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民,男,1956年生,吉林梨树人,医学博士、中共党员,
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82年于
中国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医学硕士学位(大连医科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师从裴德凯和韩济生教授);199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北京医科大学与德国慕尼黑大学联合培养4年,师从韩济生教授和 Volker Hollt教授)。从1993起,先后任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及卫生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等职。2003年底调至
首都医科大学。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教育部“神经变性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长及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医学远程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等职;现任《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主编,《Neuroscience Bulletin》、《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和《生命科学》杂志副主编,《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进展》、《生理学报》和《应用生理学杂志》等杂志常务编委或编委。
自1985年以来主要从事针刺镇痛、阿片肽和抗阿片肽基因调控的机制、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等研究。1993年以来先后主持部委级以上科研项目18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36篇,被引用268次);主编专著4部,参编专著6部;研究成果获部级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国际专利申请号1项,国内专利1项和专利申请号1项。已培养毕业硕士9名、博士18名、博士后4名。曾先后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和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任客座研究员或访问科学家,进行合作科研。1993年获“首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1994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8年获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奖;1998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入选北京市教委“帕金森病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2006年获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任国家973、863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有关“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基础”研究的负责人,现任973计划“神经变性病的机制和防治的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中药雷公藤单体(T10)的神经营养和保护作用,已获发明专利【(2003年6月获专利证书,专利号:ZL 00 1 07779.1)《雷公藤属植物提取物在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用途》】;(2)首次在国际上报导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动物具有治疗作用,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了研究;上述这两项研究具有自己的研究优势和特色,具有自我知识产权,是祖国传统中医药学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很好地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治疗理念推向世界。(3)已建立完备的干细胞培养和鉴定技术,开展了神经、骨髓间充质、肌肉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体外研究,以及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模型的研究;(4)已建立双基因治疗模式。这些具有原创性的工作已在国际知名杂志Neurobiology of Disease,Experimental Neurology,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等发表18篇SCI收录原著论文, 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多年的研究,已建立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平台,培养出一支训练有素的科研团队。
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晓民等人公款旅游。2013年,经王晓民同意,该校科技处组织相关学院、附属医院、临床研究所及有关部门科研管理人员共计112人赴贵阳市召开研讨会,会后组织部分参会人员游览景区。王晓民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