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锐
公路工程专家
王世锐,公路工程专家。毕生从事公路建设,曾主持参加国内外多条公路及一些永久式桥的测设施工,为公路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具体负责我国最先测设的京、津、塘高速公路,开辟了我国对外公路工程承包事业,建立了卢旺达等国外办事处。
生平简介
王世锐,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学毕业后,入天津工商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1935年,未及毕业就赴美求学,1938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获土木工程师学位。1939年回国后,即到汉渝公路工程处第五总段任总段长。竣工后,1943年回福建工作,任福建省公路局总工程师兼工务处长,交通局、公路船舶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1945年,抗战胜利后,应粤汉铁路杜镇远之邀,到粤汉铁路协助工作。不久,交通部公路总局任命他为该局第三区公路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1947年春,应上海市工务局局长赵祖康之邀,任上海市工务局第四区工务管理处处长及第二区工务管理处处长。1949年7月,王世锐在张鼎丞率领下,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入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建省交通厅副厅长,华东支前公路福建指挥分部和福建省公路修建指挥部副主任兼总工程师等职。1954 年,大区体制撤消,福建公路建设工程由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三工程局统一办理,王世锐调任该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1956年,调交通部公路总局任副总工程师。1958 年精减下放,他回福建省交通厅任副厅长。1964年,交通部恢复成立第三公路工程局,他被调回该局任副局长兼总工程师。1973年该局撤消,他又回福建省交通厅任总工程师及建港指挥部总工程师。1977年再次调北京任交通部公路局副总工程师。1980年起,任中国公路桥梁工程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及顾问等职。1988年12月14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3岁。
人物经历
1935年 肄业于天津工商学院土木工程系。
1938年 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土木工程师学位。
1939-1943年 任汉渝公路总段长。
1943-1945年 任福建省公路局总工程师兼工务处长,省交通局、省公路船舶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1945-1947年 任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三区公路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
1947-1949年 任上海市工务局第四区及第二区工务管理处处长。
1949年7月 随人民解放军南下入闽。
1949-1950年 任福建省交通厅副厅长。
1950-1952年 任华东支前公路指挥部福建分部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1952年-1955年 任福建省支前公路修建指挥部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1955-1956年 任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三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1956-1958年 任交通部公路总局副总工程师。
1958-1964年 任福建省交通厅副厅长。
1964-1973年 任交通部第三公路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1973-1977年 任福建省交通厅总工程师、建港指挥部总工程师。
1977-1980年 任交通部公路局副总工程师。
1980-1988年 任中国公路桥梁工程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顾问。
1988年12月14日 病逝于北京。
人物贡献
修建公路 支援抗战
王世锐1939年回国后,即到汉渝公路工程处第五总段任总段长。当时汉渝公路第一、二、三、四段工程已经竣工(即万沅至大竹段),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开始筹建第五、六、七段工程(即大竹至重庆段)。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限令汉渝公路1941年前全线通车。王世锐领导的第五总段于1940年底全段竣工通车,受到总管理处的通电嘉奖。当时采取的措施:一是对艰巨路段进行改线,部分工程艰巨路段原定需要穿山,按期完成有困难,经反复查勘,改穿山为半挖半填,使工程提前完工。二是根据当时物价上涨的具体情况,工程经费除购置所需工程器材外,还购储了大量稻谷。根据工程进度采取以实物和部分现金发放工资的做法。当时,由于物价不断上涨,第六、七总段即因之未能按时竣工。汉渝公路第五总段竣工后,1943年王世锐为支援福建公路建设,调任福建省公路局总工程师、副局长。他到任后,首先对闽西公路特别是连城至江西瑞金段(单车道,最大纵坡达33%)进行改建,随即又对福建抗战时期省会永安至南平路段(即延永公路)进行改建。1944年冬,为了配合抗战需要,修筑了邵武经泰宁、建宁至江西南丰的公路。一方面,因当时日本侵略军企图进攻上饶,若军事失利,抗日部队可由上饶经福建退往江西;另一方面,美军参战后,由江西向福建进攻,这条路是较隐蔽的通道。
1943年秋,第三战区要求王世锐保证公路畅通。但当时因经费困难及军队滥抓壮丁等原因,养路工人难以维持正常的公路养护工作,他会同江西省公路局一同向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提出,若要保证公路畅通,必须解决经费和养路工人被抓壮丁等问题,最后经第三战区交通处与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广东5省公路部门商定,由第三战区按每公里一名养路工人,按月拨发军粮、军油,并对五省公路养护部门冠以“第三战区公路工程干部总队”名义,使福建全省公路职工编入第三战区工程干部总队,作为现役军人,克服了公路养护经费不足、粮食供应困难,并避免了抓壮丁,使职工能够安心修养公路,维持了战时沿海地区与大后方公路运输正常通行。
建设福建 支援前线
1949年七八月份,福建全省各地先后解放,在共产党领导下,王世锐的技术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他参加革命工作后,以满腔热情投入我国的公路建设事业。由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统治,自1919年福建省第一条公路——漳浮公路建成后直至1949年的30年间,福建省仅修公路3384公里,能通车的里程只有945公里,全省公路陷于瘫痪状态。王世锐一回到福建,立即参与组织领导上饶至南平、建瓯至福州、福州至厦门等线公路的抢修,率领技术人员,协同当地居民,日夜奋战,提前完成了任务,保证了军需和民用品的供给运输。1949年10月,他任福建省交通厅副厅长、华东支前公路福建指挥分部和福建省公路修建指挥部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他看到当时政府财政困难,人民生活艰苦,他毅然凭着熟练技术、管理才能和炽热的公路事业心,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公路建设,号召全省公路交通战线职工团结一致支援解放战争,巩固国防,发展经济,使福建公路通车里程迅速增长。1950年底,他曾组织领导了紧急抢修沿海500公里公路,为军事交通运输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在支前公路第一、二期工程中,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从规划、测设到施工,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论证,深入重点工地,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改进施工管理,圆满完成修路任务。1953年为支援东山岛战役,在组织领导抢修漳州江东便桥工程中,他精心选择了正确的技术方案,激励建桥职工昼夜赶修,终于提前通车,对保证我军反击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受到福州军区的高度评价。当时时间紧、任务急、材料缺,不可能建新桥;他想到用老桥架木面,由于跨径不同,设计费时,木料用量大,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王世锐果断决定利用老桥墩台,架设贝雷桥,在军方限期前两个小时修好通车,为支援前线,巩固国防做出了贡献。 1955年他任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三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时,他一直以其聪明才智、丰富的工程理论和经验,为福建、山东、云南、广西等省区的公路建设呕心沥血,贡献全部精力。在担任福建省交通厅副厅长期间,他工作认真负责,经常深入基层,踏遍了八闽的许多深山大川,福建的每一条公路,都有他的足迹,每一座大中桥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学习经验 推广技术
王世锐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密切注视世界的科技发展,努力推广公路桥梁新技术。50年代初福建省公路桥梁遭受国民党军队严重破坏,加上木桥大多年久失修,腐烂不堪。王世锐目睹福建公路惨状,深感福建多山,发展经济、交流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迫切需要改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公路。在经费困难、物资奇缺的情况下,他决定利用福建盛产石料、木材的优势,大力提倡就地取材,筑路、修桥,以加快工程进度,节省投资,在较快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福厦路和闽南、闽西、闽北的公路交通,促进了省内外经济交流,便利了人民来往。
50年代初期,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学习苏联先进技术、先进经验,特别是在认真学习苏联公路桥梁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摸索了一些经验,取得显著成绩。福建新建的第一座跨闽江悬臂梁钢筋混凝土南平水南大桥,就是在他亲自主持下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产物。南平水南大桥从设计到施工他都亲自深入调查研究,认为南平至三明一段河道,两岸全是荒山,农田和村庄较少,修建大桥所产生的雍水(即建桥后,桥位处泄水面积减小,使桥位以上的水位抬高,称之雍水)高度,对沿溪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不会导致多大影响,果断地采用苏联经验,压缩河床,缩短桥长,节省了大量投资。对大桥上部结构的模板支架,他创造了扇形木排支撑,解决了施工期维持通航的问题。该桥于1953年12月动工,1955年5月16日通车,历时1年零6个月。大桥的建成,不仅活跃了闽西北交通,巩固了国防,给发展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为福建省公路桥梁建设培育了一批人才。
他结合福建山多、森林多的特点,因地制宜,积极支持利用小木材修建大跨径桥的科研工作,1954年在漳州至龙岩公路上建成木钉桥梁结构的和溪桥,1959年在福厦公路上蒲田枫亭镇建成了45米跨径的胶合木桁梁桥等。1967年6月又在福温线上建成福建省第一座用悬臂拼装施工的T型刚构扆山大桥,为后来兴建乌龙江大桥提供了经验。
他调交通部公路局工作后,还一直关注着福建公路技术的发展,福厦公路的高速化和其他国道的改建与提高,厦门高集跨海峡大桥的建设,福州洪塘大桥等大型公路建设,他都不时回省视察、指导。
1956年及1977年,他先后两次调北京任交通部公路局副总工程师,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公路桥梁专家,他将视野扩展到全国,时刻关注着祖国公路建设的发展,第二次调京时,尽管年事已高,仍然孜孜不倦地钻研技术,深入基层解决公路建设中一个又一个难题。从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许多省、区到祖国西疆的天山公路,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年过花甲之后,还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了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勘测、设计工作。1985年,他还受民盟中央和天津民盟市委会的委托,在天津主持全国第一个专业性的“高速公路系列讲座”,为培养我国高速公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贡献了力量。
开拓市场 支援国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世锐认真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第三世界公路桥梁建设竭尽晚年精力。
1980年后,在担任中国公路桥梁公司副董事长期间,他坚决贯彻中央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为我国公路建设队伍打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坚持“守约、保质、薄利、重义”的原则,经常奔波于亚、非、欧等广大地区,广交朋友,利用一切机会开拓业务。和其他同志一起,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使路桥公司在卢旺达、苏丹、肯尼亚、坦桑尼亚、科威特、伊拉克、也门、马达加斯加等国家承包了工程,跻身于国际大承包公司的行列,为该公司在国外的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国际承包工程中,他讲求经济效益,凡有损于我国利益的,他都能坚持原则,进行有理有节的交涉。在对外工作中,他还以渊博的知识、高深的业务水平、丰富的施工经验和高雅的风度,赢得了外国人士的钦佩。
在承包单项工程的基础上,王世锐积极筹建创办较长期的驻外机构,可连续承包该地区的工程,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基加利办事处是他为路桥公司开辟的第一个驻外机构。1980年卢旺达政府为基加利至卢汉热里公路工程二次招标,均因参加投标的公司都大大高于底标价。卢政府邀请王世锐赶赴基加利,他向卢政府工程部、财政部的官员们和西德KFW财团的成员全面详细地介绍了中国路桥公司的情况,表明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及工程技术上都完全有能力胜任承担基—卢公路的施工任务,解答了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使他们消除了疑虑,确信中国路桥公司完全有能力胜任基—卢公路的施工任务。在谈判中,王世锐那种诚恳、坦率、有理有节的态度赢得了世界友人的信任和尊敬,首次取得了卢旺达的承包工程,为打开中东非的建路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加利办事处初创时期,王世锐兼任办事处经理。在他的直接指挥下,基一卢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临建工程和机械设备的采购工作,并在合同规定时间内按期开工。尽管他年事已高,而且身患疾病,还是经常深入现场,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国外度过的,奔波于亚、非、中东等十多个国家,协助解决各种问题。他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他关心、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信任年轻人,给年轻人压重担,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干,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年轻一代迅速成长。他待人忠厚,勇于替下属承担责任。
王世锐1952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被推选为福建省民盟第五届主任委员、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但他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充满信心。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全后,他坚决拥护党的路线,积极贯彻改革开放的政策。他为人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作风正派,善于团结同志,提携后进,堪称是知识分子的表率。
1956-1958年 任交通部公路总局副总工程师。
1958-1964年 任福建省交通厅副厅长。
1964-1973年 任交通部第三公路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1973-1977年 任福建省交通厅总工程师、建港指挥部总工程师。
1977-1980年 任交通部公路局副总工程师。
1980-1988年 任中国公路桥梁工程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顾问。
1988年12月14日 病逝于北京。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2 13:37
目录
概述
生平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