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罗宾逊
女性经济学家
琼·罗宾逊是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被经济学界认为是应该获得而未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少数几个经济学家之一。
人物介绍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03-1983),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界级经济学家当中的唯一女性,而且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
生平经历
1903年10月31日,琼·罗宾逊出生于英国的坎伯利
1922年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1925年以优等成绩获得学士学位。
1926年与奥斯丁·罗宾逊(Austin Robinson)结婚。
1927年获剑桥大学硕士学位。
1929年在剑桥大学任教,最初是经济学的助理讲师,1937年升任副教授,1965年起任教授,直至1971年。
1973年退休并转任名誉教授后,仍著书立说,直到83年去世。
经济学贡献
1933年,她发表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因之闻名于经济学界。
30年代初,由她和卡恩等人组成“凯恩斯学术圈”,对于促进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形成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后,当时已是著名经济学家的罗宾逊高度评价了这一著作,并写了许多阐述凯恩斯理论的著作和文章,成了一个重要的凯恩斯主义者。
从50年代起,她投入了很大精力与经济理论界居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综合派论战,有力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分配论的根基,同时,使她成了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由于她提出了很多比较激进的政治和经济观点,在经济学界素以“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著称。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也作过深入的研究,甚至提出了“向马克思学习”的口号。1973年,她与约翰·伊特韦尔(John Eatwell)合写的《现代经济学导论》被认为是按照新剑桥学派理论观点阐述经济问题的一本入门书。
出版图书
主要著作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年)
《就业理论引论》(1937年)
《就业理论文集》(1937年)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942年)
《经济论文集》(四卷,1951—1973年)
《资本积累论》(1956年)
《经济增长论文集》(1962年)
《经济哲学》(1962年)
《经济学──为难之处》(1966年)
《自由与必然:社会研究导论》(1970年)
《经济学异端:经济理论中若干过时问题》 (1971年)
《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年,与剑桥青年经济学家约翰·伊特韦尔合著)
《现代经济学文稿》(1978年)
《现代经济学文稿续集》(1980年)
她的大量著作对当代经济理论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著作
现代经济学导论》一书是琼·罗宾逊同约翰·伊特韦尔(John Eatwell)合写的,分为三卷:
第一卷环绕财富、价格、货币、社会正义和有效需求等问题,扼要论述了从十八世纪到现在为止的经济学说。作者强调指出,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经济学说的发展,经济学说是为一特定阶层服务的:“重商主义者是海外贸易商的拥护者;重农主义者卫护地主的利益;亚当·斯密李嘉图则相信资本家(他们赚取利润,为的是进行再投资,扩大生产)。马克思把他们的论点倒转来为工人辩护。现在,马歇尔站出来充当食利者的战士……”(第50页);
第二卷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作者首先提出一个农业生产模型,接着提出一个工业生产模型,用来说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和技术变革的影响;然后着重说明利润和分配问题;最后四章涉及金融、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和社会主义计划;
第三卷探讨了当前世界的一些经济问题,包括就业、增长和通货膨胀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贸易、农业和计划问题,以及第三世界的土地改革、就业不足、资金、技术和人口等问题。
本书的特点是推翻“新古典学派”以边际生产率为依据的分配论。保罗·萨缪尔森根据这种分配论指出,随着资本量的增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不断减低,于是利润率将逐渐下降,工人的实际工资将逐渐提高。在本书中,琼·罗宾逊指出,“资本”是不能测度的量值,因而资本边际生产率概念是没有意义的,用边际生产率来说明工资率和利润率的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她采用斯拉法所著《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的论证方法,推论出资本家的消费和投资决定利润,而不是相反的情形。如果资本家的消费倾向不变,那么“整个经济的利润水平——产量与就业水平——决定于投资水平”(第137页)。较高的投资率必然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将朝着不利于工人的方向发生变动。她主张国家采取措施,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因此她在美英各国博得了“凯恩斯左派”的称号。
这本书是一本现代经济学教材,对一些重大经济理论问题有其独特的见解,是一本可供学习经济学和研究当代经济问题时参考的比较有分量的著作。
未获诺贝尔奖
罗宾逊夫人本来应该有三次理论上的突出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1)创立垄断竞争理论;(2)发展补充完善凯恩斯理论;(3)创立新资本积累理论。而当年把持诺贝尔委员会的阿萨尔·林德贝克 (Assar Lindbeck)等人反对罗宾逊夫人的左倾和社会主义,一直不将奖项颁给罗宾逊夫人。
1983年,当罗宾逊夫人去世时,就连她学术上的对手萨缪尔森写的悼念文章中还为她鸣不平。自此,在对罗宾逊夫人的追忆中,除了她天才的思辨、卓越的成绩、犀利的文风以及坚韧的性格之外,还多了两个前无古人的特征:一、她是迄今为止所有伟大经济学家中唯一的女性;二、她是伟大的经济学家中应该获得而没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
1975年10月的一天清晨,伦敦的天气一如既往地阴霾潮湿,人们还聚在酒馆里企盼着,那种热切的气氛丝毫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仿佛没有经过昼夜交替似的,他们已在此等候了整整一夜。所有的人都情绪高涨,热烈地交换着意见,以致于连酒馆的侍者在内,都不约而同地抱着同一个信念: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定非我们英国的罗宾逊夫人莫属。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的猜测也主导着经济学界,而全球经济学界几乎唯美国是瞻。尽管这位女士在60年代曾代表英国的剑桥与美国剑桥(中译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所在地)的萨缪尔森展开了一场关于资本理论的大论战,被称为“两个剑桥之争”,不幸罗宾逊夫人处于下风。而此时,就算是对她最苛刻的批评家也在打赌,断定罗宾逊夫人一定会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75年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妇女年”。 天时地利人和,一切似乎已经确定无疑,大家彷佛已代替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做出了决定,只等公布了。当时,精明的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提前刊出一篇罗宾逊夫人的传记,旨在阐明美国经济学界对她学术成就的评价,以及这位才华横溢的女经济学家的独特魅力,并坚称这位女性的名字将会“出现在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每一张选票上”。然而,造化弄人,来自瑞典的消息出奇的冷漠与宁静,获奖者竟是一个叫康托罗维奇的俄罗斯男人和另一个叫佳林·库普曼斯的美国男人!那些彻夜等待结果的仰慕者和学生伤心泣下,顿时,曾经人声鼎沸的酒馆成了迷恋者的伤心之地……
事情过去将近三十年了,在此期间,关于这件公案的是是非非一直是经济学人议论的话题,它成为世人诟病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不公正的一个主要论据,他们认为:一、至今没有一个女经济学家获奖,而罗宾逊夫人是才华横溢、著作等身的经济学家,不授奖给她,证明评委有性别歧视;二、罗宾逊夫人并非主流经济学家,没有给罗宾逊夫人和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这样影响甚大的具有左翼色彩的经济学家授奖,证明评委有政治歧视。
最著名的告诫
“学习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不受经济学家的欺骗”。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0 07:18
目录
概述
人物介绍
生平经历
经济学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