干枯。
病原特征
玉米矮花叶病是由玉米矮花叶病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irus,简称MDMV)引起的。其粒体是长条状的,尺度为750纳米×(12-15)纳米(中国测定为(625-725)纳米×13纳米)。钝化温度为56℃(中国测定为55-60℃),
稀释终点为100-10000倍(中国测定为1000-2000倍)。体外存活期(20℃)为1-2天。有人在
寄主细胞中发现有风轮状的内含体。病毒可以用汁液摩擦接种,自然情况下,主要由蚜虫传染。有12种蚜虫能传染这种病毒,主要有玉米叶蚜、高粲缢管蚜、
麦二叉蚜、棉蚜、麦长管蚜、桃蚜、苜蓿蚜、粟蚜、豚草蚜、豌豆蚜等。传毒为非持久性型,寄主范围很广,除玉米外,还有高粱、谷子、
甜芦粟、糜子、稷、苏丹草及许多杂草(蟋蟀草、狗尾草、芒草、
稗草、画眉草、马唐、牛鞭草等)。
为害症状
玉米矮花叶病主要在玉米幼苗至抽雄前感病。病株最初在心叶基部的细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断续排列,呈典型的条点花叶状。病部受粗叶脉限制扩展,脉缘绿色,但易越过细叶脉形成较宽的褪绿条纹,显出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如条件适宜,病部扩展则不受粗脉或中脉的限制,迅速扩展至全叶,形成黄绿二色相间的花叶症状,重病叶变黄,组织脆硬易折,最后叶尖、叶缘变红紫干枯。果穗的苞叶有时也可显现花叶症状。感病品种苗期感病后,株高仅为健株的1/2-1/3,不能抽穗或抽而不实,在收获前即死亡。拔节至抽穗前感病,株高为健株的1/2-4/5,若管理得好,气温较高,受害减少。抽穗前后感病时,株高接近正常,产量基本无损失。病株根系不发达,后期易萎缩腐烂,引致其他菌类腐生。
分布范围
玉米矮花叶病在中国辽宁、河北、山西、四川、河南、北京、天津、甘肃、山东、陕西、内蒙古、浙江、广东、江苏、新疆等地均有发生,但在西北、华北地区一些省的平原地区发病较重。
侵染循环
玉米矮花叶病病毒主要在
雀麦、牛鞭草等多年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带毒种子出苗后成为田间的发病中心。病毒主要靠蚜虫扩散和传播,蚜虫从病毒的越冬寄主植物上取食获毒,再迁飞到玉米苗上取食进行传毒。发病后的植株和种子带毒苗作为田间的中心毒源,随着蚜虫的取食活动,病毒被传向四周。传毒
蚜虫主要有
玉米蚜、
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棉蚜、桃蚜等23种,以非持久性方式进行传毒,及吸毒后马上传毒,很快又失去传毒能力。叶片间的摩擦也可以传毒。玉米收获后,带毒蚜虫又迁飞到杂草上传毒越冬。
流行规律
品种是影响病毒流行的主要因素,栽培制度及田间环境条件等也是主要因素。
品种:病毒只能在种植大量感病品种的地区流行。河南省的感病品种是新单1号、2号,新双3号,群单105,宛早1号,维尔156,烟三6号等。郑单2号,丰三1号,丰单1号等则是抗病品种。
降雨:6、7月份正是玉米需水时期,若降雨次数多及降雨量较充沛,玉米生长发育快,适期抽雄,可较快地渡过感病期,病害发生就轻。同时这个阶段正是传毒蚜虫大量迁飞的季节,降雨多不利于它的迁飞,能减少蚜虫的传毒机会。
温度:夏玉米幼苗生长期间,在气温较高的地区病害不易流行,在气温较低的地区则常有流行,故发病地城多在黄河以北。据观察,凡旬平均气温达27℃以上时,玉米幼苗生长快而健壮,病株症状臧轻或出现隐蔽现象。
土壤:地边、田沟杂草少的病轻,土壤肥沃,保水力强的粗质壤土病也轻。
播种期:夏玉米凡早播的病轻, 迟播的病重。
毒源数量:一般春玉米发病轻于夏玉米,原因是毒原数量小,以及传毒蚜虫在春季的迁飞活动较夏玉米生长期为少,蚜虫的数量和迁飞活动又受到天敌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轮作:对已发生病害的玉米种植地进行轮作换茬,减少田间病毒的积累,有利于减轻病害的发生。
2.选用抗、耐病品种:可选用农大3138、豫玉22、苏玉19号、苏玉20号等抗病丰产良种。
3.深翻晒白,清洁田园:播种前,地块应充分深翻晒白、平整作畦,并清除田间及其周围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减少田间病源和虫源。
4.加强栽培管理:一是合理施肥,施足底肥,实行氮、磷、钾平衡施肥,及时适量追肥。二是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渠,防止湿气滞留;高温干旱时适当灌水或浇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为害及传播,但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避免阴雨天进行农事操作。三是适时中耕、除草、松土,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5.及时拔除田间病株,清除病残体:早期玉米田出现矮花叶病的病株时,要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玉米收获后对田间的残枝落叶要彻底清除干净,以减少传染源。
化学防治
1.药剂拌种:可用内吸性杀虫剂对种子进行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苗期蚜虫,减轻苗期矮花叶病的传播;也可用种衣剂拌种,不仅可防治蚜虫,还有利于培养壮苗,提高玉米的抗病力。
2.及时消灭传毒虫源:从苗期开始防治蚜虫,可选用3%
啶虫咪乳油2000倍液或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施。喷药时,玉米田周围的杂草也要喷施,可降低虫口密度。必要时,可用克无踪或农达等除草剂对田边地头进行喷雾,杀死田边杂草,尤其是多年生杂草,以降低蚜虫基数。
3.药剂防治:抓紧在发病初期,选用5%菌毒清水剂300倍液、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病毒A可湿性粉剂400倍液、20%病毒灵水溶剂500倍液等,交替施用。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同时配合施用叶面肥,如
磷酸二氢钾、
植物动力2003、农家宝、
芸苔素等,增强植株抗病补偿能力。根据生产实践,一旦发现田间有玉米发病,应立即施药,并结合浇水追肥,可取得较好的保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