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峥
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制片人
王峥,女,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制片人。
寻求机会
理想与现实,悲观者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上,聪明的人却总在默默寻找其间的契合点。2000年底,台里交给她创办《艺术人生》的任务,王峥终于找到了实践理想的机会。
当时,在一般人眼里,这是一档很容易获得收视率的节目,因为明星的脸就是栏目耀眼的招牌和成功的保障。但倔强的王峥坚持要以纪录片的理念来创作文艺,她不能也不愿意重复别人。
“这是一个不太令人满意的娱乐界,精神的魅力在娱乐界几乎将近荡然无存,时尚消解了太多的精神危机,一切情感演变为廉价的消费品。而最令人担忧的是,太少的声音在质疑,艺人们乃至媒介中人努力在适应着非此即彼的克隆栏目……”
接了无数个电话,审看完当晚要播的节目,王峥总算有时间坐下来和我们聊。最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她右侧耳边垂下的那缕焗成火红色的头发,它比所有的头发都要长,在中规中矩的头发间格外醒目,让人感觉到一股叛逆的力量。
王峥说话很轻,语速极快,语锋锐利。我们很努力地倾听着,因为这样的声音不常有。
节目开播
2000年12月22日晚9点,当观众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视,拿着遥控器开始搜索时,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锁定在CCTV-3 上。
当晚,《艺术人生》如期开播,第一期采访的嘉宾是童安格
这个安静而大气的节目给人的感觉太不同以往了,在这里,你既看不到热闹的花絮场面,也没有媚俗的搞笑设计,这个节目所发出的声音清新而恬静,但却恬静得让人无法过目即忘。它以平视的角度,真诚的交流,跌宕起伏的环节设计,真实记录了嘉宾在不同人生状态下的心路历程,不同的观众,在嘉宾经历中收获着不同的人生感悟。
这一切,王峥并不知道。劳累了那么长的时间,节目安然播出,困顿的她只盼着当晚睡上一个安生觉。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她被响个不停的电话给吵醒了。
“火啦!你们的节目火啦!昨晚的收视率排在整个三套的第二名……”话筒里,清晰地传来了文艺中心戏曲音乐部主任也是《艺术人生》总监制孟欣喜悦的声音。
事后,面对不同媒体的采访,王峥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艺术人生》没有成长期,它从一开播就直接进入了成熟期。
回首过往
一年多过去,回首来时路,她和她的同事们的确有资本这么说——
《艺术人生》播出后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窜红……
收视率位于CCTV-3榜首,高居不下……
所有的嘉宾在《艺术人生》的演播现场“哭”并快乐着……
观众们的来信如出一辙般地相同:每个周末我们守候在电视机前只为了等待《艺术人生》的播出……
我们应该感谢王峥性格中的那份倔强,如果不是当年坚持自己的个性,可能电视屏幕上多出的只是又一个克隆产品。当别人问起她怕不怕自己的节目被克隆时,王峥自信地说,不怕,因为没人能够像他们这样去做一个节目,“我们的《艺术人生》是独一无二,我们请最大的腕最重要的人物,却是做出他们内心深处最打动人的经历和情感。”
出版图书
年轻队伍
王峥的年轻已经让人惊讶,当得知只有十个人来做《艺术人生》并且这十个人都非常年轻时,我们感到了更大的惊奇。“我们的队伍一定年轻,要犀利,要有责任感。”王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艺术人生》的确年轻:九个人,分别是1个主持人,3个编导制片统筹4个,加上王峥,平均年龄不到30岁。王峥是怎样领导着这个年轻的团体来实现她的“以人文关怀关注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重大事件,以强大的制作班底制作完美节目”的呢?
统筹邵小武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前不久,栏目组要录制一期关于著名导演谢晋的节目,征集现场观众的信息发出后,没想到全国各地谢晋的影迷太多了,组里不得不对要求参与的观众进行严格限制,原则上不考虑外地的。但山西一位观众三番五次打来电话,再三申请,最后剧组不忍心还是同意了。
现场录制这天,这位山西观众来了,还带来了她不到十岁的儿子,她想让儿子也见识见识,没想到,台门口的警卫把孩子给拦在了门外。因为,孩子也得要入场券。开场的时间眼看着就要到了,焦急的母亲无论如何哀求,门口的士兵丝毫没有通融的余地。栏目组的工作人员也一筹莫展,因为他们手上也没有多余的入场券。
这时,母亲采取了一个让在场每个人都难以理解的行动。她对自己的儿子叮嘱道:孩子,你一定要呆在这儿等我,等妈妈参加完节目就来接你。说完,这位忠实的影迷竟然暂时忘却了自己母亲的身份,径自兴冲冲地往里走了。
“我能理解一个影迷对心中偶像的崇拜心理,但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当影迷的身份和母亲的角色产生冲突时,她竟然选择的是后者。”邵晓武当时就在现场,感动之余,他一次次地代替那位母亲回到台门口张望,看看不谙世事的孩子是否依然还在,也正是他,最后终于为孩子找来了一张宝贵的入场券--这张票,是有人因故不能前来而多出来的。他说这位母亲让他印象太深刻了,同时,也让他再一次深深地意识到,面对观众的这份厚爱,他和他的同事们无法不努力做出一期期更加优秀的节目。
其实,不止一个编导遇到过这样的故事,在录制现场,在与嘉宾零距离采访接触的过程中,《艺术人生》年轻的工作人员一次次被他们的嘉宾所感动而掉泪,为“老艺术家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所折服。随便问起这些编导,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个感人的故事。
因为感动和热爱,这群年轻人聚集在王峥麾下,实践着他们共同的理想——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
相关评价
将来有一天,普通的人也能走到《艺术人生》的台前,成为嘉宾,你信不信?
在《艺术人生》的宣传册上,我们看到了它的核心理念--正直品质、极端制作。对这段话,王峥的解释是把每位嘉宾的内心世界挖掘到极致、把节目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把每一个故事做到极致。王峥说今后的《艺术人生》将更注重人生故事性,有一个想法就是将来尝试做普通人物而不是大腕的艺术人生,把故事做到极致,通过追故事来做品牌。
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我们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艺术人生》的座右铭,依然还能感受到这个节目所提倡的那份浓厚的人文关怀。这样的关怀体现在他们对真实、善良、美丽持之以恒的追求和呈现,体现在他们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窗,体现在他们创造的“让荣耀回归平凡,让平易沟通尊贵”的人格境界,在这里,每个生命的个体都是平等而尊严的,为了这份尊严,王峥和她的同事们甚至不惜去做一些崭新的尝试。这样的尝试,也许意味着风险——
细心的观众也许已经发现,《艺术人生》关注面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演艺界,张海迪余秋雨杨丽萍马兰……一个个并不是明星的名字陆陆续续在这里出现,《艺术人生》把目光投向了演艺界之外的文学舞蹈戏曲色彩斑斓的艺术门类。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会看到如我们一般普通平凡的人登上了《艺术人生》的舞台。
在王峥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墙上挂了一块大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选题策划近期工作计划,甚至周末都排上了。“我们这里基本上没有星期六、星期天。”不仅王峥,编导们也这样告诉我们,但他们的神情里没有一丝抱怨。
《艺术人生》的制作非常紧张,每一个选题仅前期筹备最起码要半个多月,先约嘉宾,再近距离地采访和了解嘉宾,而且还要把与嘉宾有关的人都要采访到,一个个感人的细节就这样被挖掘出来。所以几乎每一个到《艺术人生》做客的嘉宾都会泪流满面,上海《文汇报》上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是什么让明星泪流满面》,为什么?王峥说得很简单,“流泪不是目的,我们要的是真情。如果在你面前突然出现人生中最难忘记的人和最难忘记的一幕,相信你也会流泪的。”
娱乐不是没有思想,没有文化,把严肃的思想在一个很火的文艺节目里做,而且要做到极致,这就是王峥。
“我们一直在努力,每一期都在微调,我要求我的编导先做一个好人,再做一个有创新的人。”王峥说这话的时候,很轻但很坚定。
一个不屈不挠的人,这是几乎所有接触过王峥的人,对她的一致评价。
参考资料
CCTV-综艺频道-艺术人生.中央电视台官网 央视国际.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18:43
目录
概述
寻求机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