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公(1912~1991年),男,江苏昆山人,著名中医内科专家。禀承家学,自幼从父王慰伯学医,1937年来沪开业,以“王氏内科”名扬上海。
人物简介
王正公,字正斋,1912丰出生于江苏昆山三代中医世家。自幼师从其父王慰伯,其后行医60余载,驰名沪上。主要著作有《哮喘与慢支的防治和康复》、《正斋医稿》等。发表“宣肺透邪法治疗青少年哮喘的体会”、“哮喘的临床研究”、“老羊慢性支气管炎证治”、“慢支并发肺心病的防治”等学求论文七十余篇。
1946年被选为
上海神州医学会常务理事。1953年起任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兼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1956年后历任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学术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学院、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南市区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南市区主任委员等职。1960年代表上海农工民主党赴京参加中央召开的“神仙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邓小平的接见。1989年被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1990年为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经验验方
二虫止嗽散
组成:僵蚕9g蝉衣3g荆芥6g防风6g甘草3g桔梗3g白前9g百部9g紫菀9g陈皮6g。
加减:风寒偏盛者,加桂枝、
苏叶、细辛;风热偏盛者加牛蒡子、前胡、黄芩、石膏;痰湿偏盛者,加半夏、茯苓。
按:本方由《医学心悟》止嗽散加僵蚕、
蝉衣、防风三味组成,增强了原方的宣肺透邪、祛痰解痉之功。
加味小青龙汤
组成:炙麻黄5~9g桂枝5~9g细辛3g干姜3~5g姜半夏9g白前9g白芍9g陈皮6g五味子4g生甘草5g大枣6枚。
主治:内有痰饮,外感风寒之咳嗽喘促,背部寒冷者。
加减:喘急汗出,气促不相续者,加党参10~15g熟附子6~9g
磁石20g热甚者加生石膏20g。
按:本方系《伤寒论》
小青龙汤化裁而来,适用于哮喘、慢支发作期的寒饮重症。
新加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9~15g桂枝6~9g苍术9g甘草5g姜半夏9g陈皮6~9g当归6~9g白芥子6~9g干姜3~5g。
主治:寒饮痰湿内盛之咳喘。
加减:喘息严重者麻黄6~9g杏仁9g苏子9g。
按:本方乃《金匮》苓桂术甘汤加味,增强了温阳化饮,燥湿祛痰的功效。
新加旋覆代赭汤
组成:旋覆花9g煅代赭石15~20g党参9~12g茯苓9~12g半夏9g
陈皮6g紫菀9g百部9g炙甘草6g生姜3~5g大枣6枚。
主治:痰饮咳喘日久,土虚木旺,木旺侮金者。
加减:有热象者去生姜,加芦根、竹茹;痰多沫者加白芥子;便秘者加火麻仁。
按:本方系《伤寒论》旋覆代赭汤加味,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
加味都气丸
组成:熟地9~15g山茱萸肉9g山药9g泽泻9g茯苓10~15g五味子3~5g巴戟肉9g仙灵脾9g菟丝子9g枸杞子9g僵蚕9g丹参9g。
主治:慢支、哮喘缓解期肺肾气衰,摄纳无权者。
加减:肾阳虚显著者,加附子、肉桂;便秘者,加当归、甜苁蓉;便溏者加补骨脂;尿频者加
桑螵蛸。
按:本方系《医宗己任编》都气丸中加入温补肾阳之品,具有
补肾纳气,并调阴阳之功。适用于哮喘缓解期调摄。
从医医案
寒喘心肾并损
蒋××,女,70岁。初诊:1981年7月29日。
主诉:患者于1950年秋起伤风感冒,过早应用寒凉润肺之剂,邪未透达,咳嗽迁延不止,逐步形成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肺源性心脏病。平时咳嗽咯痰不利,行动气急,每交暑令则喘咳大发。今年7月中旬发作,较去年提前3天。
诊查:诊脉沉弦数,舌质淡,口唇色褐,咳嗽汗多,通宵端坐,痰多白沫,或如鱼冻,口淡不渴。
辨证:证系久咳损肺,
肺损累及心肾,心气虚则血行凝泣,肾阳衰则水饮不化,上射于肺,阻肺气之下降,是以喘闭不通。
治法:证情危笃,亟予益阳温阳以化寒饮,豁痰解痉以平喘急。
处方:熟附子9g党参15g桂枝9g细辛5g僵蚕9g地龙9g茯苓9g甘草4g麦冬9g干姜3g五味子4g半夏9g磁石20g。
复诊:上方药连服21剂,证情续有进步,前方增用熟地、
丹参、当归、黄芪、
淮小麦、玉竹,气血并调;除细辛、干姜,熟附块改为5g
继续调治,交冬进服膏滋。
翌年夏令喘咳虽有小发,其势大减。随访三年,病情缓解,能从事轻便家务劳动。
按:大凡痰饮喘咳之证,一般夏令小康,冬季发病。本例暑令发作,其势甚剧。医者因天气炎热,发作时汗多气促而频投清润,但药频服而咳愈甚。《杏轩医案辑录》有案和此例极相似。兹摘录案语警句于下: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此致病之大端,医者只有天时之气热,不识人身之脏寒……盖肺为娇脏,性虽畏热,然犹畏寒,金被火刑固为咳,金寒水冷亦为咳。此则久咳,心肺元气之损伤已极,寒饮之潜伏弥深,暑令阳气蒸发,内伏之寒饮欲化,由新凉引动而发。即《金匮》留饮、伏饮之证。《杏轩医案》用温肺汤,此例用参附合
小青龙汤得效。
风温案
顾××,男,23岁。
诊查:温邪外侵,由肺及胃,壮热8日,有汗不解,口渴引饮。唇红便秘,
咳嗽痰多。脉象滑数,舌红苔黄。
辨证:无形之温热与有形之痰浊互阻上焦,病势方张。
治法;姑拟清温泄热,肃肺涤痰,太阴阳明并治。
处方:生石膏30g知母10g前胡10g
大力子10g蝉衣3g桑叶6g连翘10g象贝10g瓜蒌皮10g银花10g竹叶10g花粉15g
鲜芦根1尺,3帖。药后第3天热退证除。
按:本例风温热聚太阴、阳明,证现烦躁口渴引饮,痰多咳逆,虽大便秘结,但无唇焦齿燥、矢气、谵语等阳明腑实证候,其邪热尚在肺胃之分。故方取白虎汤合银翘散加减以清泄肺胃,使之不致化燥传营。这符合《伤寒论》阳明经证的治法。
名医医话
旋覆代赭汤是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主治汗、吐、下后表已解而中气受伤,痰湿不化,
胃气因虚而上逆,以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之证。方中以旋覆花之下气涤痰,代赭石之重镇降逆为主药,佐党参、甘草益气养胃,半夏、生姜化痰降逆,大枣调脾胃益中气。此方不仅应用外感热病后痰浊中阻,虚气上逆之症,内伤杂病中如反胃呕吐、呃逆、脘痛、痞胀、噫气、痰饮、哮喘、梅核气等症,由于中气虚弱,痰湿偏胜,肝气上逆者,随证加减使用,亦多有效。此外,如肝气肝阳并亢的高血压、眩晕、胸胁痛、心悸怔惊等症;肝气入络而致腰痛不能俯仰;吐血、衄血而见肝经气火上逆者,以及妊娠呕吐,余常选用旋覆花、代赭石二味为主,辨证施治,每获良效。具体加减运用简述于下。 (一)肠胃道疾病如溃疡病、
神经性胃痛、
胃神经官能症、胃扩张、
幽门痉挛等症,其病机如由脾胃中气虚衰,
痰湿内阻,肝气上逆者,每多有噫气、腹胀、脘痛、呕恶等症候。如见畏寒便溏纳减、苔白腻、脉濡软、气短、乏力者,可在本方中加入白术、桂枝,如见水饮上逆、泛吐清水痰涎者,再加吴茱萸、茯苓、泽泻;如见苔黄舌质红,口苦脉弦等偏热证候者,加左金丸、瓜蒌、竹茹,就是旋覆代赭汤合
小陷胸汤之意。如辨证系
胃阴不足,肝气有余者,脉多弦细,舌质多红而少苔,可于本方中除去姜,加
石斛、麦冬、料豆、白芍等养胃阴柔肝降逆;若兼见大便干结成粒状,2、3日或4、5日才得一行,此乃血虚肠燥,可加入生当归、生赤芍、火麻仁、瓜蒌仁等养血润肠,不宜用苦寒攻下之剂,以图一时之快,而使阴液更耗。
(二)老年慢性痰饮,哮喘之症,每多脾胃中气素虚,痰湿内胜,如辨证兼见肝气偏亢,肺失清肃,余常以苏子降气汤与本方同用,以臻益气平喘降逆化痰之功。
(三)梅核气多由肝气偏亢,痰湿内停所致,可用本方加入苏梗、川厚朴、陈皮、茯苓;其证也有肝阴虚而肝气有余者,则于本方除生姜、半夏,加入石斛、白芍、
料豆、
蒺藜、竹茹、佛手等药。
(四)头胀、头痛、眩晕、耳鸣等症,辨证如系肝气挟肝阳并亢,余每在滋阴柔肝潜阳药中,参用旋覆花、代赭石二味。如兼噫气上逆者用之更验。高血压而兼见上述症状者,亦可在平肝潜阳药中,加入代赭石、牛膝,以收镇逆潜降之功。
耳源性眩晕,余亦常用代赭石配伍蒺藜、料豆衣、磁石、杞子、
珍珠母等,如有痰热见证者配合温胆汤施治,每获良效。
(五)吐血、咳血、衄血,每因肝经气火上升而络损血溢不复,其症多见胸胁引痛,面红火升、烦躁易怒,不寐心悸,脉形弦细而数,舌质偏红,可用旋覆花、代赭石二味配合生地、芍药、旱莲草、茜草、女贞子、藕节、茅根滋肾涵肝、清肺宁络、化瘀止血之品。正如朱丹溪氏所说:“上升之气都从肝出。”盖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止血当先顺气,顺气当先镇降肝气之冲逆,旋覆花、代赭石能下气镇逆平肝止血,其所以为治血症之要药,其理即在此。
(六)心悸怔忡不寐等症,如由于心阴不足、肝气肝阳两亢者,余常用甘麦大枣汤,或补心丹中加入旋覆、代赭二味,如证见心气心阳衰而冲气上逆者,则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中参用旋覆代赭汤,药后如见矢气频转,则症状每亦随之缓解。
(七)
妊娠呕吐不止,常于养血安胎和胃之剂中加入旋覆花、代赭石,以镇逆止吐,偏于热者再加黄芩、竹茹,偏于寒者加桂枝、生姜。按方书所载,妊娠忌用赭石,而赭石虽属镇降之品,其作用在于平肝气之冲逆,于胎胞无损,且具有补血作用。
(八)病后或高年呃逆不止,每见
气阴两虚,胃气因虚而上逆,余每用旋覆花、代赭石二味加入党参、石斛、白芍、甘草、刀豆、柿蒂等药中。如见胃气虚而挟有痰湿者,则用旋覆代赭汤加刀豆、柿蒂、茯苓、陈皮、枳壳等,偏于寒者再加丁香、桂枝,偏于热者再加左金丸、竹茹。
(九)
慢性肝炎如见噫气胁痛之证,可于调摄脾胃疏肝和络活血之剂中加入旋复花、代赭石以治,效果良好。
(十)肝气入络而致突然腰痛不能俯仰转侧,其病机每因肾气本虚,随着咳嗽或丛(坐刂)气后,肝气窜络,如用活血行瘀利气止痛之剂不效,可用旋覆、代赭二味加入枸杞子、
杜仲、川续断、狗脊等补益肝肾,
桃仁、白芥子、当归、赤芍、制乳香没药活血利气,每获效果。
(十一)几点体会:
1、我在内伤杂病中运用旋覆代赭汤及旋覆花、代赭石二药,主要是抓住“肝气上逆”的这一病机,用以镇逆降气,往往肝气下降后,肝阳肝火每亦随之潜降。这点是从“气有余便是火”,“阳从气化”,“气为血帅”等理论中领悟出来的。
2、肝气与肝阳亢逆的成因,虚实都有,虚者每为肾阴不足,或营血亏耗,以致肝失所养、上升。也有因七情所伤、肝郁不畅所致。旋覆花、代赭石能镇逆平肝,药性和平而不伤正,虚症实症都宜,如配合滋肾柔肝,调血和胃之剂,既滋肝肾又降肝逆,起着相辅相成作用。
如由情志所伤,肝失条达而致的肝气上逆,用逍遥丸、四逆散、越鞠丸等效果不显者,可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施治,每能获效。
3、旋覆花、代赭石的剂量,一般旋覆花6g至9g
代赭石30g左右,因赭石质重,剂量过轻则不效。代赭石是否煅用?张锡纯主张生用。也有认为潜降镇逆宜生用,收敛止血宜煅用。余认为无论镇逆或止血都以煅用为好。煅后潜降镇逆作用不减,并且药性易于煎出,药汁比较清,而生赭石药汁混而难吃,故以煅用为宜。
证治经验
辛透疏风
1辛透疏风、清轻泄热治风温
风温虽系感受春令之邪而发,但四季皆有,唯以春冬两季为多。风温之治,辛凉解表乃众所周知,但运用得恰到好处,并非所易。风温之邪由肺表而入,其出亦以从肺卫外达为顺,且风为阳邪,温易化热,故用宣透之品不宜过于辛散;用清热之剂不可过于凉润。偏辛则温易化热,偏凉则邪不得透。王氏认为,叶氏之方清解有余,辛透不足。王氏治疗风温,赏用前胡,认为前胡入肺经,能解表泄风、清热涤痰,无辛散之弊。风温初期透表,每以前胡为君,常于叶氏方中加入前胡、蝉衣、制僵蚕、蒺藜等以宣肺泄风;若恶风头痛、苔白、脉浮等外感证候显著者,则参用栀豉汤加荆芥以透表达邪;甚者不忌麻黄。一旦化热,由肺及胃,则以石膏为君,配合前胡等清泄气分之热。若邪传气分者,重用石膏;邪重热盛,
痰鸣喘息,则以
麻杏石甘汤为主方,佐以清热豁痰之品。麻黄、石膏两味的剂量,当视表邪与里热之轻重而定。其认为:石膏辛甘性寒,既能清温泄热,又能解肌透邪,故用于风温最为适合。若邪热内传心包,神昏谵语,则应辨清风温与湿温。风温内陷,多夹痰内闭,当以涤痰清热为主;湿温神昏多由湿热蒙蔽清窍,则以开窍为主。开窍方中,王氏最赏用万氏牛黄清心丸,因万氏方药简洁,无香窜之品,并用竹沥送服,可奏涤痰开窍之功。
达邪导滞
2.达邪导滞、存阴保液治湿温
湿温虽系外感时令之邪,但必先内蕴湿热。其病机特点,一为湿热交蒸,一为邪滞内阻,临床辨证应分析湿热之偏胜,邪滞之深浅。其论治,以分化湿热、消导肠滞为要。湿不化则温不解,滞不清则邪不撤。此外,更应分辨表里传变、邪正盛衰、宿恙兼病等。王氏在辨滞、导滞方面,尤有深入的研究。在湿温病治疗过程中,又十分重视存阴保液。辨滞:王氏认为,察舌验齿对辨滞的意义尤大。舌苔黄腻厚浊,
口苦气臭,矢气频传,脘腹拒按均为里滞内结之征。若舌干唇焦,必有里滞;唇焦齿板互见,则热极滞甚,将次传营而昏厥。如药后肠滞逐渐下达,则唇红唇焦逐步消退,而且一般都从上唇开始消失,热势亦随之下降。观察大便色泽形态,可知湿热邪滞蕴阻情况以推论病势趋向和转归。湿温轻症或暑湿内阻,大便色泽形态一般无变化,或略有燥结,或色泽始终较深者,治以芳香疏化,即能热解病退;湿温较重者,大便多见溏垢粘腻,色泽深褐,邪热越甚则色泽尤深,质更粘腻而胶着肠壁,中间稀薄者排出,状如便泄,实乃湿滞胶结,治拟泻下导滞。若便泄纯属稀水,日夜频繁,色褐或火黄者,系协热下利,为逆候;若下利不止,津液内夺,势必导致神昏内陷,须先止其利,以固津液,后导其滞。
导滞:王氏治温湿温邪滞,主张趁早攻导肠滞,使湿热之邪无所凭藉,这样既可削弱病势,又可控制出血趋势。早期表邪未达,里滞已结,则用表里双解,一般先用枳实栀子豉汤加槟榔、山楂、神曲;滞甚加大黄、元明粉;若邪已传里,温已化热,证现阳明腑实,则以急下存阴之法;若症已逾旬,粪便粘着肠壁,非攻导之剂所能下之,则用坚肠清热、化滞缓导之法,常用黄连、黄芩、枳实炭、山楂炭、银花、芍药等,旨在使粪便逐渐干燥,分离肠壁。药后若见矢气频传,为肠滞逐步下行之兆;若药后仍无大便,可用猪胆汁或蜜煎导灌肠;若所下不多,切勿躁急,可稍增剂量。若大便稀泄,色褐如水,次数频多,则必须先止其泄。一般先用六一散、赤苓、扁豆衣、白芍炭、方通草等以利小便实大便,甚则参用坚肠清热之剂加炙粟壳以止泄。王氏治疗协热下利,每用熟石膏、生甘草两味,其效甚著。盖熟石膏能清热敛肠,
生甘草能解毒固液,两味协同,具有清热止泄之功。此乃固液止泄,以守为攻之法,旨在保津导滞。在病势鸱张复杂的情况下,能正确掌握,辨证应用可转危为安。其总结导滞经验为:“旬日前可用攻导,旬日后要坚肠清导。攻导宜早,迟则多变;消导宜缓,峻则不去。”
存阴保液、回阳固脱:王氏对湿温病各个阶段都非常重视阴液之保存。其早期应用达邪导滞法,旨在减少阴液之耗失。热盛极期,唇燥舌绛,劫津化燥,每用大剂三鲜、五汁、增液汤等救治,另以石斛、生地、沙参、芦根、茅根等煎汤代茶,或用西瓜汁、银花露等代茶,日夜频频给服,不得中断。若津液得复,每能出险入夷。若患者素体虚弱,湿温早期发汗过多,后期每易出现亡阳之变,王氏常以独参汤加红枣煎服;甚者加附子、龙骨、牡蛎回阳固脱。尝曰:“温病之亡阳与伤寒不同,多为阴液先耗,阴不敛阳而致阳气续脱,待阳气一回,仍须气阴妆顾耳”。可见,王氏治疗湿温病十分重视保存阴液,固摄阳气。
此外,对湿温病肠出血,王氏亦有独到之经验。凡热盛正气未衰者,每用犀角地黄汤加熟大黄;体虚脉细软者,用
黄连阿胶汤。另用蒲黄、地榆末吞服,每获良效。
名人轶事
沪上名医陈道隆曾为鲁迅先生看过病,每日诊病一二百号,但对后辈从不颐指气使,而是热情扶持,全力提携。有一年,某纱厂老板的家庭教师病倒,因贫困请不起名医,请了初出茅庐的青年医生王正公。老板知道后,恐病情有误,另请了名医陈道隆,陈为病人诊脉后,正要开方,忽见桌旁有一张己经开好的方子,遂问:这方子是谁开的?当被告知实情后,他喜形于色的说:“好,后生可畏,就照他的方子服药,管保会好。”同时退出诊费16块大洋。病人吃了王正公的药,真就好了。事后,王正公得知自己受到陈道隆赞赏,颇为感动,特意与病人一起登门致谢,成为医林一段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