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惠,男,汉族,1923年5月生,四川盐亭人,
昆明西南联大土木系毕业。原鞍山清华中学(
鞍山市第一中学)教务主任兼代理校长。原
辽宁省交通厅公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著名公路桥梁专家。
中国公路学会理事,辽宁省桥梁学会名誉理事长,《东北公路》杂志主编。2016年09月去世。
早年生涯
王伯惠1923年5月1日生于四川省盐亭县。
王伯惠自幼聪颖,3岁就识字读书,6岁入小学时直接跳至最高年级。初中毕业时,他才12岁。1936年,王伯惠考入全省最好的高中——省立成都中学。
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北大、清华、南开在抗战期间联合成立的大学。因北大、南开均无工学院,王伯惠实际上考入了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系)。1944年1月底,他和同学们在西南联大布告栏上看到
孙立人将军的来信,在听过当时清华大学校长
梅贻琦的动员演讲后,毅然报名参军。
西南联大土木系5人、机械系5人、电机系5人,共15名同学加入新一军38师,充当任翻译官和技术军官,飞往印度利多,从印度反攻缅甸。
同去的15人经过两周的军事训练,即被派往前线。临行前,蒙孙立人将军召见,问他们有何要求,王伯惠提出,要学有所用,希望从事工程工作,于是他被派往工兵营,既是翻译官又是技术能手。
1944年秋天,驻印军在收复了缅北政治、经济中心密支那后,重新组编成新一军和新六军,孙立人任新一军军长,王伯惠调至新一军军部翻译室。在印缅战场上,身为翻译官的王伯惠曾参与过抓捕日军俘虏的工作。
1945年5月,新一军开始空运回国,前往广西。王伯惠被派往密支那机场作翻译,办理军运,直至7月最后一批伤病员运送完毕才起程回国到昆明。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随军到达广州后,他被分配到军务处管理汽车和工兵器材,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密支那没有建成的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竟在广州得以修建。他奉命负责监建。遗憾的是,1946年3月王伯惠随新一军调往东北。该公墓于1947年9月建成,1993年被广州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育生涯
1946年2月,国民党政权与共产党的内战开始。1946年3月,随军前往东北。
1946年4月,与其他清华同学被批准退伍,回到北平参加全国留学考试。1946年,8月初,忽接孙立人将军来电,要他们速回沈阳。到达沈阳后,他们被告知孙立人将军要在鞍山建立一所清华中学(孙立人将军一直有行军沿途建立学校的传统),要他们去开展创校工作。原来6月初新一军进军鞍山时,军部驻在日本人留下的一所中学里。学校的校舍,是“满洲国时代”日本移民子女上学的“鞍山中学校”留下的。孙立人将军见学校校舍很好,图书馆、动植物标本、室内外运动场所都很齐全,就想利用这个校址,像内地贵阳、重庆、成都、长沙等地清华校友那样开办一所清华中学。
孙立人将军认为,鞍山将来会发展成为中国的
匹兹堡,会需要大量人才。为了筹办这所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董事会,孙立人将军任董事长,用董事会的名义在东北,并通过北平、上海、美国等地清华同学为学校募捐基金。当时在东北的
熊式辉、
杜聿明等军政要员都曾捐赠了一笔钱。王伯惠被任命为教务主任兼代理校长。
解放后,鞍山清华中华更名为
鞍山市第一中学,是鞍山市重点中学,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人才。
出版图书
投身国家建设
1948年2月,鞍山解放。那一天的情景,王伯惠还历历在目:城市被白雪覆盖,到处枪声响个不停。国民党军在市中心的广场上架起了机关枪。王伯惠和学校的同事纷纷逃走避难,一位
西南联合大学时代的同学、一起参加过缅甸战斗的朋友,突然被击倒在街头,死了。
终于,解放军进城了。王伯惠记得,当时不知道有谁对他说“跟着国民党逃吧”,但他想,“不能丢下朋友的遗体不管”,当即决定留在鞍山。
后来,政府将东北清华中学更名为“
鞍山市第一中学”,王伯惠校长被解职了,继续在学校教书。
1948年8月到,由于是工程专家,东北又急需这方面人才,王伯惠被调往辽宁省交通厅工作,直至今日。
解放后,王伯惠从事桥梁公路建设等专业技术工作,在与英军合作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先进理念和技术。王伯惠利用学到的技术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3年,任辽宁省公路勘测设计队长。
抗美援朝时,任抢修鸭绿江沿岸国防公路第一工程队队长。
1979年5月调至交通科学研究所(院)副所长兼总工。
1982年,辽宁省政府决定修建沈大高速公路,王伯惠参加设计研究工作。1985年离休,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1993年起应广州市政府和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学会之邀,任广东虎门大桥顾问委员会顾问,在广州常住9年。同时应广东虎门咨询公司之邀任专家委员会专家,审查当时广东新建诸座大跨斜拉桥设计并参与珠海~香港跨海(伶仃洋)工程方案优选及
琼州海峡跨海工程概念设计工作。
2002年完成后返回辽宁,继续从事“渤海海峡跨海工程”“钻孔桩垂直承载力和垂直变形理论”和“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等研究工作。
2003年5月,参加澳门第三大桥的设计方案制订和初设工作。王伯惠总结国内外包括辽宁桥梁工程的经验先后写成出版《
道路立交工程》、《无梁板桥》、《柔性墩台梁式桥设计》、《
中国钻孔灌注桩新发展》、《
斜拉桥结构发展和中国经验》等书,还应
西安公路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任兼职教授,讲授立交、高速公路、斜拉桥等课题。社会职务曾任多年《东北公路》杂志主编,
中国公路学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理事,辽宁省桥梁学会理事长。现为中国公路桥梁学会荣誉理事。
如今,王老仍积极研究桥梁建设领域知识。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抢救中国远征军的抗战历史,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