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货币主义亦称“现代货币数量论”。上个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流派。主要创始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
米尔顿·弗里德曼。该学派以反
凯恩斯主义的面目出现,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作为理论依据,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变动的最根本的原因,主张国家除控制货币供应量外,不应干预经济生活。自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统治西方长达半个世纪,但是到了70年代,
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种反凯恩斯主义思潮纷纷涌现,现代货币主义就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登台的。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是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和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现代货币主义不过是这两种理论的“混血儿”。
现代
货币主义(Modern Monetarist)是在美国经济学家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大力倡导下,以
芝加哥大学为发源地和大本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西方经济学流派。而所谓的“现代”货币主义是相对于传统的
货币数量说而言的。
货币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经济对政策变化做出反应的时滞较长而且易发生变化,另外就是
经济预测技术水平低。货币主义者认为这些问题难以克服。一般来讲,固定货币规则的运用要大大优于
相机抉择的
货币政策,他们相信即使在
中央银行意识到其稳定
经济的主要责任,并对其行动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固定货币规则也是最优的。
货币主义学派的
货币政策内容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最重要的是其货币政策主张即“
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规范。
货币主义极力反对
凯恩斯学派“
相机抉择”的
货币政策操作理论,提出应推行“
单一规则”的
货币政策,以使货币不致成为
经济波动的根源,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所谓“
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就是排除
利息、
信贷流量、
超额准备金等因素,以一定的
货币供给量作为惟一支配因素的货币政策。弗里德曼认为,为了保持
物价的稳定,国家应尽量减少对
经济生活的干预,避免货币政策对
经济运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要使
失业和
经济增长分别保持在“
自然失业率”和适度增长率上,就要控制
货币供给量,保持一个稳定的货币增长速度,将
货币供给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与预计的
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上。
其一,他们相信
经济本身存在自动调节功能,在没有
中央银行旨在稳定经济的政策行动情况下,产出可以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
产出水平。理论上,
经济会表现出一种固有的自我调节机制,随着时间变化,它可以自动消除紧缩和
通货膨胀缺口,这一机制源于
工资和
价格水平具有伸缩性。其二,他们认为用来操纵
社会总需求的相机努力不起作用,这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时滞和
经济生活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他们还认为这种
相机抉择的
货币政策无助于稳定产出和
就业,并可能导致很严重的
通货膨胀。
货币主义提出的上述“
单一规则”遭到了
凯恩斯学派的严厉批评。
凯恩斯学派认为,弗里德曼对货币重要性的强调太过分了,完全否定了
中央银行的主动能动性。他们指出:“有能动性的人不应当屈死在规则之下”。弗里德曼的“
单一规则”论是以
经济波动完全是货币现象这一假设为前提的。实际上,造成
经济波动的原因很多,既有货币方面的因素,也有非货币方面的因素,而
货币供给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可以看到,在
金本位制之下,虽然货币供给完全由
金属货币自动调节,
经济波动仍然经常发生。因此,不能简单得把
经济波动归结为一种货币现象。推翻了这一理论基础,“
单一规则”的
货币政策操作理论也就不攻自破了。而且,从近几十年的实践来看,弗里德曼的这一理论本身也没能使很多国家的经济摆脱
物价上涨的困扰。因此,货币规则至多是作为
中央银行的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