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书(1912年6月26日—1994年6月18日),女,湖北武昌人,核物理学家,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研究员,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
人物生平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殷实的诗书之家,不久,阖家迁居北京。她自幼体弱多病,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时曾两次因病休学一年。
1930年,王承书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在该班13个入学新生中,她是唯一的女性。
1934年,王承书从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该班13个仅毕业了4名学生,王承书名列榜首,并获得金钥匙奖。本科毕业后继续在该校攻读研究生。
1936年,王承书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担任燕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至1937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承书离开北京,辗转于南京、武昌、桂林、贵阳等地。
1941年,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基金会接受了王承书的申请,同年8月王承书到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物理学家
乌伦贝克(Uhlenbeck, George Eugene)。在美国期间,王承书与导师乌伦贝克合作完成了多篇有关稀薄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重要论文。
1944年,王承书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之后在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至1956年)。
1945年9月—1946年6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工作。
1946年,王承书担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研究员。
1948年9月—1949年6月,再次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王承书坚定地表示要亲自参加到创造科研条件的行列中,为了避免美国政府的检查,在回国前她就将有关书刊和资料分成300多个邮包,从美国陆续寄往北京。
1956年,王承书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至1958年)。
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王承书被调到该室从事理论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热核聚变研究室副主任(至1960年)。
1959年,王承书被派往苏联原子能研究所实习3个月。
1961年,王承书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室研究员、副主任(至1964年)。同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
1964年,王承书担任华北605所研究员、副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研究员、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大型气体扩散机总设计师(至1978年)。
1978年,王承书担任核工业部研究员,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高级顾问,“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离心和激光分离铀同位素两个专家组组长,兼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和大连工学院物理系教授(至1994年)。
1980年,王承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承书在美国期间主要从事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研究。1948年王承书发现了查普曼和T. G. 考林(Cowling)的力学经典著作《非均匀气体的数学理论》(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Non-Uniform Gases)一书的第1版中关于伯纳特结果的重要错误,之后她发表了多篇处于当时这一领域世界前沿的重要论文。她第一个发现求解玻尔兹曼方程的本征值理论,提出适用于多原子气体的推广的玻尔兹曼方程,即“WCV”方程。
1958年春,近代物理研究所里给王承书分配了8名北京大学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求给他们讲授铀同位素分离理论课程。她参考美国学者K. 柯恩(Cohen)的理论著作,边学边讲,并经常告诫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她在中国开创了受控核聚变反应和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并为其发展打下基础。
1961年后,王承书隐姓埋名到原子能研究所,改做铀同位素分离工作,解决了净化级联计算、级联的定态和动态计算等重大课题。
1964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大型扩散机的任务,王承书接受了总设计师的重任,并亲自参加物理参数的选择工作。这是完全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扩散机,周恩来总理曾两次指示要抓紧研制定型。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直到70年代后期该机才设计定型。
王承书,张文裕.Automatic continuous records of the atmospheric potential gradient.(大学毕业论文)物理学报, 1934,Ⅰ,2.
王承书.Automatic continuous records of the atmospheric dust content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weather. (硕士论文)1936.
王承书,张文裕.Analysis of beta disintegration data. Part Ⅰ,the sargent curve and the Fermi and K. U. theories of beta-radioactivity.科学记录,1942,Ⅰ,98.
王承书,张文裕.Analysis of beta disintegration and the complexity of atomic nuclei.科学记录,1942,Ⅰ,103.
C. S. Wang Chang (王承书).The quantum theory of the second virial coefficient of the diatomic gas.(博士论文)Michigan Vniv. Ann. Arbor,1944.
C. S. Wang Chang & G. E. Uhlenbeck. On the transport phenomena in rarefied gases. Univ. of Michigan, 1948.1970年正式刊出于Studie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V. 5.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C. S. Wang Chang. On the dispersion of sound in helium. Univ. of Michigan, 1948. 1970年正式刊出于Studie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V. 5.(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C. S. Wang Chang. On the theory of the thickness of weak shock waves.Univ. of Michigan, 1948. 1970年正式刊出于Studie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V. 5.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C. S. Wang Chang and Falkaff. On the continuous gamma-radiation accompanying the beta-decay of nuclei. Physical Review, 1949, 76:364.
C. S. Wang Chang and G. E. Uhlenbeck. Transport phenomena in very dilute gases Ⅰ.Univ. of Michigan Report,1949.
C. S. Wang Chang and G. E. Uhlenbeck. Transport phenomena in very dilute gases Ⅱ.Univ. of Michigan Report,1950.
C. S. Wang Chang and G. E. Uhlenbeck. Transport phenomena in polyatomic molecules. Univ. of Michigan Publication, CM-681,1951.
C. S. Wang Chang,G. E. Uhlenbeck and J. de Boer. The heat conductivity and viscosity of polyatomic gases, 1951.1964年正式刊出于Studie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V. 2.
C. S. Wang Chang and G. E. Uhlenbeck. On the propagation of sound in monatomic gases. Univ. of Michigan, 1952.1970年正式刊出于Studie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V. 5.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G. E. Uhlenbeck and C. S. Wang Chang. Is there a neutral μ-meson?Physical Review (L), 1952,85:684.
C. S. Wang Chang and G. E. Uhlenbeck. The heat transport between two parallel plates as function of the Knudsen number Project M999. Eng. Res. Inst. , Univ. of Mich.,1953.
C. S. Wang Chang and G. E. Uhlenbeck. The Couettee flow between two parallel plates as function of the Knudsen number. Project M999, Eng. Res. Inst. Univ. of Mich.,1954.
C. S. Wang Chang and G. E. Uhlenbeck. The kinetic theory of a gas in alternating outside force field:a generalization of the Rayleigh problem. Univ. of Michigan, 1956.1970年正式刊出于Studie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V. 5.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C. S. Wang Chang and G. E. Vhlenbeck. On the behavior of a gas near a wall, a problem of Kramer's. Univ. of Michigan, 2457-1-T.1956.
王承书, 钱皋韵.净化级联的计算和试验.1962.
王承书, 俞沛增, 段存华等.504厂级联9批启动方案计算.1963.
王承书. 级联双股流的控制问题.1964.1.
王承书, 段存华, 黄更生等. 扩散级联经济性的分析研究.1976.
王承书, 段存华. 浓缩铀的生产与发展.1980.2.
人才培养
1956年,王承书回国后,被安排在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工作,兼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讲授《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王承书在担负组织领导工作的同时,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亲自讲课,亲自探讨。
1978年,王承书调部直属机关从事组织、领导科研生产和培养人才的工作。她经常下工厂和科研单位,深入实际,掌握情况,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了关于中国扩散级联的经济性分析报告。
王承书审阅的论文一般都要进行多次修改。有个研究生在计算激光法中某流体问题时,所采用的速度大得出乎现实可能,她当即提出严肃批评,认为这不是一般的疏忽,而是缺乏物理头脑。
荣誉表彰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任职
王承书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后,王承书先后担任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同位素分离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和第二届名誉理事长。
出版图书
个人生活
1939年,王承书在昆明与从英国学成回国的
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张文裕结婚。婚后她的抱负丝毫未减,在张文裕的积极支持和她自己的努力追求下,1941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巴尔博奖学金破例地接收了一个已婚妇女的申请。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撤走专家,中国第一个分离铀同位素用的气体扩散工厂面临严峻的形势。王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毅然接受自己从未搞过的铀同位素分离工作。从此,王承书的名字在中国物理界悄然无声地消失了。与吴征铠、钱皋韵一起,开始了她后半生的默默工作。数十年来,王承书同广大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一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她把自己外出办事的出差补助费、各种奖励和稿费全部捐献给单位购买书籍和文具用品,捐献给中国核学会铀同位素分离分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为了弥补办公费用的不足,她自己花钱买了大量纸张供理论工作人员使用。
王承书的母亲何世璜是何园主人何维键的孙女,何声灏的女儿。丈夫
张文裕。
人物评价
王承书为中国第一座铀浓缩气体扩散工厂分批启动作出重要贡献。为中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评)
王承书回国后,从事铀同位素分离工作,为中国铀同位素分离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培育了一支理论研究队伍。在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装料工作中做出了贡献,在研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时,隐姓埋名一直到去世。(《现代物理知识》评)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