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缢管蚜
蚜科缢管蚜属动物
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为半翅目蚜科缢管蚜属的一种昆虫。分布于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危害细叶结缕草、野牛草,还危害绣线菊、美人蕉、西府海棠、梅花、碧桃、樱花、月季等花木以及小麦等农作物。以成蚜、若蚜初春危害梅花的新叶,在叶背吮吸汁液,受害叶片向叶背纵卷,进而枯黄脱落,严重时,被害叶株卷曲率可达90%以上。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
体长1.9毫米,宽卵形;橄榄绿至黑绿色,嵌有黄绿色纹,被有白色薄粉。复眼黑色。中额瘤隆起,额瘤高于中额瘤。触角6节,黑色,长度为体长的70%。喙粗壮较中足基节长,长是宽的2倍。腹管黑色,圆筒形,为体长的14%,顶部收缩,有瓦纹,基部四周具锈色纹。尾片长圆锥形,中部收缩,具曲毛4根。
有翅孤雌蚜
体长2.1毫米,长卵形。头、胸黑色,腹部深绿色,腹部2-4节有大型绿斑,第七、第八腹节背中有横带,节间斑黑色。触角第三节具圆形次生感觉圈19~28个,第四节有2-7个。腹管黑色。前翅中脉三分叉。
生物学特性
每年发生10余代至20代以上。在北方寒冷地区,禾谷缢管蚜以卵在桃、李、杏梅等李属植物上越冬。翌年春季越冬卵孵化后,先在树木上繁殖几代,再迁飞到小麦、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上繁殖危害。秋后产生雌雄性蚜,交配后在李属树木上产卵越冬。
在冬麦区或冬麦、春麦混种区,以无翅孤雌成蚜和若蚜在冬麦上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冬季天气较温暖时,仍可在麦苗上活动。春季主要危害小麦,麦收后转移到玉米、谷子、自生麦苗上,夏、秋季持续危害,秋后迁往麦田或草丛中越冬。冬季潜伏在麦苗根部、近地面的叶鞘中、杂草根部或土缝内。
禾谷缢管蚜在温度30℃上下发育最快,较耐高温,畏光喜湿,不耐干旱。
主要寄主与为害症状
原生寄主为李、桃、榆叶梅等李属植物,受害叶向反面纵卷;次生寄主为玉米、小麦、大麦、狗牙根等禾本科、莎草科、香蒲科植物。多在叶反面为害,穗期有相当数上的在秆和穗上为害。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
可喷施1%灭虫灵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20%合成除虫菊脂2 000~3 000倍液,或10%蚜虱净超微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或15%哒嗪酮乳油1000~2000倍液。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异色瓢虫,每头异色瓢虫成虫每天可捕食禾谷缢管蚜90多头,黑缘红瓢虫等。
(1)农业防治 消除田埂、地边杂草,减少蚜虫越冬和繁殖场所。
(2)药剂防治 可选用抗蚜威、吡虫啉、扑虱蚜、马拉硫磷、乐果、溴氰菊酯或其他药剂防治。要搞好麦田的防治工作,减少向玉米田转移的虫口数量。
物种管理
2023年3月7日,被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年)》。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18:0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