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的材料钢,被称作和钢(わこう?,Wakou)或玉钢(たまはがね?,Tamahagane)。这是一种用日本传统土法炼成的钢。
冶炼燃料
众所周知,日本是资源贫乏的岛国,除去少量富铁矿之外,古时根本采掘不到易生高温的燃料
矿源,
自然环境的恶劣,使早期炼钢只得使用一种叫做[松炭]的燃料(注:即是把柴薪燃烧至半途予以熄火后所制成的木炭)。松炭燃烧时的
最高温度虽可达
摄氏1200℃(注:铁的完全
熔解温度为摄氏1538℃以上),但却含有燃烧时间不长的缺点,故中期以后的炼钢改采[佐仓炭],遗憾的是仍非理想。一直到距今约三百余年前的江户时代初期,一位住在
和歌山县田边市,名叫备中屋长右卫门的人,发明出一种以
槲木为原料所制成,能长时间保持摄氏八百度左右低温燃烧的[备长炭]后,这项难题方告解决。
海绵铁
在始终无法获得高温燃料的环境下,日本人仍绞尽脑汁地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冶铁技术。铁矿和木炭混合后只加热到不超过1000℃,
铁矿石被
一氧化碳还原成铁,此时还原的铁无法融化成液态。固态的单质铁在这样的高温下,又会和一氧化碳发生渗碳反应。按照
铁碳合金相图,此时的铁虽然只能溶解1.5%~1.7%的碳,但是最终的铁的含碳量却不取决与此。最终的含碳量取决于炉气的
碳势和加热的时间。这是因为只要炉气的碳势足够,铁中的碳浓度超过了
溶解度后,多余的碳可以
渗碳体的形式存在,而渗碳体的碳
百分比是6.69%。冶炼冷却后得到的铁块像海绵一样成多孔状,又称为海绵铁。
缺陷
把
海绵铁敲成小块。再以目视依照其断面的光泽只挑出含炭在1~1.7%左右且杂质较少者称之为玉钢。由此可见,玉钢可以说成一种低温冶炼的块
炼钢。
虽然日本拥有
富铁矿,但是这种土法冶炼钢看来,其品质实在是
不敢恭维。由于是固态冶炼,海绵铁中的
非金属夹杂物不会象液态冶炼那样变成炉渣而漂浮分离出来。而且冶炼配料时,有时人为的加入一些
石英粉,使这种海绵铁的
非金属夹杂非常的严重。海绵铁不是均质的铁块,因为不会象液态冶炼那样各部分相互融合而成分均匀。所以即使是初步遴选的玉钢,其内部的含碳量和其它成分的分布也极不均匀。
再炼
去除杂质,精选
经初步遴选的玉钢,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玉钢。现代钢厂冶炼出的钢材没有和玉钢相对应的牌号,这并不意味着现代
冶金技术的倒退。这是因为初选玉钢的含碳量实在是范围太大了:它跨越了从
螺纹钢筋>0.25%,汽车齿轮0.25~0.5%,弹簧0.6~0.8%,
锉刀(1.0~1.2%)到
玛钢水管接头(含碳约1.7%)的所有钢铁牌号,并且包含一些人们并不想要的非金属夹杂的材料。
所以还要进行一步日本工匠称为“
水减”的过程。这是一种通过热处理去除杂质,进一步分拣不同含碳量材料的手法。它虽然采用了淬火为手段,但显然与热处理的目的不同,所以把它称为热处理
不准确。
工匠将加热后的玉钢用
钢锤打成扁平的厚度为约5mm的薄片。
钢片成形后,刀匠会用水将其急速冷却,钢含碳量多的部分会因为淬火造成过大
内应力而淬裂剥离。含碳量较低的部分,不易淬硬,有较好的塑性。
这是因为淬硬的程度是和
淬火温度、
加热时间和含碳量密切相关的。含碳量越高,可以淬硬的淬火温度就越低。比如含碳量1.0%以上的钢,在770℃
正常时间加热即可淬硬。而含碳量0.35%的钢,在这个温度下加热属于半马氏体(半麻田散体)淬火,淬火后的硬度就不高,加热时间短时,甚至不能淬硬,需要提高到850℃。刀匠只要采用较低的淬火温度和较短的加热时间,并且把握的得当,就可以将含碳量合适的材料淬硬而利于破碎分离。
淬火后的玉钢,需要进行一步日本工匠叫做“小割”的工序。将钢料打碎成 2 到 3 cm 长短的细块。不碎的部份就是含碳量过低。
可以大致得到的玉钢的碳含量约为 1.0 到 1.7%,左下铁约为 0.7%,庖
丁铁约为 0.1 到 0.3%。
把淬硬的薄片敲碎成小块的方法,还可以有效的分离钢片中的
非金属夹杂物。这是因为破碎会发生在非金属
夹杂物造成的缺陷处。而玉钢的非金属夹杂物通常比较集中,没有夹杂物的部分的玉钢还是比较纯净的。在随后的锻造中,这些处在碎片边缘的夹杂物会因为铁
表面氧化剥落和自身缺少塑性的原因而脱落分离。尽管如此,玉钢的残留的非金属夹杂物还是非常令人担心的,所以用玉钢打制的刀必须经过反复的折叠锻炼,将夹杂物造成的缺陷沿着刀的纵向拉长变细,防止淬火或受力时因缺陷造成的
应力集中而断裂。
经过上述处理的玉钢已经很接近现代的钢了。玉钢的平均含碳量(1.5%)大致和某些钢锉刀(1.0~1.2%)比较接近。这是因为含碳量超过1.3%的碳钢,性质很脆,没有实用价值。而玉钢在随后的折叠锻打过程中,因为折叠和氧化脱碳的原因,含碳量会变得均匀,并且进一步的下降到0.8~1.0%。左下铁的含碳量(0.7%)和碳钢弹簧丝含碳量(0.7%)是一样的。庖丁铁大致和建筑螺纹钢筋、
角铁含碳量相当。
成分
这是在
维基百科查到的
二战时期的玉钢成分表:铁98.12% - 95.22%;碳3.00% - 0.10%;铜1.54%;锰0.11%;钨0.05%;钼0.04%;钛0.02%;硅不定;其它 微量。
成分作用
铁
钢中重要有害杂质的硫和磷,在表中并没有列出,作为微量处理。在这里可以看出,由于冶炼采用了
含硫量很低的木炭和优质的富铁矿,并且冶炼后的铁不与炉料液态混合,得到的含硫、磷量还是很低的。现代的高级优质
碳素钢要求
含硫量<=0.030%,含磷量小<=0.035%。由此可见,玉钢含硫、磷低,适合锻造,有利于韧性的提高。
碳在玉钢中是主要的
合金元素,含碳量的高低决定了玉钢淬火前后的
机械性能。含碳量越高的钢,淬火后的实用硬度越高,但含碳量超过0.8%后,硬度随含碳量的增加不明显。
铜
铜、锰、钨、钼、钛都不是人们有意加入的元素,在这里是杂质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常常被现代炼钢工艺作为合金元素,加入钢中。
铜1.54%,按含量是低合金元素。
铜在淬火的玉钢中,主要是过饱和的固溶于基体组织中。由于淬火态钢硬度、强度的主要取决于淬火
马氏体的碳含量,铜的强化作用不明显。铜对未淬火的玉钢有
固溶强化作用。铜有助于提高钢在空气中的
耐蚀性。
锰
锰0.11%;钨0.05%;钼0.04%;钛0.02%――按含量是微量合金元素。
锰属于弱碳化物形成元素。锰可以促进晶粒的长大,对需要反复加热锻造的玉钢不利。锰可以提高钢的
淬透性,可以获得更深的
淬硬层深度。但是对厚度很小,要求淬硬层深度小外硬内韧的刀来说,锰的这一影响是负面的。锰对退火态和正火态的钢有固溶强化作用,但是对于淬火态的钢,硬度、强度主要取决于淬火马氏体的碳含量,锰的强化作用不明显。锰在钢中可以和有害的硫形成
高熔点化合物,减少
热脆,但对含硫量甚低的玉钢几乎没有效果。总体来说,由于玉钢中的锰含量只有千分之一,各种影响可以忽略。
钛
钛属于强
碳化物生成元素,钨、钼属于中强碳化物生成元素。在玉钢这种高含碳量的钢中,它们以各自的碳化物形式出现(TiC、
WC、MoC、W2C、Mo2C)。由于这些碳化物的熔点高、稳定性好,加热到1000℃左右时才能熔入到
奥氏体组织。而玉钢的
淬火温度在780℃左右。再加上只有万分之几的含量,这几种元素不会对玉钢的宏观机械性能有影响。
水铅
至于网友津津乐道的“水铅”,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元素,有人引经据典说是钼,有人证据确凿的说是钨。即使“水铅”用词的创造者现身,也难以统一说法。这些微量、
痕量元素,在任何的钢中都会找到踪迹,对钢材性能的实际影响甚微。
因此玉钢还是地地道道的碳钢,和我们常用的碳钢板锉很相近。这个名字起的很好,给人一种望文生义的误导。现代(包括
二战)玉钢刀性能好过现代钢的(在同样工艺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