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岩
王哥庄村内的暗礁
珠岩位于北纬36°11′, 东经120°48′,在王哥庄村东南15.2公里海中,马儿岛西南1.1公里, 距陆地最近点返岭后10.5公里。
珠岩
此岩系暗礁,东西长1300米,宽200米,低潮时虽不露出水面,但有3处暗礁呈现浪花,点点似珠,光彩夺目,故雅称“珠岩”,是著名的景观。
独叶岩珠
独叶岩珠,中药名。为兰科植物齿瓣石豆兰Bulbophyllum levineiSchltr.的全草。分布于浙江、广东、云南等地。具有滋阴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阴虚内热,热病口渴,肺热咳喘,咽喉肿痛,口腔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乳痈,疔疮。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淡,性寒。
归经
入肝、肾经。
功效
滋阴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
阴虚内热,热病口渴,肺热咳喘,咽喉肿痛,口腔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乳痈,疔疮。
相关配伍
1、麻疹并发肺炎:(齿瓣石豆兰)鲜全草30g,水煎频频饮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2、咽喉肿痛:(齿瓣石豆兰)鲜全草30-60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3、面疔,乳腺炎:(齿瓣石豆兰)鲜全草适量,捣烂外敷;或全草加丁萝卜、地胆草、穿心莲各9-15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6-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蒸后晒干。
形态特征
根状茎纤细,匍匐生根。假鳞茎在根状茎上聚生,近圆柱形或瓶状,长5-10毫米,中部粗2-4毫米,顶生1枚叶,基部被鞘或鞘腐烂后残留的纤维。叶薄革质,狭长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3-4厘米,罕有达9厘米的,中部宽5-7 (-14) 毫米,先端近锐尖,基部收窄为长4-10毫米的柄,边缘稍波状,上面中肋常凹陷。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发出,纤细,直立,光滑无毛,高出叶外;总状花序缩短呈伞状,常具2-6朵花;花序柄粗约0.5毫米,疏生2-3枚筒状鞘;花苞片直立,狭披针形,比花梗连同子房短,长2-3.5毫米,先端渐尖;花膜质,白色带紫;中萼片卵状披针形,凹的,长4-5毫米,基部上方宽1.5-2毫米,中部以上骤然变狭并且增厚,先端急尖,边缘具细齿,具3条脉;侧萼片斜卵状披针形,长5-5.5毫米,与中萼片近等宽,中部以上增厚,向先端骤狭呈尾状,基部贴生在蕊柱足上而形成兜状的萼囊,边缘全缘,具3条脉;花瓣靠合于萼片,卵状披针形,长达3.5毫米,中部宽1.5毫米,边缘具细齿,具1条脉,先端长急尖;唇瓣近肉质,中部以下具凹槽,向外下弯,摊平后为披针形,长2-2.5毫米,基部近截形并与蕊柱足末端连接而形成不动关节,先端近急尖,全缘;蕊柱长约1.2毫米;蕊柱齿很短,丝状,长约0.5毫米;蕊柱足弯曲,长约1.5毫米,其分离部分长0.5毫米;药帽半球形,前端收窄呈喙状,上面中央具1条密生细乳突的龙骨背。花期5-8月。
生长环境
附生于林内树上或石壁上。分布于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相关论述
1、《全国中草药汇编》:“滋阴降火,清热消肿。治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口腔炎,热性病高热、口渴等。”
2、《浙江药用植物志》:“主治阴虚内热,肺热喘咳,小儿惊风,咽喉肿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滴珠岩
其中有元代马周卿的“修莲峰记”和“冠豸”、“印松麓”以及明、清题刻数十处。岩间山岚氤氲,云蒸霞蔚,成为奇观。繁茂的松杉林木,衬托着缭绕的晨雾晓烟,形成“岚气”,使景区更显柔和、淡雅、协调。连城八景之一的“冠豸晴岚”即指此。邑人李文澜《冠豸晴岚》诗曰:“万岫岚光雨后呈,更怜冠豸值新晴。烟痕淡向峰腰抹,霁色遥从顶生。亭接半云看隐约,天开一线认分明。况当夕照余霞散,锦绣图披画不成。”滴珠岩顶的清泉随风飘洒,点点滴滴,如串珠垂挂。游人到此,多张嘴承接水珠,以为乐事。
此处观赏冠豸山夕照也富有情趣。清代理学家童能灵在《冠豸山夕照赋》中叙述:“夫豸山清出,冠压群峰;夕照澄鲜,美逾朝晷。故照吞山而低回,山傍照而徙倚。妙赴妙以繁会,光磨光而旖旎。当此之时,琪草流馨,寒泉带喜。”夕照的景观,美逾仙境。[1]
参考资料
珠岩.山东省情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8:03
目录
概述
珠岩
独叶岩珠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