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伏雄
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学家、植物胚胎学家、植物孢粉学家
王伏雄(1913年10月16日—1995年3月10日),浙江兰溪人,植物学家,植物胚胎学家,植物孢粉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13年10月16日,王伏雄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县。
1920年,在本村初级小学念书。
1924年,转入兰溪县平渡区区立高小二年级就读。
1926年,考入东阳县立中学。
1929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级中学(今杭州高级中学)。
1932年—1936年9月,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系。
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同年,任职于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室。
1943年5月—1946年6月,就读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毕业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9月,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1948年,任台湾大学植物系客座教授。
1949年10月—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1年—1995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5年3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伏雄观察了中国450余种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了许多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花粉形态;在对中国珍稀濒危植物银杉的胚胎发育研究中,发现了单核花粉的胚性细胞核分裂的特性,证明了银杉属在松科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属;分别于20世纪40年代和60年代,展开了对云南松和云南油杉幼胚试管离体的培养工作,通过将向日葵、银杏等植物的幼胚,分别接种培养在添加吲哚乙酸、椰子乳汁等各种生长激素类物质的培养基上,发现这些生长物质对幼胚的进一步分化、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幼胚培养中使用了蜂皇浆这种天然营养物质,获得了大大减少培养胚死亡率的结论;20世纪70年代,从事兰花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的研究等。
截至1995年3月,王伏雄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发表的学术论文达100余篇,译著10余种,其代表论著有《中国花粉形态》《松树形态与结构》《银杉》《植物学名词解释》等,主持翻译出版了《植物胚胎学选集》《花粉形态与植物分类》《花粉分析》《维管植物实验胚胎发生》《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植物学上的应用》等著作,其中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李映红,郭仲琛,王伏雄.向日葵的幼胚培养[J].云南植物研究,1988.
[2]王伏雄,陈祖铿.裸子植物系统发育的几个问题[J].植物学报,1983(01):4-7.
[3]刘映红,王伏雄,钱南芬.花椒和野花椒的无融合生殖[J].遗传学报,1987(02):27-33+83-84.
[4]王伏雄.植物胚胎学的回顾与展望[J].西北植物学报,1981(01):67-73.
[5]王伏雄.中国植物花粉形态[M].科学出版社,1995.
[6]王伏雄,胡玉熹.植物学名词解释[M].科学出版社,1982.
[7]王伏雄.植物学名词解释形态结构分册[M].科学出版社,1982.
[8]孙安慈,任玲,王伏雄.建兰根状茎增殖条件的研究[J].植物学通报,1989.
[9]王伏雄.银杉生物学[M].科学出版社,1990.
[10]陆文梁,沈世华,王伏雄.太行花生殖生物学研究I 太行花生境的分析*[J].生物多样性,1994,02(4):210-212.
[11]叶秀粦,程式君,王伏雄,等.黑节草未成熟种子的形态发育及其在离体培养时的表现[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1988(03):27-32+121-122.
人才培养
王伏雄在植物形态学、植物胚胎学、植物解剖学及孢粉学等方面,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和进修教师,其中不少人已成为科研与教学的中坚骨干,如北京林业大学林金星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公社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王伏雄出生在浙江兰溪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其父亲王秉珪曾任浙江省立第八中学(现改为衢州中学)英语教员。
王庆之是王伏雄的长女。
人物评价
“王伏雄为中国孢粉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植物科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中国农业大学评)
“王伏雄是中国杰出的植物生殖生物学家,中国孢粉学奠基人之一,是著名的学者与令人敬佩的师长。”(《植物杂志》评)
“王伏雄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很好的教育家,他为中国植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学部评)
参考资料
王伏雄.中国科学院学部.
植物所获院级奖励情况.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2 16:5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