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常(1896年—1986年10月24日)别字纯熙,安徽
六安人。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民国少将、武汉文史馆馆员。
人物生平
1924年春受中共党委派到
广州,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及上海大学校长
于右任介绍考入
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毕业后留校,历任军校政治部干事,中共黄埔军校第一期支部宣传委员、第二期支部候补干事,军校政治部组织科少校科员、代理政治部秘书,兼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秘书。
1924年4月起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三营少校营党代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一补充团中校团党代表,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部中校秘书,第一军政治部上校组织科长。
1928年在上海党中央军事部工作,1929年任中共
六安、
霍山联合县委书记;1932年
脱离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学习和任教。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政训处上校处员,东北军第五十三军政训处上校处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保定行营政训处上校处长兼特别党部执行委员等职。1941年4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政治部少将副主任。1943年4月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少将部附。
1946年
退役,1947年8月授陆军少将,未出任军职,任重庆私立中学校长。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转入重庆市人民政府干部文化学校任班主任,学员多为长征干部,1955年开始先后在重庆十三中学,十二中学等中学任历史教员。1962年经当时湖北省第一书记王任重同意调往武汉市政府文史研究馆任馆员。
主要事迹
早期经历
王逸常早年先后就读于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芜湖第二甲种农业学校、上海大学社会系。192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据王逸常本人回忆,1924年春季,王逸常还是国共两党公办的上海大学学生。校长是国民党元老
于右任,总务主任是经验丰富的共产党员
邓中夏。王逸常所在的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和教授
蔡和森等,都是共产党员。王逸常接受共产党的指示,报考黄埔军校学军事。在上海初试通过后,于四月赴广州参加复试。1924年5月4日到黄埔军校,受新兵训练。后编在第一队学习。
毕业后,留在黄埔军校工作,担任军校政治部干事一职。同年(1924),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建立了第一个黄埔支部。第一个黄埔支部的书记是
蒋先云,王逸常为宣传干事,
杨其纲担任组织干事,候补干事为
许继慎与
陈赓。后历任中共黄埔支部宣传委员、中共黄埔军校第二届支部候补干事、军校政治部少校科员、军校政治部代理秘书兼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秘书等职。1925年4月以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三营少校党代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一补充团中校团党代表,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部中校秘书,第一军政治部组织科上校科长等职。
参与第一、二次东征
1925年初,盘踞在广东东江潮梅一带的封建军阀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支持下,乘孙中山北上之机,自封“救粤军总司令”,倾巢出动,向广州进攻,妄图一举颠覆广东革命政府。广东革命政府为了讨伐陈炯明,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决定发动东征,并交由周恩来指挥。
在第一次东征期间,王逸常任随营政治部代理秘书,第三师第九团上校团党代表。据王逸常本人回忆,黄埔政治部有洪剑雄和王逸常两人随同周恩来,主要负责协同教导团各连党代表,既做部队的政治工作,也做军民合作的工作。为东征军攻占淡水城,取得棉湖战役等战事的胜利作出了一定积极的贡献。
1925年8月,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廖仲恺惨遭暗杀。同年10月,为揭发反动派的卑劣行径,彻底消灭反动的右派势力,革命政府再次准备东征。此次东征由周恩来任东征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军政治部主任,领导党团员及所部工作人员参加。其中,王逸常任第二次东征军第三师第一补充团党代表。最终由周恩来领导的东征军攻下惠州城,取得了第二次东征的胜利。
晚年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王逸常一直在重庆市担任中学历史教员。1962年经时任湖北省第一书记王任重同意,调往武汉市政府文史研究馆任馆。调任武汉任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期间,王逸常发表了如《上海大学的片断回忆》《回忆周恩来同志大革命时期在广东的革命活动》《中共六安县委一九二八年前后的工作概要》等多篇关于回忆早期加入中共进行革命活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