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自我
心理学、精神分析术语
理想自我,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术语。
拉康学派
二战前的作品中,拉康主要关切的是在自我理想超我之间建立一个区分,而并未提及理想自我。尽管自我理想与超我皆联系着俄狄浦斯情结的衰退,两者皆是认同于父亲的产物,然而拉康却指出它们代表着父亲的双重角色中的不同面向。超我是一个无意识的机构,其功能在于压抑对于母亲的性欲望,而自我理想则是施加一种朝向升华的有意识的压力,并且提供使主体能够作为一个男人或女人而采取一种性别位置的坐标。
在二战后的作品中,拉康则更多关注的是自我理想与理想自我(法:moi idéal。注:在1949年,拉康曾一度使用“je-idéal”这一术语来翻译弗洛伊德的“Ideal-Ich”。然而,他很快便放弃了此种做法,而在其余下的作品中一律使用“moi idéal”这一术语)之间的区分。于是,在1953—1954年度的研讨班上,他发展了光学模型(optical model)来区分这两种构形。他指出,自我理想是一种象征性内摄,而理想自我则是一种想象性投射的来源。自我理想是作为理想而运作的能指,是法则经内化的雏形,是对主体在象征秩序中的位置进行支配的向导,它因此预期了次级(俄狄浦斯式)认同,抑或是作为那一认同的产物。另一方面,理想自我则起源于镜像阶段中的镜像;它许诺了自我所朝向的未来的综合,是自我赖以建立的统一性的幻象。理想自我始终伴随着自我,它是一种永远存在的企图,旨在重新获得前俄狄浦斯式二元关系中的全能。虽然理想自我是在原初认同中形成的,但是它继续发挥着作为所有次级认同之来源的作用。在拉康的代数学中,理想自我写作i(a),而自我理想则写作I(A)。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21 20:51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