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中,男,1963年12月生,本科学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二级岗)、博士导师,旱区寒区水工程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水工程安全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杂志主编,《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编委,陕西省“三秦人才”,全国优秀力学教师,陕西省力学结构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
1986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水利系,同年留校任教迄今,1997年12月晋升教授,2003年6月被聘为水利水电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曾任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曾分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科研与生产)。
兼
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生态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城乡供水协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水力发电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水工金属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特聘专家、
国家科技奖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信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优秀科技期刊评审专家、国家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教育部科技奖评审专家、陕西省重点水利工程设计审查专家、陕西省水利行业高级职称评委。
主要从事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攻方向为旱区寒区水工程安全(包括水工钢闸门结构非线性数值分析;旱寒区水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控)。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型水工弧门树状柱动力失稳机制及结构优化研究”、“冻土水热力三场动态耦合的衬砌渠道冻胀破坏模型研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寒区供水渠道低温输水与冬季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村小水电新型水工结构和降损技术研究”等国家级课题,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水利部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纵向项目20余项。主持完成陕西石门水库、西郊水库、冯家山水库、王家崖水库、石头河水库、青海黑泉水库、引红济石、引汉济渭、蜀河电站、文泾电站等30余项大中型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与结构分析项目及100余项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大坝的结构分析及水库大坝设计、安全评价等工作。
以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在ASCE的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Journal of Irrigation & Drainage Engineering及我国《水利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工程力学》、《水力发电学报》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100余篇被SCI及EI收录,申报及获批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水工钢闸门结构非线性分析理论与方法》、《渠道衬砌冻胀破坏力学模型及防冻胀结构》等学术专著9部。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取得了以下成果:①建立了钢闸门面板弹塑性极限承载力的非线性力学模型,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揭示了钢闸门面板弹塑性承载机理,证明了1976年河海大学原型试验成果的合理性及准确性,给出了理论解析解,为规范修订提供理论依据;②建立了复杂截面深梁横力弯曲的力学模型,揭示了薄壁深梁弯剪耦合变形机理,给出了各种复杂截面、不同荷载、不同支承方式及不同跨高比时,深梁应力、变形的解析计算方法;并提出了梁临界跨高比的新概念,既丰富了著名力学家S.Timoshenko深梁理论,为修订深孔钢闸门设计规范提供了理论基础;③提出了大型弧形钢闸门空间树形结构,依据弹性结构动力稳定性及结构优化理论研究证实了其优越性,提出了弧形钢闸门空间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方法;承担水工钢闸门设计规范的结构计算章节编写,弧形钢闸门主框架单位刚度比的研究成果被规范采用,首先将深孔弧门支臂布置优化与截面优化统一起来,开发了应用软件;④建立了砼衬砌渠道冻胀破坏力学模型,建立冻土与建筑物相互作用的水热力三场耦合力学模型,通过力学分析及数值模拟揭示了渠道冻胀的应力场及变形规律;提出了三种新型抗冻胀技术––设置不同纵缝、“适变断面”和双层薄膜防渗衬砌,提出了求解渠道衬砌板内力以及渠道抗冻胀破坏验算等一系列计算方法;通过试验证明了冻土属横观各向同性材料,首次将应变片用于冻土力学测试之中;⑤提出了各种断面河渠一系列简捷、准确、通用的水力计算解析计算公式,为水工设计提供了准捷方法;不少成果被行业规范或规划教材采用。
主编《水工钢结构》、《材料力学》、《结构稳定理论》等规划教材3部,获得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及省部级水利科技进步奖3项,主持的“农业工程类力学结构系列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及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