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高院法官
王佳,男,200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以综合素质测评第一的成绩进入原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现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先后获得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首都文明职工、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兼任中国政法大学北京校友会理事。
个人经历
王佳法官200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毕业后进入原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现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官,曾获得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首都文明职工、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同时兼任中国政法大学北京校友会理事。他,就是王佳,是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综合处的一名法官,也是北京政法系统历史上获得这些荣誉最年轻的人。
主要事迹
24岁被评为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5岁被评为“首都文明职工”;26岁荣立个人二等功、荣获首都劳动奖章;27岁入选“十百千”人才工程、获评北京市劳动模范;29岁当选北京市党代表;30岁当选北京市政法卫生文化工会委员、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是北京法院历史上这些荣誉最年轻的获得者。
他就是王佳法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综合处的一名“80后”年轻人。他是新时期实干成才的青年榜样,他的奋斗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实干,才是青年成才的捷径。
在实干中不断积累
2005年,王佳从中国政法大学进入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工作。
刚参加工作时,单位领导安排他到主要负责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宣传科工作。这与他的职业规划有一些小小的差别,但他还是服从组织安排,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
虽然身在组工部门,但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法院审判工作的状况才能做好队伍建设工作。为此,在刚参加工作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就走遍了法院的每一个部门,掌握了很多事关法院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在对法院各部门有了基本的了解后,他开始有意识地到审判实践中锻炼自己。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他旁听过案件审理,整理过案卷材料,参与过紧急执行,接待过信访群众,在审判工作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的身影。
有了全面深入的走访、身体力行的实践,他认为还远远不够。他知道,只有的不断的学习,才是最好的积累。在随后的9个月时间里,他做的两件事情,为他今后放手改革、大胆创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一件事是为了对崇文法院发展的历史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他翻遍了崇文法院自1952年建院以来的所有《大事记》和其他重要历史资料,他希望从法院厚重的历史中找到推动法院再次发展的智慧。那段日子,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档案室度过的。
第二件事是为了对崇文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情况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他查阅了崇文法院有司法统计以来的所有审判数据,并结合几个重要的司法评价指标,和全市法院的数据进行了细致的基础计算和对比分析。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到法院审判工作的差距所在,下一步的工作才会更有针对性。
他还对崇文法院的院史烂熟于胸,还可以准确地说出该院每年的重要审判数据。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他坚持不断地学习,工作再忙再累,也没有停止过学术研究。参加工作7年多来,他先后承担了11项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课题,15次在省部级以上学术研讨中获奖,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成果11篇,调研成果先后10次得到上级领导的批示肯定,所有的学术成果都实现了成果转化,破解了一批制约法院发展的核心问题。扎实的学习研究,为他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干中推动创新
2010年6月,第一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进入网上投票和专家评审阶段,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的“支部样板化建设”从2100多个各地选送案例中脱颖而出,入围220个最终候选名单。这是全国法院系统入选的党建创新案例,迈出了法院系统加强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一步。
而就在几天前,最高人民法院在崇文法院召开党建工作现场观摩会,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周泽民带领最高人民法院各支部书记一行50余人,来到崇文法院听取关于“支部样板化建设”的情况汇报。他在观摩会上直言,“崇文法院的经验可信、可敬、可学!”
谁也不会想到,这项引起最高人民法院领导高度关注的党建创新工作,竟然来自一名年仅24岁的年轻人的提议和他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2007年,在历时一年半时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后,他向院领导提出了在全院推行“支部样板化建设”,开展“八大样板工程”的建议。这个建议一提出,就得到了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他负责开展的“八大样板工程”一直成为该院的重点工作。这个大胆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法院管理模式,创新了队伍建设的平台载体,为崇文法院“由点及面、以点带面”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八大样板工程”建设过程中,他又注重加强对各样板承建庭室的指导,帮助各庭室对已有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对今后的工作思路进行探索创新。2007年,他完成了共计五万余字的“八大样板工程”的顶层设计方案,为每个样板都设计了独立的价值理念和运作模式,以清晰的结构和线条展现出从思路到措施,从体例到步骤,从阶段到过程,从动机到效果的演化脉络,给人以想干什么,想怎么干,想干出怎样成效的明示,以更高的认识把握和指导了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以有效的措施保证了各种思路变为建设成果。
在他的总结提炼下,崇文法院“先行调解、调判分流”改革工作,“恢复性司法模式”的本土化尝试,“关爱司法”模式,规范化警务管理模式,司法为民“八项承诺”,“阳光执行”五项制度等审判工作的创新举措推动了崇文法院的快速发展。这种将支部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审判工作发展的“职能优势”,将支部的“堡垒作用”转化为审判工作的“样板作用”的工作方法,在基层审判工作中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崇文法院“院有特色、庭有亮点”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八大样板工程”也先后被市委政法委和市高级人民法院评选为基层党建创新经验,《人民法院报》评论员评价八大样板工程,是新时期人民法院“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的首都经验、崇文模式。在“八大样板工程”的有力带动下,2009年,崇文法院时隔六年重返“北京市先进法院”行列,首次被评为“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
时任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的高晓陵已调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王佳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改革创新能力、能够敏锐地把握事物发展方向的年轻人,他推动的很多改革创新举措都使法院面貌焕然一新。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当时的崇文法院,质疑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少,鼓励创新的力量越来越大。”
改革总要触动利益,总会带来争论,总有各种阻力。而且作为一名年轻干部,他更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和非议。但是在这些压力和非议面前,他没有退缩。因为他坚信只有改革,才能推动发展。除了“八大样板工程”外,他开始在更多的工作中放手改革。
他率先提出了“职能型党小组”建设设想,在崇文法院设立了8个职能型党小组,在最小司法职能环节中建立党的组织,向党建工作延伸到了司法审判的最前沿。
他推动开展“民主建设主题月”活动,引入以“民主建设”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提出的以“民主发展”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探索开展了“司法效能建设”,研发司法效能管理系统,使法官工作业绩第一次有了直观的量化评价。
他开展“存案调控法”,通过计算分析“存案工作量”的警戒线,找到了审判工作中群众对“司法效率”忍耐的底线和法官对“高效司法”自律的底线,有效推动了均衡结案。
7年多来,王佳立足本职创新工作法33项,绝大部分都已成为推动法院快速发展的核心工作,他逐渐成长为北京市法院系统改革创新的青年排头兵。
在实干中攻坚克难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作为一名80后的年轻干部,他表现出一般年轻人少有的韧劲和拼劲。“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2年,民革北京市委向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交了党派团体第0077号提案“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民陪审员工作的建议”。提案经多位市委主要领导同志批示后转来北京高院办理。高院党组高度重视,指定由政治部综合处主办提案。
近年来,人民法院陪审工作主要由各级法院属地负责,高级法院主要负责协调有关选任工作、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且高院审理的案件很少邀请人民陪审员参审,加之多年来法院系统尚未形成较为畅通的管理机制,人民陪审员管理工作在北京高院的基础还很薄弱。
收到提案办理的通知后,处长将这项工作交给了王佳法官。北京高院综合处负责人刘玉民坦言,“这项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人民陪审管理工作职能调整到综合处几乎是与提案同一个时间。这样的党派提案我们承办的并不多,引起了市委领导高度重视,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正当大家都不知从何入手时,王佳提出了“先调研摸底、再确定方向,边办理提案、边推进工作”的思路。在得到领导的支持后,他组织开展了全市法院多年来最大规模的人民陪审工作专题调研。他先后组织召开了9个人民陪审工作座谈会,深入7个法院开展实地调研,向全国7个人民陪审工作先进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高级法院开展电话调研,向法官、人民陪审员、当事人和律师发放调查问卷339份。
由于各级法院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人民陪审工作台账制度,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很多数据都需要逐件、逐项地翻阅档案资料,查阅《审判志》。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王佳完成了近4万字的调研报告,整理了5000余项基础数据,制作了78张分析图表,为人民陪审工作积累了宝贵的资料文献。
在此基础上,他针对调研发现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他积极与市财政局、市司法局等有关单位调研会商,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与他们交换意见、争取支持。在扎实的调研基础上,他提出了建立人民陪审“3721”工作模式的建议,得到了高院领导的肯定和有关单位的认同,先后就加强人民陪审工作下发四个指导文件,有力推动了北京法院人民陪审工作的发展。北京法院人民陪审员参审率从2010年的33.3%跃升至2012年的72.8%,实现了“两年翻番”的跨越式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推广了北京法院的人民陪审工作经验。
当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陆益龙在民革北京市委提案办理通报会上翻阅着这份人民陪审工作调研报告时,也由衷地感叹:“这份调研报告即使在专业人士看来,也是一份具有极高专业学术水平和较强理论实践意义的不可多得的学术成果。”
在前后共计半年的提案办理期间,他共起草、制定、修改了各类文件、通知、调研、草案、汇报143件,提案办理报告得到了民革北京市委的高度评价,该提案被称为“市高院五年来办理工作的一个成功样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吴在存直言,“一些长期困扰法院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破题攻关。在事关北京法院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课题面前,王佳都是主动请战,高质量地完成了课题攻关任务,表现出了一个年轻人所少有的责任与担当。”
他先后两次承担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当代法治思想的产生、演进及影响研究》和《审判组织设置方式改革研究》的攻关任务,其中正在进行的审判组织设置方式改革项目对北京法院审判工作发展意义深远。
他承担的《司法公信力建设体系的框架性研究》的重点课题,深入分析了司法公信力的生成基础,从司法信用体系和公众信任体系两个层面架构了司法公信力的建设体系,对司法公信力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司法公信力建设的体系架构给出了对策思路,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和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年会中获奖,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他承担的北京市法院重点调研课题《中国法官激励机制研究》,构建了适用于法官的“三角激励模型”,并借此模型对十种激励手段进行了验算,明确了法官激励机制建设的十个方向。研究成果在北京市第22届“丹柯杯”优秀研究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并最终转化为北京法院法官职业激励机制建设的具体举措。
在实干中奉献青春
王佳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双双下岗,父亲还重病缠身。大学的时候,他一直利用课余时间在外做家教凑齐生活费。回忆起那段困难的日子,他笑言他和他的室友也贴过“小广告”推销自己,有几份家教都是通过“小广告”找到的。
生活的不幸,教会了他如何坚强地成长,也教会了他如何感恩。他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审判事业。他把自己年休假,探亲假,甚至婚假都留给了工作,“5加2”、“白加黑”是他工作的常态。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里,每个晚上他几乎都是在法院度过的。工作7年多来,他每年撰写的各类文字材料超过了100万字,平均每个工作日要撰写超过4000字的文字材料。他经常对身边的同志说,“只有你把工作当回事,组织才有可能把你当回事。”
2009年11月,为了组织好雪后的第一场全院活动,他在赶路的时候不慎摔倒,造成了右手腕韧带撕裂。医生为他开出了两周的病假条,并要求他必须打上石膏固定后静养,不能再用右手做包括打字在内的各种运动。对于他来说,右手打上石膏就意味着停止工作。而此时,正值该院启动司法效能建设,争创一流法院最为紧张的关键时刻,他婉言谢绝了医生的要求,不打石膏、坚持工作。由于右手始终处于活动状态,他右手腕的韧带长期没有得到修复,仍时有疼痛。
2013年1月,他被上级领导机关抽调参与一项重要材料的撰写工作,由于时间很紧任务又重,加班加点成为了他工作的常态。然而就在那个时候,她的妻子不幸流产,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一般。医生嘱咐必须卧床休养1个月以上,需要休息和调养,否则将对她的身体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可是父母又不在身边,没有人能够照顾他的妻子。一边是需要人照顾的妻子,一边是片刻耽误不得的工作任务,王佳陷入了从未有过的挣扎之中,他心急如焚。而每当想起他虚弱的妻子,他内心的痛苦无法言语。
他的妻子敏感地发现了他内心的纠结,不断地鼓励他,“我这边你放心吧,我自己可以照顾自己的!上级领导抽调你去工作,是对你的信任,对人民法院干部的信任,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掉链子,不能给法院丢脸!”两个人就这样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没有将家庭的困难向上级领导诉说,而是自己想方设法地克服。为此,他每天5点半就要起床,先给妻子做完一天的早餐和午餐再去上班。每天晚上回家后,他给妻子做完晚餐并收拾完家务后还要继续加班撰写材料,经常要工作到深夜,每天休息的时候只有两三个小时。那段时间在外人看来是极为辛苦的时期,可在他们两人的眼里,这患难与共的日子却也是最甜蜜幸福的日子。
作为一名年轻人,他善于带动身边年轻干警,积极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成为了广大年轻干警的典型代表。作为一名年轻的党代表,他积极建言、认真履职,在列席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分组讨论期间,列席他们小组参加讨论的市委领导点名让王佳谈谈自己的想法。他向领导和代表介绍了北京法院工作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十八大精神谈了自己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前景,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代表们的高度评价,认为他展现了一线年轻代表的朝气活力。在小组讨论《全会决议》的讨论稿时,他大胆地提出了是否可以在决议中增加有关“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表述,以呼应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法治建设的重大部署,得到了市委领导的肯定,《全会决议》最终采纳了他的修改建议。
王佳对工作和生活的执着,在中国政法大学读书时就体现了出来。大学时候,他是几个学生社团的负责人,还担任了班长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他们班级制定《班级章程》、举办系列讲座、开办模拟法庭、出版班报《争鸣》,成为了法大校园里小有名气的优秀班集体,受到了学校的表彰。很多同学开玩笑说他一定是精力过剩,他自己笑言“那样活得充实”。
这种执着还体现在了他对辩论的执着。在法学院校,辩论有着独特的影响力,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与辩论结缘。他对辩论也有着特殊的情节。刚进入大学不久,他就在新生辩论赛中崭露头角。没过多久,学校选拔优秀辩手征战第三届全国大专辩论会。通过几轮严格的一对一实战辩论,他被选拔进入了校辩论队,刚刚大一的他成为了校辩论队最年轻的辩手之一。那一年他们在第三届全国大专辩论会上获得了第三名。
虽然那个时候他还只是替补队员,但是看着师兄师姐们在全国大专辩论会的赛场上叱咤风云,他仍然心潮澎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很快从一名校辩论队的“一年级辩手”,成长为校辩论队的队长、教练以及校辩论社“光政辩协”的总教练,多次代表学校在重大辩论活动中获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辩手。
他对辩论的热情,使他直到工作以后很多年,他还经常回母校指导辩论。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的王广,是他曾经带过的辩手,在聊起王佳时,他这样评价道,“在师弟师妹们的眼中,他既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辩手,又是一个低调内敛的师兄,他对辩论义无反顾的执着和儒雅大气的辩风,影响了法大几代辩手。”
生活中的王佳是一个活泼开朗、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他喜欢踢球、喜欢看书、喜欢写作。很多身边的同事只知道他爱好写作,却并不知道他曾经是和韩寒、郭敬明同一时代的“新概念作家”,曾在高中时参加过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二等奖。回忆起那个疯狂追捧“新概念”的年代,他觉得自己青涩却又活得自由,这段经历使他养成了不断写作的兴趣和习惯。
他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他曾代表全区政法系统在全市政法系统礼仪风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在全区青年公务员风采大赛中获得了第二名,他还带领法院年轻干警在奥运啦啦队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他对生活的热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习总书记“实干兴邦”的号召,对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就要脚踏实地地走好“实干成才”的第一步。只有当无数的年轻人迈出这“实干成才”的第一步,才能汇聚起“实干兴邦”的源源动力。越来越多的像王佳法官这样有追求、有信仰、有敬畏、有担当的年轻人,正在“实干成才”的道路上努力奋斗,追逐着他们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20:32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主要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