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危机是人类在追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乃至整个环境的生态退化趋势和资源、能源面临枯竭的趋势。环境危机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最终危及人类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一定意义上,环境危机也称生态危机。可以认为,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是人类生存的危机。反思环境危机的根源,我们会发现,导致危机的总根源就存在于人类和人类的活动中,是由人类观念、人类本性、工业化文明、现代科学技术以及
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等因素相互关联而共同作用的结果。
定理特征
10年前,我国学者陈泉生将环境危机的丰要特征总结为全球化、综合化、高技术化、极限化。后来,我们发现环境危机的代际化和持久化明显地表现出来。总体来看有以下特征:
(一) 环境危机的全球化:过去环境危机的影响范围、危害对象及后果,主要集中于污染源附近或特定的生态环境里,呈现局部性和区域性特征。而当前环境危机则超越国界,表现为全球化的特征。最为世人关注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其影响范围不但集中于人类居住的地球陆地表面和低层大气空间,还涉及到高空、海洋。一个国家的大气污染,特别是
二氧化硫排放量过大,可能导致相邻国家或地区受到酸雨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升高,几乎对所有同家和地区,尤其是沿海国家和地区将造成毁灭性灾害,
(二) 环境危机的综合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最关心的环境危机还是“三废”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危害。但是,当前环境危机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一范畴,涉及到人类生存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森林锐减、草原退化、沙漠扩展、土壤侵蚀、城市拥挤等诸多领域,呈现综合化的特征。
(三)环境危机的代际化:如果将现存的环境危机,与20世纪上半叶的环境危机相比,会发现两个恶化趋势:
(1) 从区域性小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到整个世界,从发达同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这其中的原因是发达国家把夕阳工业向发展中同家转移,同时,发展中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过度开发,出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
(2) 环境破坏从第一代环境问题扩展到第二代环境问题,从宏观损害扩展到微观损害。第一代环境问题主要指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第二代环境问题主要指
全球环境问题。所谓宏观损害是指人肉眼看得见的,如混浊的河流、浓密的黑烟、遍地工业废物等,而微观损害是指人肉眼看不见的,主要指化学污染物质排放到大气后,污染物通过呼吸或食物链进人人体危害健康。进而环境危机可分为第一代环境危机和第二代环境危机。
(四) 环境危机的高技术化:众所周知,原子弹、导弹试验,核反应堆事故等埘环境都会产生严重影响,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核污染,31人当场死亡、273人受到放射性伤害。13万居民紧急疏散,事故产生的放射性尘埃随风飘散,使欧洲许多国家受害,估计受害人数不少于30万人。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更是一场生态灾雄,短期内对日本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长期性影响不可估量。核能发电是现代技术服务人类的集中体现,当然,技术越高级,发生预想外风险的概率就越高。
(五) 环境危机的持久化:人类已进入现代文明时期,进入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但历史上不同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在当今地球上依然存在,同时,现代社会又滋生出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形成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各种环境问题存地球上的积累、组合、集中爆发的复杂局面。所有这些环境问题都需要很长时间才可能解决,有的甚至是永远无法解决。
(六) 环境危机的极限化:科学家认为,当前人类生存的环境已达到地球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环境污染加剧,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对大气、水体、土壤、植物的污染,造成不健康影响,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肆意排放,造成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危机,可再生资源受到破坏,不可再生资源已过度使用。目前农业用地退化面积已达到35%。事实上当前的环境危机都从不同层次,通过不同途径,并互相促进着形成一股推进环恶化的合力,把环境承载容量推向边沿,使当前环境危机呈现出极限化特征。
定理架构
环境危机主要是指人作用于自然而产生的失范行为。“个体主体”的过分张扬,“类主体”的缺位是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人既是环境危机的造成者,还是环境危机的受害者,还是环境危机的最终解决者。
(一) 环境危机是人的失范行为,人是环境危机的制造者。总的来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与变化,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能动性。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是自然历史演化的产物,人类属于自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人又有社会属性,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是改变自然的主体。人类要改造自然不但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不同的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对自然认知和改造的能力微乎其微,基本上处于狩猎和采集阶段,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明显。进入农业社会,人类生产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客体,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大增,开发和破坏相伴而行。但是,当时的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还没有对自然造成大规模的破坏。人与自然的父系基本上处于相对和谐的“自然中心主义阶段”。进入工业社会,人们认知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极大提高。然而,这一时期的自然,已不再是前人眼中不可侵犯的“神圣客体”。人类以自然的统治者自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然而,自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改造客观环境,并使之趋向于人类自身;反之,人类对自然界的种种唯主观意志的失范性行为,就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严酷的现实要求人们冷静地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在尊重自然规律及其内在价值的基础上来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背客观规律去苛求自然界“为我”服务,必然导致环境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环境危机的造成者。
(二) 环境危机是人的利己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的结果。人类从群体本位发展到个体本位,就逐渐地形成了一切从自我出发的自私自利的利己的思想意识这种自私自利的利己的思想意识,又恰恰是导致环境危机的直接的思想根源。因此,人类要克服环境危机就必须改变人的这种一切从自我出发的利已本性。人的本性不是天生具有的,是由社会实践所决定的。而社会实践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人的本性也必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今天,人类社会之所以产生了环境危机是由于人类正处于个体本位主导的时代,因为人的本性从过去的群体本位性发展到了现在的个体本位性。现在人的个体本位性在充分显示出人的活动的主体性,即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同时,也暴露了这种个人主体性的严重弊端。现在这种个体本位主体已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继续向前发展,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继续生存。因此,必须变革人类的这种个体主体性的主导地位。由于人的本性是可变的,而人类社会已经实现了从群体本位的主导地位向个体本位的转变,这是人自身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律。但是这个规律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要实现这个转变规律,就必须提高人自身的素质。
(三) 环境危机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工业革命明显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加速了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工业革命是具有利弊二重性的“双刀剑”,不论对自然界还是人类自身都是如此、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更加迅猛地发展,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的破坏,加速了人类自掘坟墓的进程。关于工业革命与生态环境危机的关系,有人认为,生态环境危机归根结底不是由工业化引起的,而是由
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对此,也有相反观点,认为工业革命造成了生态环境危机,而与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无关。社会主义同样存在生态环境危机。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这个阶段中,人类智慧和生产力(也可以是破坏自然的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但还没有达到可以正确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度。这种不足够高的智慧可以使人类获得足以伤害自然的力量,然而却不足以避免对自己的伤害,当然,生态环境危机不只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只要有人类的扰动超出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限度,这种危机就会出现。只是工业革命引发的生态危机更加迅猛、更加广泛。
定理实质
环境危机的实质是人地系统存其内部的人类社会要素与
自然环境要素之间不协调的相互作用下,偏离了原有的稳定状态,导致系统内部自然环境要素的退化。因此,解决当今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环境危机,必须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从协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着手,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危机的实质是人类理性危机,我国学者王凤珍基于人类理性发展的三个阶段,论述环境危机的实质是人类理性危机。总的来看,人类理性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古代的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客体性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可归结为“
自然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第二,近代的以笛卡尔、康德等为代表的主体性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化的思维方式,可归结为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第三,现代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可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这三种思维方式与环境危机有着不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