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元,1935年1月1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微纳电子科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系主任。
人物经历
1935年1月1日,王阳元出生于浙江宁波柴桥镇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家庭。
1941年,在柴桥小学学习。
1947年,小学毕业,并以宁波市镇海区统考第一名的成绩考上
浙江省宁波中学。
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就读。
1956年,
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12年科学规划后,半导体作为五大门类学科之一得以重点发展,王阳元作为北京大学第一批学生被重点培养;同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
1958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北京大学工作。
1978年,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室成立,王阳元担任室主任。
1982年—198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
1985年,被聘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1986年,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成立,王阳元担任所长。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技术科学部)。
1996年,国家主管部门在北京大学设立了国家级微米/纳米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王阳元担任实验室主任。
2000年,作为发起人之一,创建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2002年,在他的倡议和推动下建立了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和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系,王阳元担任院长和系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阳元成功主持研究硅栅N沟道技术和中国第一块1024位MOS DRAM(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推动MOS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上提出了多晶硅薄膜氧化动力学新模型和应用方程以及与同事合作在国际上提出MOS绝缘层中可动离子和电荷陷阱新的测量方法。率先开发成功多晶硅发射极超高速集成电路技术,推动中国双极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创建了SOI(绝缘衬底上的硅 Silicon-On-Insulator)新器件研究室等机构,主持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微米/纳米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在SOI新器件与电路和MEMS系统(MEMS: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等领域均有重大建树。
王阳元在任全国ICCAD(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Integrated Circuit Computer Aided Design)专家委员会主任和全国集成电路产品开发专家委员会主任期间,领导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个大型集成化的ICCAD系统和300多种集成电路新产品,为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打下了重要技术基础。他与国际同行创建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新的里程碑。之后致力于绿色微纳电子学科的建设,率先开展低功耗和纳米级集成电路研究。
根据2021年3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站显示,王阳元共发表和合作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9部。
2000年,王阳元与
林兰英院士、
李志坚院士和
吴德馨院士等一起发起,建立了由北京大学牵头的“973”基础研究课题,从事亚50nm的新器件和工艺的研究。
2004年,王阳元与
严晓浪教授、
张汝京博士等一起发起,由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等与中芯国际合作申请建立了“863”高技术课题,进行90nm-65nm大生产技术研究。
根据2021年3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站显示,王阳元取得发明专利授权62项,拥有20项重大科技成果。
人才培养
根据2021年3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站显示,王阳元培养了百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从1978年成立微电子研究室和教研室,至2000年北大微电子学科以100%支持率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王阳元带领的领导班子,从师资队伍建设、学术带头人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五个方面一步步发展成长。在微电子研究院形成了“团结奋斗、严谨求实、锐意进取、志在创新、目标一流”的教学科研氛围。
2003年11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院士思维》四卷本中记录了王阳元“学习、探索、研究、创新”的思维。其中王阳元用很大篇幅强调了辨证的思维和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掌握本质,是王阳元为人、做事、搞研究一贯的方法。王阳元一直勉励研究人员,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有一个全局观念,这样才有可能提出一些战略性变革方案。
荣誉表彰
个人生活
王阳元出生于1935年1月1日,由于是阳历年元旦,祖父为他起名阳元。
王阳元的祖父是当地中药行的土专家,在一家中药铺当伙计。他生性憨直,不贪意外之财,药铺掌柜为了表示感谢,决定把药铺送给王阳元的祖父,却被他一口回绝。他的传家格言是‘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执真’。”
王阳元的父亲在上海一家文具厂当会计,办事十分严谨,在工厂任职3年中,账目从没差过一分钱。
祖父的以厚道传家和父亲的“无奇但执真”的人生故事,就像准绳一样,比量着王阳元自己的人生轨迹。
王阳元是王家的长子,他有弟妹七个。一家十口人,日子过得十分清贫。
王阳元在宁波中学的时候,以其《未来的科学家——宇耕在成长》一文闻名于全班。“宇耕”是王阳元为自己起的笔名,意为“宇宙的耕耘者”。
王阳元在北京大学就读时担任学生会副主席,与同样是学生会干部的文化部部长
杨芙清相识。杨芙清比王阳元高两届,当时在学校里多才多艺。最终让两个人走到一起的动力则是共同的追求和理想,他们都选择了国家最需要发展的学科,一个进入了计算机领域,一个加入了当时的半导体研究行列。留校工作后两人结为终生伴侣,妻子杨芙清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两人养育了一儿、一女。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人物轶事
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微电子学家王阳元讲话《大国崛起和人才培养》,针对芯片问题,他说:“我们不攻克这个难关死不瞑目,人家卡我们的脖子,我必须得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这种国家最需要的时刻,正是我们科学家们献身报国的最好时机。”
人物评价
从1953年跨进北大的校门,王阳元就再没离开过母校。他把自己青春的热血撒在燕园的土地上,在这里耕耘理想,培育更年轻的建设者。在燕园,王阳元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对祖国有贡献的科学家。他有了与自己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爱人,有了热爱生活和事业的儿女,有了自己钟情的工作岗位。他用五十多年无可辩驳的业绩,证明了自己执着的一生。(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评)
王阳元入党60年来,始终以党章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以党和国家战略需要为使命,终身奋斗,锐意创新,锲而不舍,以60年党龄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他“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精神,在教学和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和模范作用。(北京大学评)
人物影响
1999年,根据北大青鸟集团创始人杨芙清院士和王阳元院士的意愿,并以杨芙清院士捐赠其所得的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5万元港币以及王阳元院士捐赠其所得的潘文渊研究杰出奖50万新台币为基础,由北大青鸟集团进一步出资为其后援而设立。除奖励优秀学生之外,该项基金还奖励北京大学在教学与科研岗位上默默耕耘、做出贡献的教师。
2007年4月,由恩友基金会出资,王阳元院士及其夫人杨芙清院士,向母校一次性捐赠8.6万美元(等值人民币66.2万元),设立“王阳元—杨芙清院士奖教奖学金”,用于表彰宁波中学优秀学生和教师,并签订《浙江省宁波中学与恩友基金会关于设立“王阳元—杨芙清院士奖教奖学金”的协议》。
2013年年初,经王阳元多次协调沟通,
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决定向宁波中学一次性捐赠人民币33.8万元(该笔捐赠实际由
北京北大青鸟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出资,以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名义捐赠),用以增加该奖励基金的额度。至此,该奖励基金额度共计为人民币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