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来,王鸿利教授一直从事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专长于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尤其专长于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研究。曾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项,卫生部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六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七项,上海市医疗奖一项;教学进步奖国家级两项,上海市级三项;优秀著作奖上海市级三项。发表学术论文55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64部,参编76部。曾荣获上海市育才奖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63年毕业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先后在瑞金医院内科、检验科、院长办公室、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检验系、瑞金临床医学院和上海市医学检验重点实验室工作。曾任瑞金医院副院长,检验科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检验系主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血栓与止血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医学检验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检验教育分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检验分会理事长,全国
医学检验专业校际会议理事长,上海市检验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血栓与止血学副组长,卫生部医学检验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常委、血栓与止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
王鸿利教授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常规的血友病家族基因检测和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中国汉人不存在FV Leiden突变、首先阐明遗传性出血病和血栓病的21种新的突变基因的分子致病机制。通过对10种血栓病的研究,开创了血栓前状态和DIC等实验诊断指标,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提供有效实验依据。
血栓与止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王鸿利教授带领团队建立了临床诊断、家系调查、表型检测、基因诊断和功能研究的完整诊断体系,在国内首创凝血酶调节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和活性等40余项血栓与止血检测新技术和新方法,大大地推动了我国血栓与止血方面的医疗发展。
解决临床多学科的出血难题。由王鸿利教授创建的以即时检测因子Ⅷ或Ⅸ的活性水平为依据、决定使用凝血制剂剂量的方案,被国际血友病联盟(WFH)和卫生部纳入《血友病的治疗指南》,这一方案也因血浆制品的用量仅为国外的1/3~1/2,大大减轻了病人和国家的经济负担。他带领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发掘了相关凝血因子基因内外具有高诊断信息量的多态性位点并用于血友病携带者及产前诊断,被国际血友病联盟(WFH)推荐为全球目前血友病最佳的预防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