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堂故居,位于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东门里北街,是
清代邯郸最后两名进士之一
王琴堂生前居住地,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约1898年)。
历史沿革
清光绪年间(约1898年),王琴堂故居始建。
1985年,时任邯郸市文化局长徐成俊和时任邯郸市文保所所长陈光唐到王琴堂故居进行考察。
2018年6月,邯郸市完成对王琴堂故居共计32户,50余间房屋的征收补偿腾退任务。
建筑格局
王琴堂故居坐西向东,由四个相互连接又各自独立的院落组成,整个院落南北长50米左右,东西宽约50米。正房西房为明三暗二的五间结构,两侧的耳房是居住的卧室,临街的倒座房,是王琴堂的客厅兼书房。正房院南、北各有一院,也分别对大街开门。正房院的后面,又是一个院子,称为西跨院。整个西院朝东在大街上开有三个街门,路东坐东向西还有个东院。东西两个院子相加,占地约3000平方米。
主要建筑
王琴堂故居正房前廊廊柱上有对联,廊柱、门窗、及檐口、橼头至今仍可见油漆彩画的痕迹,院中有月亮门,将内外宅分隔开。全院的房架子、檩条、柱、柁、槛、橼以及门窗、隔栅墙均为木制,外墙体用青灰色磨砖砌墙勾白缝,内墙体填充茅草土坯砖找平,再抹上白灰。家人出入的三个街门以及门楼、西跨院的穿堂门及倒座房的窗口均采用圆拱形顶砌成,院内主要通道用青砖铺设。正房前对称栽种有两棵梅花老树。街门是用厚厚的木板制成。
王琴堂故居北院大门口外,原竖有一对旗杆。大门的门楣处悬挂着“进士第”匾额,迎门可见一影壁,是用青砖雕刻的“琴樵问答”图,镶砌在北厢房的东山墙处。
王琴堂故居南院的建筑格局和建筑风格与北院完全相同,只是正房南北长度比北院少两米多。现在,看到的中间门门楼已经破烂不堪,但是建筑的风格依然犹存。中间门的门楼顶部为硬山双脊式坡顶,上铺青筒瓦,脊顶原有端兽。当年内门洞上还有一块上书“德彼商埠”的金字木匾。大门门楣上并排有五幅彩绘,中间为五蝠捧寿,两侧是麒麟宝象等。两侧宽大的门框上还有对称的木质雕刻痕迹。南院居住的是王琴堂的胞弟王跻堂,后来王琴堂过继给其弟的次子王绘也在南院居住。
王琴堂故居西跨院是由前院正房的西山墙、北房西房南房围合而成。在几间南屋的中间有一个拱形穿堂门,穿过此门道,可以到南院。西跨院的北房曾经作为王琴堂的书房用过,后来其长子王系青居住。王琴堂去世后,王系青一家长期住在西跨院。
文物遗存
王琴堂故居中间门有个一字型彩色砖浮雕座山影壁,镶砌在南院北厢房的东山墙处。彩雕壁身的左上角,印有“宣统元年”的字样,四周用寓意福、禄、寿的蝙蝠等砖雕图案装饰,中间是鹿、祥云、青竹菊等浮雕。砖雕骑墙砌出檐脊、正脊,两端是端兽,底部是莲花座,古典的美迎面而来。影壁墙的两边是一幅对联,上联是:天地无私为善获福,下联是:圣贤有教修身齐家。这幅对联展示了王琴堂和他的后人的立世态度。
文物价值
王琴堂故居相较于邯郸地区的其他古代民居少了几分奢华,但仍旧是邯郸城的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是研究邯郸近代历史名人乃至清代民国时期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历史文化
王琴堂,字韵泉,号啸山,河北馆陶县人,清代邯郸最后两名进士之一,实业家,邯郸近代工业的奠基人。王琴堂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岁中秀才,27岁选为拔贡,31岁中举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46岁的王琴堂成为光绪甲辰进士,晚年投身社会慈善事业,办怀幼学校。在民国四年(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王琴堂申报的直隶高粱酒摘得一等大奖桂冠。
从门楼来看,“进士第”远不如状元府”显赫气魄,不但高、深、宽、大不如“状元府”,就连造型也比状元府”差了许多。南门楼顶比两侧房屋略高,硬山式双脊坡顶,上铺青筒布瓦,脊顶原有奇禽瑞兽(现已不复存在),门楣两侧有两组砖雕,为“松鹤延年”。门楣上方并排有三幅彩绘,中间为五幅捧寿,两侧为麒麟与宝象。虽年代久远,已色迹斑斑,但从其残存的痕迹上,仍映射着当时主人铄粉描金之宦仕品位。在王琴堂故居能体现宦仕文化影响的还有门扇两侧宽大的门框。这宽大的门框和史状元府不同的是:“状元府”门框上装的是裙板,衬托的是官宦人家门楼豪华气派;而“进士第”门框上留的是楹联,彰显的是文人居士之清高风雅。
保护措施
1995年10月6日,王琴堂故居被邯郸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邯郸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王琴堂故居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东门里北街。
从邯郸市人民政府驾车,大约20分钟到达王琴堂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