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应寺,位于甘肃
天水市麦积山石窟山脚下,麦积山石窟以南200米处,有一座红墙灰瓦,古色古香的寺庙,这就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瑞应寺。其面积约2500平方米,坐北向南。寺内现存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配殿及钟鼓楼等建筑。
历史沿革
瑞应寺在麦积山石窟东南约200米处,距天水市区50公里。东晋初,今石窟西崖下部三股流水被群众称为“三泉圣水”,并在流水附近修建佛寺,塑文殊、普贤、观音像。晋元帝司马睿(317-322年)赐名“无忧寺”,并给田养寺。
十六国时后秦太祖
姚苌(384-393年)改为石岩寺。
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重修寺宇,四年文帝皇后乙弗氏到麦积山出家为尼,遂改名为麦子庵。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文帝杨坚敕葬舍利于麦积山,赐改净念寺,唐初再敕改应乾寺。
北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遭火灾,部分寺宇被毁,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陶节夫向朝中进贡灵芝后,赵佶以为祥瑞,赐名瑞应寺。现藏麦积山文物库房的北宋《秦州雄武军陇城县第六保瑞应寺再葬佛舍利碑记》有详细记载。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在寺东建土木结构戏台,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寺僧圆觉重修瑞应寺,嘉庆二十五年重建大殿,光绪十八年重修戏台。至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甘肃大地震,寺内大雄殿、菩萨殿等屋脊多被震毁。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修补殿宇10间。1953年,整修大殿,“文革”期间,寺内塑像被毁。1979年,麦积山文管所整修寺内建筑,遂成文物保管、研究和展览的地方。1985年在扩建停车场时,将戏台拆除。
麦积山石窟开凿之初,便有寺院,据《
法苑珠林》记载,“为周穆王(公元前1001年)所建,名曰灵安寺 ”此说法虽不可考,但确实说明这里建寺很早。碑碣记载,东晋时寺庙名为无忧寺;北魏名为石岩寺;到了隋代,由隋文帝赐名为净念寺;唐代更名为应乾寺;宋代时期则因为进献灵芝,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赐名“瑞应寺”,沿用至今。
作为千年古刹,这里曾有无数高僧传经布道,开坛说法,仅有据可查的就有玄高、昙弘、法秀、重遇等;无数贵族官僚,善男信女不远万里爬山涉水来此顶礼拜佛,布施供养;文人雅士竞相挥毫洒墨,留下众多诗篇及画作。
据现有文献记载表明,麦积山寺院规模最大时是在北宋,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85年),神宗皇帝宣诏本寺得道高僧法秀(1027-1090,俗姓辛,秦州陇城人,时人皆称其为“秀铁面”。)到皇宫内为皇室讲演佛法,被赐名圆通禅师,并给寺院赐田二百余顷以供僧众,从这可以看出当时寺院的规模及僧众数量之众。至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麦积山顶舍利塔旁产灵芝38颗,经
秦州经略陶节夫进贡给皇帝,赐名“瑞应寺”并特许本寺建一为皇帝祈福延寿的道场,同时赐有御香、度牒等物,给予了很高的待遇。
瑞应寺文物建筑701.7平方米,为中国著名的早期四大石窟寺之一。现存自
东晋十六国之
后秦以来历代洞窟221个,造像7866身,壁画1065.2平方米,舍利塔1座。
寺院建筑
瑞应寺现有寺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殿、菩萨殿、僧房共36间。寺门为木牌坊门,上有
郭沫若书“麦积山石窟”匾额。两边有1944年罗家伦来天水游麦积山时为寺僧撰书的“行径千折水,来看六朝山”的楹联。天王殿前后各建菩萨殿3间,僧房6间。大雄殿廊左有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铸铁钟1口,殿前两边各有一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铸铁香炉。明末清初诗人、书法家王了望曾有联:“千尺冷门庭,任尔东来西往;一条乌藤杖,由我敲雨打风”。现今的寺院建筑为明代后期所建,清乾隆八年(1743年)和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对部分建筑进行了重修。
山门
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悬山顶建筑,中间屋脊高于两侧,于中柱立门,开三门,分别称为空门,无作门、无相门,是三解脱门之意,其意为踏入此门,将会解脱多种苦难。中门称为“空门”,故古代僧人出家也称为“遁入空门”。因古代佛寺多位于山林之间,所以第一道门也称为山门。门两侧有1944年罗家伦先生来天水游麦积山时为寺僧撰书的“行径千折水,来看六朝山”的楹联。
天王殿
原供奉四大天王及弥勒、韦陀的殿堂。殿内塑像均毁于“
文化大革命”时期,现此殿已作为麦积山石窟展览馆的遗产区沙盘演示展厅。
钟鼓楼
天王殿两侧为钟鼓楼,一般配置为东钟西鼓,晨起鸣钟,日落敲鼓,即所谓的晨钟暮鼓。钟楼所悬之钟为明宪宗二十四年(1484年)四月初一铸造,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
东西配殿
配殿是供奉菩萨之处,东配殿供奉的是送子观音;西配殿为财神殿。
大雄宝殿
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尊号之一,是佛具有伟大力量,无可畏惧,不可战胜之意。大雄宝殿是每个寺院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檐下悬置的牌匾是甘肃省著名书法家徐祖藩题写的。
瑞应寺碑刻
四川制置使司给田公据碑
天王殿后西侧,廊墙中置《四川制置使司给田公据碑》,此碑立于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是麦积山石窟中文字最长的一块碑刻,碑刻中不仅记载了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沿革,更是涉及军事、诉讼、典章制度、行政制度、寺院经济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碑刻内容叙述的是,南宋嘉定年间,有一支抗击金兵入侵而组建的农民起义军队为铸造兵器和筹集军粮,将寺院中的大铁钟、铁锅、粮食打劫一空,致使寺中僧人生计艰难;与此同时,出于对金朝战争的需要,为满足军队粮食供给,负责军队屯田的官员又将瑞应、胜仙两寺湫池一带的常住地拘为屯田,使寺中情形更加雪上加霜。于是寺院住持紫明觉大师重遇和胜仙寺僧智演便层层上诉,两人不顾年高体迈,经由甘肃、四川等省千里迢迢,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反诉申诉,长途跋涉来到杭州,将诉状递至户部,户部责成四川制置使司立案并解决此事,最后由四川制置使司判准退还,发给《给田公据》,并刻石立碑。
麦积山瑞应寺常住香火田地四至碑记
庙内石窟所藏的《麦积山瑞应寺常住香火田地四至碑记》,在2023年入选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瑞应寺壁画
瑞应寺壁画殿内左右山墙上现存大面积的
明代壁画,壁画大小及规模相当。以五色祥云、碧波海浪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中绘十方佛、八大菩萨、诸罗汉图。画面划分有序而又紧密相连,色彩艳丽,线条明快,是麦积山明代艺术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交通信息
瑞应寺在麦积山石窟东南约200米处,距
天水市区50公里。
相关景点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其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山势陡然起独峰。麦积山石窟便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由于麦积山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被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历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从十六国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时期开始营造的。据史书记载,著名禅僧玄高、昙弘在此讲学,“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