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战略,是指人类为创建良好的生存环境而采取的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策略。在综合考虑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基础上,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后制订成。基本内容包括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主要目标、重点、步骤和重大的方针政策等。因涉及范围的不同,环境保护战略可分为部门、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等不同层次。
在综合考虑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基础上,为维护生态平衡,创造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所采取的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策略。制定环境保护战略的目的是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保障人类生存条件,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久健全地发展。
在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往往把环境污染和破坏看作是局部性的社会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排污和治理污染的政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用大量投资来治理 环境污染,虽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环境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大量事实和监测资料表明,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沙漠化、
水土流失、生物资源急剧减少等环境退化现象,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经济的
持续发展。到7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危害越来越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把它作为战略问题对待。
当代国际社会和每个国家面临的战略问题是很多的。经过多年来的广泛讨论,比较一致地认为: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四个问题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影响广泛、牵动全局的最重大的战略问题。1979年8月,由瑞典政府倡议,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召开了关于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会议发表的声明指出了四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加剧了资源的使用,导致环境的恶化,从而降低资源的生产率。土地损失和由于人口压力而加剧的
贫困化,不仅减少了资源基地,而且也进一步造成环境的恶化。不当的工业化政策,导致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因而又酿成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人口和工业的发展,加剧了能源消耗,特别是大量砍伐林木,造成森林覆盖面积的大幅度缩小,随之出现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农业生产率下降等一系列的灾难性的后果。
会议声明指出,地球的承载能力不是恒定不变的。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健全的管理方法,地球承载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如提高生物生产量,亦即提高地球的承载能力。
联合国接受了会议的声明,认为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作为制定新的国际
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定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一条指导方针。
环境保护战略是根据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制定的。一般包括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
主要目标、重点、步骤和重大的方针政策等内容。环境目标的确定,要与
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目标太低,环境污染和破坏势必加剧,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会影响
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过高,投资过大,也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调查分析,工业
发达国家为环境目标支付的费用,一般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为宜;
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环境目标支付的费用,一般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5~1%为宜。战略重点的确定,要优先解决那些对环境影响大,或者具有潜在威胁的问题。一般说来,下述问题应该作为重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工业污染的控制;能源引起的环境问题;水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水土流失的控制;森林的保护和提高森林覆盖率;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等等。战略步骤的确定,要远近结合,由低到高,由少到多。比如中国控制城市能源引起的大气污染,在近期主要是推广使用排烟少的生活燃料,实行联片供热、集中供热,然后才是煤气化、电气化。又如增加森林覆盖率,要在20世纪末争取达到20%,然后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提高到30%以上。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还要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比如实行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见
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推行符合国情的少污染或无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政策;推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推行“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