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槐,四川
达州直隶州人。
清代川楚
白莲教义军首领之一。
人物简介
王三槐(1764—1799),东乡(今宣汉)
桃花乡人。清嘉庆元年(1796)与冷天禄、张子聪等率众起义,曾被推为东乡百号首领,与徐天德共同攻克通江、长寿、垫江等城。嘉庆三年(1798)7月25日,被清统兵元帅保勒诱擒。皇帝敕命将王押送北京,命令军机大臣等审问,王在供词中提到“官逼民反”,嘉庆帝知道后大受震动。第二年被凌迟处死。
王三槐的故居
2009年5月8日,达州市宣汉县“三普”队员在桃花乡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新发现了清嘉庆年间川楚白莲教义军首领王三槐的故居。“王三槐故居”位于桃花乡莲池村4社莲池沟,地理坐标:东经107°56′39.2″,北纬31°27′58.4″,海拔949.7米,方向260度。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川东北民居三合院布局,砖石木结构,由正堂、左厢房、右厢房三部分构成,通长29.6米,通宽27.1米,通高5米,占地面积802平方米。土石结构方形须弥座台基,青砖墙体,穿斗式梁架,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院坝正中一条垂带式石踏道经四级如意石踏跺直通正堂。“王三槐故居”现为私人住房,原主体建筑现存左厢房、石台基和石踏道。
人物生平
王三槐,善穿白衣,善骑白马,因家里有余财,经常仗义助人,以义气结交同道中人。爱打抱不平,乡里欺男霸女的恶霸见其都如看到了老虎一般。因为,此人从小学习武艺,一直寻找过往的名师学习武艺,练得一身好武艺,十里八乡无人是其对手,被乡里人称之为东乡白马——王三槐。
王三槐本对这些民间组织没有什么兴趣,因为自己的家产和在乡里的威望足以让他过上自己希望的生活,本没有多大的追求。但白莲教看准了王三槐,知道凭借他的一身好武艺和在乡里的威望,对发展白莲教势力有相当大帮助。白莲教在王三槐的乡里大肆宣传清政府的腐败,百姓的疾苦,并明里暗里以各种形式传播只有推翻清政府百姓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王三槐本对这也不是很感冒,但免不了其身边的一些江湖人士的说教。甚至王三槐认为的一些义士都不时向他传播白莲教的教义。
渐渐地,他被白莲教的大义凛然所感染,自己又是义气之人,看到身边的很多朋友加入到了白莲教,他也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由于王三槐绝非普通人所比,一身的好武艺,又有极高的威望,所以很快成为了川楚地区白莲教的首领。后来,随着白莲教势力越来越大,开始向清政府挑战。
白莲教起义
自唐、宋以来,民间秘密宗教社团白莲教就开始了教义传播,提倡念佛持戒,规定信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白莲教教义简单,通俗易懂,为下层人民所接受。元、明两代,白莲教曾经多次组织农民起义,反抗官府压迫,到清朝,又发展成为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嘉庆年间,白莲教在四川地区发动大规模起义,打击贪官污吏,反抗清政府的统治。
从乾隆时期开始,四川官场势力黑暗,搞得民不聊生,到了嘉庆时期,四川达州白莲教义军首领王三槐,在宣汉县桃花乡莲池沟,带领白莲教众和一部分穷苦百姓起义,并迅速控制了20多个州县的广大农村地区,朝廷急忙派遣总道勒保到四川围剿白莲教义军。
1796年,嘉庆元年,王三槐率众揭竿而起,一举攻克东乡县城。从占领第一座县城开始,王三槐的部队势如破竹,连续占领并控制了当时四川附近二十多个州县。川楚白莲教起义引起了全国白莲教的暴动,掀起了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王三槐更是这些起义军中的佼佼者,所到之处,清军虽殊死抵抗,但终究会被他突破。王三槐凭借自己的武艺和号召力总是冲锋在前,这让他成为清政府眼中最难对付的对手。
老营湾大胜之后,王三槐、徐添德即移营于东乡县城南门河对岸笔架山一带,准备进攻县城。
腊月初,清军成都八旗副都统佛住率部驻东乡县城,督兵扼河守御,候补知县陆霖督练勇协助佛住守城。驻城清军劣习复发:“强占民房,淫掠民女,豪夺民物,民怨沸腾”,白莲教武装乘民心背离之机,于腊月二十七日从东林河、洋烈子涉浅悄行渡河,潜至城西曾家山、火石岭。腊月三十那天,猛攻西门,清军不敌,破城之后,白莲教武装拥入城内,杀死佛住、陆霖,击毙典史杨永锡、清军千总徐文英、把总唐达及其弁兵乡勇数千,开白莲教武装攻破县城之先例。
东乡城破,一些官吏被杀,四川总督英善令刘清代理东乡知县,把县衙迁到今大成镇大成寨,大量屯集粮秣,作为清军行营(今遗址尚存)。
部分乡场民众也上寨进洞,屯粮引水避乱。正月二十五,徐添德部头领王大受率众进攻后河小营寨,当地富绅赵英瑞组织乡勇据险抵抗。王大受派人送去文告一份,劝赵英瑞下寨投降,全文如下:“佛都督平南大元帅徐添德部下千总王大受,晓谕洞内蛮蛮氓民,尔等生居草野,不识此中之情由,我之披坚执锐,乃官逼民反。原来大限劫盘,昔者兴周灭纣,乃天意所定。至今兴汉灭满,亦天默主宰,非同啯啯①之辈,即杀人放人,乃宇宙所定之数,非人所能挽。纵有官兵乡勇坐城池、守隘口,焉能是白莲之对手,实自来投网之鱼。尔民避居洞内,本系良民,奈何执迷不悟。今特发人招尔归顺,并不损伤一人。倘尔不来投降,虽尔占了铁桶之洞寨,略点雄兵,破开巢穴,不留一人。后悔之无际也。万利年正月二十五日,晓谕勿损”。
嘉庆二年二月,清廷命令陕甘总督宣绵入川总统川陕军务,入太平攻破南津关,进抵东乡境,某日夜突袭张家观白莲教武装营地。获胜之后,与四川总督英善、成都将军观成合谋,围困东乡城,四周纵火,徐添德、王三槐、冷天禄等率众奋勇冲杀,突出重围退据清溪场精忠寺一带,与其他各部汇合,据险固守。是时,清军广州将军明亮、领侍卫内大臣德楞泰率部于清溪上游,乘大雨之夜攻破冷天禄营寨,又攻击王三槐所据的精忠寺,攻破左垭栏,击败徐添德所率的来援武装。加上清军肃州镇总兵索费音阿带领的甘肃兵丁前来助攻,又有乡勇头目罗思举暗率乡勇和清军从观音山后山绝壁攀上精忠寺,趁徐添德、王三槐下山御敌去了,突袭徐、王大营,2000多名教众家属及伤病员惨遭杀害,亢作奉、熊永明等头目亦受伤被俘遇害,只有徐添德之妻徐王氏率领女兵冲杀出营,与正酣战在七里峡的徐、王合营,杀开一条血路上莲花山集结。罗思举又约桂涵率乡勇赶赴明月坝,埋伏在河岸茶店一带,待白莲教武装渡河之机,左右冲杀,白莲教武装伤亡惨重。只好分路突围,占据重石子、香炉坪等地与清军抗衡。
四月,桂涵率乡勇驻洋烈子,罗思举率众驻黄草坪、马脑山,宜绵大营驻双庙场大成寨,派代理知县刘清到白莲教武装营地招降。刘清遵令与军师刘星渠到香炉坪白莲教营地,孙赐凤、王三槐派教众迎于道左,刘清痛哭流涕,白莲教众也失声痛哭②。刘清好言抚慰。入营之后,只见孙赐凤身
穿蟒袍战衣,头戴红顶花翎,盘膝倨坐桌上,慢条斯理说:“替天行道,首义已久矣,杀戮官兵众多,势成骑虎,万难投降,请回,勿再来,恐伤生命”。刘清又劝谕王三槐,徐添德等投降,众头领意见分歧。刘清回大成寨。第二天,宜绵又令刘星渠去招降,王三槐率亢作潮、亢作奉等到大成寨商谈招降事宜,宜绵重赏王三槐等人,叫王、亢等回营劝教众投降。可是宜绵身边的川北道尹低声对宜绵说:投降是杀,不投降也是杀,不用多操心劳神。王三槐听见之后,忿忿不平,晓得招降是阴谋,回营之后的当夜,即率众袭击宜绵大营,大成寨难以攻破,转身纵火,把双庙场烧了。
五月,清将德楞泰利用罗思举避实击虚的计策,攻破白莲教多处营栅。宜绵取代英善,兼署四川总督,命令德楞泰攻重石子,明亮攻香炉坪。香炉坪等处地僻人稀,粮食奇缺,若被清军久困,断粮缺水,必定自取天亡。起义武装于是主动撤离。循东林河旧路渡河,清军追至河岸,遇大雨,山洪暴发,河水骤涨,七日方退。徐添德、王三槐等转移到天生场、观音山、净土庵等地扎营,又被清军四面围困。罗思举劫营杀死孙赐风,起义武装只得登上峨城山。峨城山不是久驻之地,六月初,徐添德、王三槐等退守精忠寺。某夜,突袭七里峡清军营地,击毙守备樊谟,卡子未攻下。次日,徐、王组织战手强攻七里峡清军关卡,击毙一等待卫、副都统西津泰、游击陈天云等数百清军,但卡子仍未攻下。徐添穗、王三槐只得率众走芭蕉场,经南坝场到五宝顶屯兵凤青山。清将德楞泰又从东乡与开县交界的石堆窝截击。罗思举率乡勇潜至凤青山乘夜劫营,白莲教武装退至鹿角寨、华景坝一带,欲北去太平,又遭到清军陕西河州镇总兵保兴部的拦截。前堵后追,白莲教武装退至今宣汉县白马乡白秀山,继遭德楞泰所率清军围困,苦战两天一夜,难以突围,弹尽粮绝,势成绝境。六月初,在湖北
襄阳起义的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姚之富、樊人杰等强渡汉水,分三路入川:左右两路由
通江、
巴州方山坪罗家寨与罗其清部汇合;中路由太平、城口至东乡与徐添德、王三槐汇合。六月二十三日,王聪儿、姚之富于山沟密林之间冲出,与清军激战两个时辰,英勇无比,徐添德、王三槐也率众夹击清军,清军大败。
川楚白莲教起义武装在
东乡县白秀山会师,各路头领会商,定整个武装为青、黄、蓝等号。各号设掌柜元帅、先锋、总兵、千总等官职:东乡王三槐、冷天禄称“东乡白号”,张子聪、庹向瑶、符曰明、刘朝选、汤思蛟、张筒、罗元亨、罗其道等附之;达州首领徐添德称“达州青号”,徐添寿、王登廷、张永寿、赵麻花、汪瀛、熊万青、陈士学等附之;太平首领龙绍周称“太平黄号”,唐大信、龚建、徐万富、王国贤、唐明万、赖飞龙等附之;巴州首领罗其清为“巴州白号”,罗其书、鲜大川、苟文明等附之;通江首领冉文俦称“通江蓝号”;冉天元、冉天泗、王士虎、陈朝观、李彬、杨步青、蒲天宝、景英等附之;云阳首领林亮功称“蓝号”,林定向、张长庚、萧占国、包正洪、张长青等附之;奉节首领龚文玉称“绿(线)字号”,龚其位、卜三聘、陈德俸等附之;“襄阳黄号”则以王聪儿、樊人杰、姚之富、王廷诏、王光祖为首,附以伍金柱、伍金志、辛聪、庞洪胜、曾之秀、齐国谟、伍金元等;“襄阳白号”则以高均德、张添伦为首,附以宋国富、杨开甲、高二、高三、马五、王凌、高星斗、魏学胜、陈国珠、高见奇、杨国第等;“襄阳蓝号”以张汉朝为首,附以李潮、李槐、詹世爵、陈杰、刘允恭、张什、冉学胜、戴世杰、赵鉴、崔宗和、胡明远等。众推王聪儿为总首领,但未设立总领导机关,确立总领导机制,王聪儿没有实际指挥各旗号的权力。既未整训队伍,在战略上仍是各自为战,没有互相配合彼此支援的相应协定,更没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战略目标,仍是打家劫舍、攻城破寨,逐粮而走的流寇作风。
注释:
①啯啯:又名啯噜子。是四川民间一种特殊的游民组织。据部分资料记载,雍正末年四川就有这个组织,其成员“皆流民恶少,强悍嗜斗”。乾隆年间即下令清查,捉住之后“格杀勿论”,但收效甚微。嘉庆初年部分成员加入白莲教起义武装。白莲教起义失败后,仍在四川各地横行。
又有资料说啯噜子是小偷、带刀行凶的“刀背客”。
清军几次进攻驻守在东乡县安乐坪的王三槐义军大部队,但义军凭借险要地势,不断击退官兵的进攻。勒保出师不利,担心朝廷责怪,便采用诱降的计策。勒保答应义军上报朝廷惩处贪官污吏的要求,还四川一个朗朗青天,并保证不处理参加起义的所有人员。
王三槐也不愿意因为起义,死伤无数的无辜百姓,接受了勒保的劝降。结果,勒保出尔反尔,趁义军归降之际,擒住王三槐,押解进京。嘉庆皇帝在杀死王三槐前,问他为何要造反,王三槐回答说:贪官遍地,官逼民反。嘉庆皇帝听了这句话,赶忙吩咐停止行刑。根据王三槐的检举揭发,嘉庆帝派出专员,整顿四川官场。虽然,王三槐最终没能免去一死,但他的一句话,使无数贪官落马,也算是死得其所。
王三槐受捕
到了元明两代,面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一些义士就利用白莲教召集民众,与皇帝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到了的嘉庆元年(1796)(当时乾隆是太上皇,还没有真正地掌握政权),白莲教和清政府的矛盾激化,一场声势浩大的白莲教大起义爆发了。 乾隆生于1711年,到1796年,他已经86岁了。嘉庆将白莲教造反的消息,告诉乾隆的时候,乾隆镇定地道:“传旨四川总督勒保,命其一定要在一年之内平定叛乱,否则严惩不贷!”
乾隆真的没有想到,他原本以为一年便可以湮平的白莲教之乱,竟然用了四年才平定了下去。这四年的时间里,在川陕楚前线作战的23位一二品的朝廷大员,都受过轻重不一的处罚。 嘉庆皇帝为了扭转战局,官逼民反的罪魁祸首:四川达州知州戴如煌,武昌府同知常丹葵等人被下狱,川、陕、楚、豫、甘五省官军归四川总督勒保等人调遣,对白莲教起义军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围剿。
白莲教最后节节败退,起义军的首领王三槐为了手下弟兄们的生命安全,决定亲赴险地,与四川总督勒保展开谈判,可是勒保背信弃义,捆绑了王三槐,将其装在木笼囚车之中,直接押赴京城。 王三槐被押到京城之后,被囚在天牢之中,被判处凌迟处死。
1799年,王三槐因麻痹轻敌,到清军大营谈判被诱捕解送北京,后被清廷凌迟处死。川楚白莲教起义历时9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此后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